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沉积学

沉积学

沉积学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60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6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42037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沉积学的相关文献由11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承书、刘宝珺、王成善等。

沉积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6 占比:1.21%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2037 占比:98.61%

总计:42631篇

沉积学—发文趋势图

沉积学

-研究学者

  • 王承书
  • 刘宝珺
  • 王成善
  • 胡修棉
  • 蔡雄飞
  • 郑秀娟
  • 冯增昭
  • 乔培军
  • 何幼斌
  • 朱筱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有伟; 曾洋; 彭传凯; 李汶渝; 刘翔; 樊海龙
    • 摘要: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西段一个很重要的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为区域构造过程、动力机制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关键证据,也为研究中亚造山带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卡拉麦里造山带野外剖面实测、构造现象描述、典型岩石观察,选取典型复理石、磨拉石建造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白碱沟—红尖山卡拉麦里组复理石建造为巨厚的海相地层,是碰撞前的产物;②双井子地区松卡尔苏组顶部发育磨拉石建造,是造山后快速堆积的产物,基本代表了区内碰撞作用的开始,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晚于磨拉石盆地的形成时间;③卡拉麦里地区洋陆转换时间为343.5 Ma—339.0 Ma±,之后随着板片断离和俯冲板块后撤,区内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
    • 孙杨;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 摘要: 白土山组地层是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下限,早期仅对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调查,缺乏对地层全面属性的认识,并且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大兴安岭东麓龙江县白土山组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200块砾石进行沉积学观察,实验进行重矿物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确定白土山组沉积物的化学风化特征、物源、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1)白土山组砾石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经历了弱-中等的风化程度。砾石成分以流纹岩(30.65%)、脉石英(21.51%)和凝灰岩(20.97%)为主,陆源碎屑岩和花岗岩也占一定比例。(2)重矿物组成以钛铁矿(32.28%)、白钛石(29.05%)、绿帘石(19.77%)和锆石(6.21%)为主,锐钛矿、赤/褐铁矿、磁铁矿和榍石也有少量出现。(3)沉积学、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地貌证据表明,白土山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的中-酸性岩浆母岩,受到了洪积和冲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冲洪积物,是初次循环的结果,沉积物堆积后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4)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其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此项研究对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早更新世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等地质事件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吕大炜; 初航; 任建国
    • 摘要: 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已发展成为地质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且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通过总结1987—2020年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学科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的申报和资助特点,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结果显示:“八·五”和“十二·五”期间,该领域申报项目数量较大,获得批准资助的项目总数迅速增高,表明该时期是我国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领域内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该学科基金的申报方向主要分为3大类:基础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应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及交叉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十四·五”期间:1)基础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的方面更加注重古环境和古气候等研究;2)应用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的研究在大地构造—沉积上继续占据优势,在沉积成矿上,也会继续发展增强;3)交叉沉积学和盆地动力学类的申报更加侧重于碳酸盐岩沉积和生物沉积,其次,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沉积学上的应用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的方向和领域。
    • 方德声
