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93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北方论丛、贵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德国史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德国历史: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等;斯宾格勒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莘、周施廷、于斌等。

斯宾格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1.5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934 占比:98.49%

总计:9071篇

斯宾格勒—发文趋势图

斯宾格勒

-研究学者

  • 刘莘
  • 周施廷
  • 于斌
  • 吴时红
  • 周爱萍
  •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
  • 易晓明
  • 王一川
  • 王向远
  • 王子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东光
    • 摘要: 在《沙漠与餐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这本书里,德国人类历史学者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通过对世界各地文献资料的梳理,追溯着谷物、豆类、水果、坚果、蔬菜、香料、油和茶的历史,将它们的起源、传入或传出中亚过程,生动呈现开来。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的重要价值。
    • 谭光辉
    • 摘要: 人类文化差异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并非地域因素,亦非时间延续,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胜出的“想法”之差异。某一想法成为群体共同想法使一个文化共同体得以形成,从而成就一个文化,文化形成体制塑造成员的心灵,使文化得以延续。具有延续性的文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共同想法,国家、民族、宗教等都以此原则得以形成和延续。人类视野的扩大、环境的持续恶化、人工智能的发展等把人类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逼迫人类抛弃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概念,统一到“人类”这个大概念之下,共同应对人类整体面临的挑战,而这正是“人类文化共同体”概念得以形成且可能被建构起来的原因。
    • 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 陈阳; 唐莉
    • 摘要: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一书中,德国人类历史学者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通过对世界各地文献资料的梳理,追溯着谷物、豆类、水果、坚果、蔬菜、香料、油和茶的历史,将它们起源、传入或传出中亚的过程生动呈现开来。对于人们认识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的重要价值,探索食物如何改变全球饮食,进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都极具启发意义。
    • 杨鹏
    • 摘要: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一词,主要是指汉唐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事实上,丝绸之路名曰丝绸,却不止于丝绸。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特别是农作物的交流与传播,总数超过百种,对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长久而巨大的影响。由陈阳译、美国历史学者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著的《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以下简称《沙漠与餐桌》)一书,对丝绸之路上的谷物、豆类、水果。
    • 王秀英
    • 摘要: 斯宾格勒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是人的问题,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他认为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创造力促进了人类历史(文 化)的产生和发展,当人创造力枯竭的时候,文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变成斯宾格勒所说的“文明”,也就是文化的宿命 --衰亡。在斯宾格勒看来, 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产生、生长、繁盛、衰亡的过程,这样就否定掉了达尔文式的文化上升理论,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只是特定民族或者团体特 定时期的共有的意义和价值。文明是有机过程的最终和最高阶段,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文化的必然命运。
    • 刘朝谦
    • 摘要: 陈佑松(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卢卡奇不仅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更是西方现代哲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是西方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没落的见证者,他和20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力图为“西方的没落”寻找出路。卢卡奇生活和写作的时代,一直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70年代。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背后有一个迅速流动的时代坐标:20世纪初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罗森茨威格、卡尔巴特、斯宾格勒、乔伊斯、卡夫卡、艾略特、普鲁斯特等等;二战后的萨特、波伏娃、加缪等等;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的罗兰·巴特、德里达、列奥塔等等。
    • 摘要: 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生活品质总点评,就是杭州这座城市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从2005年到2020年,历经16个年头,"总点评"始终倾听着城市拔节生长的声音,收集着城市点滴的美好和感动,见证着城市将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在一次次对城市的发现和探索中,我们用温暖人性的方式,发起空间与布局、经济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寻找人与城市的关系。
    • 美杰拉德·斯特恩; 光诸(译)
    • 摘要: 我试着理解比如说"何时",比如说"去哪儿",比如说"什么",比如说信手涂写,比如说阅读字典,比如说学习中世纪拉丁语读斯宾格勒,读怀特海,威廉·詹姆斯我爱他,游蛙泳思考一小时,"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或者在排队的时候思考,比如在等69路电车或者68路或者67路,在斯维斯维尔市,它将把我带到别处,我带着一本教材讲的是前苏格拉底时代,它写得真差,不管作者是谁,我交叉着双腿坐在仓库地板上,之后步行穿过公园或者有时跨过桥梁跑上山坡,在我狭小的饭厅坐下,以某种方式燃烧,此刻仍在燃烧。
    • 党玲芬
    • 摘要: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内在的生命力的,它通过自己的有机生长和盛衰变化来展示人的丰富的生存状态,来不断超越给定的文化形态,推动历史的演变。"在我们的教室里,班级文化也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程,它的生长变化与教室里的"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班级文化墙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显得格外重要。我个人认为,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更多地关注班级文化墙的创建过程,觉察并抓住创建过程中的教育契机。
    • 于斌
    • 摘要: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通过《西方的没落》这部著作,早在二十世纪初曾发出警报,即世界历史上共有互不相干的八种文化形态,其中有七种已经僵化或者衰亡,只有西欧文化生机尚存,但已经走向没落。斯宾格勒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对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判断不够准确,对文化前途的估计过于悲观。我们现在需要加强对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积极寻找人类未来的共同出路。这就是: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