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箱
沉箱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1801篇,主要集中在水路运输、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2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243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海岸工程、中国海洋平台、港工技术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现场技术交流会、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等;沉箱的相关文献由389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德进、曲俐俐、付大伟等。
沉箱
-研究学者
- 刘德进
- 曲俐俐
- 付大伟
- 冯海暴
- 冯甲鑫
- 龚维明
- 张宝昌
- 张小波
- 朱文波
- 张全林
- 张超
- 戴国亮
- 谢连仲
- 刘东华
- 刘明
- 李耀良
- 杨彪
- 李志刚
- 杨明
- 潘伟
- 王书庆
- 刘勇
- 宋正国
- 张剑
- 柳延江
- 梁丙臣
- 王国之
- 王涛
- 胡小文
- 袁芬
- 刘其杰
- 刘晓
- 刘高
- 张乃受
- 张磊
- 张祚森
- 徐帅
- 李一勇
- 李增军
- 杨润来
- 王浩
- 邓前锋
- 陆连洲
- 马德志
- 付佰勇
- 刘红静
- 孙俊丰
- 孙超
- 张世强
- 张洋
-
-
张佳运
-
-
摘要:
制作试验模型,在实验室中模仿施工海域施工条件,研究在有波浪作用,起重船多吊点助浮沉箱时,沉箱在复杂受力情况下,定倾高度与吊力之间的规律,为起重船助浮沉箱下水施工工艺提供数据参考。
-
-
冯甲鑫;
王翔;
鞠鹏;
王明玉
-
-
摘要:
常规沉箱出运安装工艺,沉箱顶部通常要有多位工人作业。沉箱在出运安装过程中处于海上漂浮状态,若遇到突发状况,工人无法及时撤离沉箱,存在安全隐患。文章通过对沉箱加水环节的远程控制研究,实现沉箱顶部远程控制加水作业,测控系统精确测量水位及沉箱姿态,确保沉箱加水安全,为下一步实现沉箱无人化出运安装奠定基础。
-
-
-
-
摘要:
专利名称:新型独柱沉箱墩式靠船结构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号:202022118467X专利权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新型独柱沉箱墩式靠船结构,包括有混凝土承台、支撑柱、下部沉箱和靠船设施,沉箱结构上设支撑柱。该结构具备传统沉箱结构靠船墩的靠船功能,同时用独柱结构代替部分沉箱结构,依据实际工程情况,下部沉箱结构高度约为传统沉箱高度的1/2,支撑柱的位置位于沉箱正中心位置的前侧,支撑柱上设置承台,其面积约为沉箱平面面积的1/3~1/2。
-
-
赵敏华
-
-
摘要:
为改善箱式深水定位抛投船沉箱沉放设备复杂、工作效率低、同步操作困难及安全系数低等问题,研究沉箱上、下位铰链液压传动同步装置和方法,通过双向液压驱动装置同步操控上部机构和下部机构,保证沉箱平稳下沉,并应用于工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
-
-
云刚
-
-
摘要:
为了解决加纳TEMA新集装箱码头项目的超大吨位的沉箱出运及安装问题,结合工程项目环境和水文条件,对重力式集装箱码头的沉箱陆上运输、装船和水上安装的施工技术研究,系统性的提出气囊陆运与半潜驳浮运相结合的施工工艺,成功的解决了集装箱码头大吨位预制沉箱的运输及安装难题。总结施工过程中装船、浮运出坞、定位安装等关键施工技术要点,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经验。
-
-
赵燕
-
-
摘要:
以重力式煤码头工程为例,在概述煤码头所采用沉箱结构及所采用护堤结构的基础上,在沉箱后方原回填方案之外又提出三种优化方案,并分别对每种优化方案的施工过程、技术优劣势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重力式码头沉箱后方回填施工无法采用大强度地基处理方式,为保证地基处理效果,通常回填中粗砂或碎石料,但这种处理措施对于砂石料紧俏的地区较为昂贵;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方案三即重力式煤码头沉箱后方回填粒径0.075mm以下、含泥量20%以内的开山料,省去了中粗砂回填施工环节,能大大节省回填料用量和施工成本,简化施工工序,为砂石料紧缺地区重力式码头沉箱后方回填施工的优化提供了可行路径。
-
-
丘旭源;
吴成宏
-
-
摘要:
重力式码头施工的关键在于沉箱的预制和安装。而沉箱模板设计的合理性是决定安全质量可控的关键因素。依托霞浦县海岛西洋一级渔港工程,着重从模板结构设计出发,通过受力分析阐述了沉箱模板结构设计要点,总结了模板施工的关键步骤,并结合沉箱控制指标指出了模板调整方法,望能给予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
-
-
罗建春;
高琦
-
-
摘要:
目前我国沿海传统小型渔港多数面临升级改造的需求,而码头修建多以沉箱等重力式码头为主要型式.如何实现沉箱等构件安全、高效、高质量的安装是码头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本文以葫芦岛市绥中县张见二级渔港升级改造项目为例,阐述了沉箱陆上吊装工艺较传统的水上出运安装工艺的优势,以供借鉴参考.