    • 摘要: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吉涛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华南石炭纪地层开展了沉积学、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数值模拟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首次发现石炭纪晚期冰室气候下的一次巨量碳排放及其引起的全球变暖和海洋缺氧事件。相关研究结果以“地球上次冰室气候下的全球变暖及海洋缺氧”为题,于2022年5月2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在线发表。
    • 赵俊峰; 屈红军; 李玮
    • 摘要: 野外实践教学是沉积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成果为导向的本科生培养理念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在三门沉积学有关的野外实践课程教学中,探索了基于OBE理念的沉积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围绕各专业培养方向,设定差异化的野外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优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三段式”教学法,注重地质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灵活应用比较沉积学,将国内外沉积学研究进展融入野外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张艺秋; 胡修棉
    • 摘要: 河流从上游山区流经下游宽阔地带时,所搬运物质在磨损和分选作用下逐步变细,当沉积物减小到中粗卵砾级别时(10~20 mm),会在相对短距离内(几倍河道宽度)快速转变为极粗砂(1~2 mm),这种粒度突变现象被称为砾—砂过渡(gravelsand transition,GST)。对河流砾—砂过渡进行了系统调研,介绍了其在河流中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砾—砂过渡的发生机理,包括粒度突变的外因假说、2~10 mm粒径空缺的内因解释,以及GST中加剧砾砂流动性差异的过程;也介绍了GST的空间普适性、其前后的河流转变和位置稳定性。GST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河流演化、泥沙运移、洪水风险管理、沉积物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张艺璇; 白辰阳; 刘宇佳; 杨海琳; LIVIO Ruffine; 赖勇; 卢海龙
    • 摘要: 【研究目的】在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以千年尺度的快速、大幅度温度波动旋回为特征,这种波动变化在两极冰芯、深海沉积、中国黄土和洞穴石笋等诸多地质样品中均有记录。黑海位于北大西洋与东亚季风区过渡带,具有极有代表性的沉积记录。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海沉积序列的研究,建立起其区域环境变化与北大西洋及东亚季风气候域气候变化的联系。【研究方法】研究对取自黑海西北部罗马尼亚陆坡区多瑙河峡谷北侧GAS-CS12钻孔的长22.0 m的岩芯样品,进行了粒度、矿物成分、主量元素、有机碳、总氮及碳氮同位素等分析。【研究结果】揭示出该段岩芯沉积于末次冰期中后期“Neoeuxine”湖相阶段,可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对应于北大西洋H4、H3、H1气候变化事件、末次冰盛期(LGM)及Bolling-Allerod气候变暖事件。【结论】建立起了其沉积序列及区域环境变化与北大西洋及东亚季风气候域气候变化的联系,印证了末次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件在北大西洋、东亚季风区及两者过渡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董小龙; 胡修棉; 郭荣华; 赖文
    • 摘要: 碎屑统计是定量研究陆源碎屑沉积物常用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全颗粒法、Glagolev-Chayes法、Gazzi-Dickinson法和全面积法。目前对以上方法的差异性缺乏定量研究,其统计的颗粒数各不相同(从300颗到500颗不等),也缺乏样品分选程度和颗粒含量对统计结果影响的探讨。选取雅鲁藏布江干流的两个河流砂样品,分别用四种方法进行定量颗粒统计,并结合Matlab模拟统计开展实验。将全面积法统计结果作为最能够代表样品真实成分的标准,结果表明,Glagolev-Chayes法与全面积法的统计结果相近,全颗粒法与全面积法的偏差较大;对于分选越差的样品,全颗粒法与全面积法统计结果的差异性越大;统计颗粒数达到384颗时满足95%的置信度;在统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含量小于10%的颗粒类型,若岩屑总量小于10%时建议不再进行Lv/Lm/Ls投图。在计算河流通量时建议采用全面积法或Glagolev-Chayes法进行碎屑统计。
    • 摘要: 第十七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23年8月11—1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会后地质考察1~3天。具体路线及日期见二号通知。会议宗旨为: 交流近年来古地理学和沉积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研讨古地理学和沉积学今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能源矿产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
    • 高远; Alan R.Carroll; 王成善
    • 摘要: 异整合面是在区域(盆地尺度)或全球范围内发生根本性的、突然的、持续性的沉积相变而形成的地层界面。有别于传统的沉积学和地层学概念以沉积环境保持稳定或者缓慢连续变化为前提,异整合面强调古环境剧变事件在地层中的记录,它是不遵循瓦尔特相律的地层界面。陆相环境波动频繁、变化剧烈,容易发育异整合面,例如北美古近系绿河组、松辽盆地白垩系、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中的异整合面。海相地层异整合面的成因是全球性的气候剧变事件,例如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奥陶纪—志留纪界线、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界线发育的异整合面。异整合面的识别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质历史中气候环境变化的临界点和转折期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响应。古环境剧变往往直接影响有机质的埋藏和富集,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异整合面的识别和研究对于全球油气资源勘探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