-
-
李志伟;
葛磊
- 《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以一个陷入淤泥中的沉箱打捞为例,说明沉入淤泥、黏土类海底或河底的物体(沉船、潜艇、沉箱、方块等)浮力消失的原理和恢复其浮力的方法.为这类沉入水底的物体打捞提供了一些参考,为如何避免浮力消失而造成损失提出了一些建议.沉箱浮力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沉箱底部陷入淤泥中,淤泥隔绝了周围水与沉箱底部的联通,使沉箱底部所承受的水压力为零;此时,海水不但不会对沉箱产生浮力,相反,海水还会对沉箱的上表面(包括底板的上表面)产生巨大的压力。为避免出现浮力消失所造成的危害,在淤泥或黏性土的海底上存放沉箱、方块等结构物时,需先抛一层碎石垫层;潜艇应尽量避免停留在淤泥或黏性土的海底上。本文综合了多个工程实例而编写,且对有关数据做了改动,只是为了探讨问题和对此类打捞提供一些参考,并不针对任何一个工程实例.
-
-
-
耿宝磊;
郑宝友;
陈汉宝;
刘海源
- 《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09年
-
摘要:
桩基—重力式复合结构码头下部沉箱在波浪作用下的稳定是影响码头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高阶边界元法建立波浪绕射的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条件下沉箱的受力和波面变化,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数值结果精确、稳定,可以用来分析桩基—重力式复合结构码头的结构受力.
-
-
-
杨良榕
- 《第十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目前国内港口码头的单个沉箱重量已常达到1000多吨甚至2000t以上.采用传统的起重船直接吊安沉箱的施工工艺,已不适应现代大型港口工程施工的需要.本文以我局承建的厦门港嵩屿港区一期3#泊位为工程实例,简要介绍采用半潜驳安装码头大型沉箱的施工工艺,并提出了施工过程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半潜驳安装码头大型沉箱技术工艺的成功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大型沉箱的出运和安装方法,解决了大型沉箱安装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港口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在沉箱安装现场波浪较高、水流较大时采用适当吨位的起重船辅助安装是必要的,但在波浪和水流较小时也可不采用起重辅助,如福建惠安某码头一千吨沉箱安装。
-
-
朱大同;
杨继华
- 《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07年
-
摘要:
用所有参数都是可计算的、形式上是个代数显式的严格理论公式,详细分析有两块开孔板和两个消浪室的防波堤波浪反射系数与各种参数如面板开孔率e0、开孔板数量n、开孔板的间距b、沉箱相对宽度B/L、波周期T、波陡H/L和相对水深d/L等的关系,所有结果,显示有良好的规律性。计算结果表明,如果开孔板的开孔率、消浪室的宽度与水文参数组合得当,可以有效的降低反射系数,拓宽消波频带宽度和扩大适用范围。防波堤非常适合在中等水深和深水条件下采用。反之,其作用与一块开孔板的沉箱相同。理论计算与现有学者的试验成果对比,得到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
-
黎长欢;
朱志强;
张炼金;
詹文彬;
张雄辉;
傅杨帆
- 《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实际经验详细结合沉箱在浮运过程中受力与各主要影响参数间相关的因素的关系,并利用CAD的软件平台,对大型沉箱的水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在CAD中进行调试,精确地计算出沉箱在起吊、浮运、下沉过程中的起浮吊力、加水速度、加水量以及下沉吊力等.同时还为沉箱在浮运过程中受到较大风力和较大海浪时,提供一个较为直观的沉箱受力模型,让施工人员更加快捷找到应对措施.该计算程序已在华南地区的很多沉箱码头、防波堤的沉箱拖运中得实际应用,实际证明该程序快捷、安全、可靠.
-
-
赵德骥;
罗伟
- 《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拟建泸州市茜草长江大桥位于泸州市主城区,西与江阳区相连,东与茜草片区相连.本次勘察勘探点由设计单位沿桥梁各墩、台轴线布设,共布设勘探点166个,其中水上钻孔22个,陆上钻孔144个。在实施阶段,主桥、引桥均采用了反循环水下灌注桩或人工挖孔桩成孔的嵌岩桩,所有桩端持力层均取样做了抗压试验,所有桩基内均设置了3根Φ50 mm的钢管,做了超声波检查,均达到设计要求。主桥西侧桥墩在下入沉箱时遇阻,主要原因是所布置钻孔正好位于墩台边界上,未考虑施工面,而基岩岩面在该墩台边界西侧2m处又正好形成了2m高的陡坎,使施工沉箱无法直接下入理想位置。建议沿墩台边界外围一定位置要布置钻孔。主桥东侧桥墩处水上钻探难度巨大,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失败总结,最后采用多锚固定、超重锚固定,增加船只重量等方式解决了钻探船稳定性的问题。采用浮筒协助下套管的工艺,并采用三层套管方案。
-
-
吴敏敏;
张建民;
张嘎
- 《第7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采用等价粘弹性模型模拟地基土在地震中的应力应变规律,并应用商业有限元程序Marc及其子程序HYPELA二次开发对重力式码头的地震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验证了有限元分析中单元尺寸和截断边界设置距离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参照神户港沉箱重力式码头典型断面建立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采用一残余变形公式对震后码头的变形规律进行预测.同时,针对不同级别码头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反应分析,对现行中码头顶部相对底部加速度放大系数提出了修改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