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及沉箱吊具

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及沉箱吊具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及沉箱吊具,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码头上设置起重机和沉箱吊具;将沉箱通过气囊运送到沉箱吊具下方;将沉箱吊具与沉箱连接;起重机通过沉箱吊具将沉箱吊运送到半潜驳,这样省去了在半潜驳和码头之间搭建出运码头的所花费的经费,有效控制了搬运成本,沉箱吊具包括抬梁,抬梁上侧设有第一吊耳,抬梁下侧设有多个第二吊耳,各第二吊耳下方均设有撑梁,每个撑梁两端通过钢缆与对应的第二吊耳连接,撑梁下侧设有连接沉箱的吊缆,在吊运过程中撑梁起到承受压应力的作用,这样简化了吊具的整体机构,明显减轻了吊具整体的重量,节省吊运成本,本发明用于沉箱吊运领域。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沉箱吊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及沉箱吊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沉箱出运方法一般需要建设适合沉箱上驳的出运码头,以通过出运码头将半潜驳和码头对接,然后通过出运码头将沉箱运到半潜驳,但出运码头建设费用较高,不利于工程建设成本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及沉箱吊具,能够有效节省吊运成本。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码头上设置起重机和沉箱吊具;

将沉箱通过气囊运送到沉箱吊具下方;

将沉箱吊具与沉箱连接;

起重机通过沉箱吊具将沉箱吊运到半潜驳上。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沉箱吊具将沉箱吊至半潜驳,省去了在半潜驳和码头之间搭建出运码头所花费的经费,有效控制了搬运成本。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沉箱侧壁对称开设吊孔,在吊孔中安装插销,插销的两端伸出吊孔用于连接沉箱吊具。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沉箱吊运至半潜驳之前,先将整个沉箱起吊0.1m后悬停,进行静止试吊。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沉箱吊具,包括抬梁,所述抬梁上侧设有第一吊耳,所述第一吊耳用于连接起重机上的行走小车,所述抬梁下侧设有多个第二吊耳,各所述第二吊耳沿所述抬梁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各所述第二吊耳下方均设有撑梁,每个所述撑梁两端通过钢缆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吊耳连接,所述撑梁下侧设有吊缆,所述吊缆用于连接沉箱。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由于撑梁的两端通过钢缆与第二吊耳连接,使得撑梁形成二力杆结构,在吊运过程中撑梁起到承受压力的作用,这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吊具更加简单,明显减轻了吊具整体的重量,减缓了吊运压力,节省吊运成本。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抬梁上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吊耳,两个所述第一吊耳的间距与两个所述起重机上两个行走小车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抬梁下侧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吊耳,各所述第二吊耳上连接所述吊缆,两个所述吊耳的间距与沉箱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吊耳与所述抬梁相互垂直。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吊耳与所述抬梁相互垂直。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吊耳上设有第一滑轮,所述撑梁的两端设有第二滑轮,所述钢缆为环形钢缆,所述环形钢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轮连接。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撑梁的两端均设有吊叉,所述吊缆通过卸扣与所述吊叉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本发明的是实体提供了一种大型沉箱的出运上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码头上设置起重机和沉箱吊具;

将沉箱通过气囊运送到沉箱吊具下方;

将沉箱吊具与沉箱7连接;

起重机通过沉箱吊具将沉箱7吊运到半潜驳上。

具体的,由于半潜驳停靠在水域中,所以首先在码头上设置起重机和沉箱吊具,然后再把沉箱运送到沉箱吊具下方,沉箱7运送到沉箱吊具下方过程中,先用支垫将沉箱7支起,在沉箱7下方形成间隙,将气囊沿垂直于沉箱7运送方向穿入沉箱7下方的间隙,然后充气顶升沉箱7,取出支垫,然后通过卷扬机牵引前移,在沉箱7前移的同时,在沉箱7移动前方及时铺气囊,当沉箱7覆盖前方的气囊后及时对气囊充气,沉箱7后方滚动出的气囊及时放气,转移至沉箱7前移的前方铺设,依次交替下去,直至将沉箱7转移至沉箱吊具的下方,然后起重机通过沉箱吊具将沉箱7吊至半潜驳,这样省去了在半潜驳和码头之间搭建出运码头所花费的经费,有效控制了搬运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沉箱7侧壁对称开设吊孔,在吊孔中安装插销,插销的两端伸出吊孔用于连接沉箱吊具,这样在吊装沉箱7过程中更加稳定,防止吊装过程中出现倾斜等状况。当沉箱7吊装到位之后,再对吊孔进行封堵。

在一些实施例中,沉箱7起吊过程中,先将整个沉箱7起吊0.1m后悬停,进行静止试吊。这样便于检查吊孔位置的连接情况以及观察沉箱吊具有无出现变形等状况,保证各项检查指标合格后再进行吊运,有效减少危险情况发生。

参见图1、图2、图3,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沉箱吊具,包括抬梁1,抬梁1上侧设有第一吊耳10,第一吊耳10用于连接起重机上的行走小车6,抬梁1下侧设有多个第二吊耳11,各第二吊耳11沿抬梁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各第二吊耳11下方均设有撑梁2,每个撑梁2两端通过钢缆3与对应的第二吊耳11连接,撑梁2下侧设有吊缆4,吊缆4用于连接沉箱7。

吊装过程中,行走小车6在起重机上行走从而带动沉箱吊具平移,在吊运沉箱7的过程中,由于撑梁2的两端通过钢缆3与第二吊耳11连接,使得撑梁2形成二力杆结构,在吊运过程中撑梁2起到承受压力的作用,这种结构相比于传统的吊具更加简单,明显减轻了沉箱吊具整体的重量,减缓了吊运压力,节省吊运成本。

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抬梁1上侧设有两个第一吊耳10,两个第一吊耳10的间距与起重机上两个行走小车6的间距相等。

具体的,行走小车6上设有滑轮,第一吊耳10通过钢丝绳5与行走小车6上的滑轮连接,这样能够保证连接吊耳与行走小车6的钢丝绳5处于垂直的状态,减少钢丝绳5因角度斜拉而导致压迫滑轮槽,造成钢丝绳5跳出滑轮槽或破坏滑轮,出现安全事故。

进一步的,第一吊耳10与抬梁1相互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抬梁1下侧设有两个第二吊耳11,两个第二吊耳11的间距与沉箱7的宽度相同,每个第二吊耳11上连接吊缆4,这样使得吊在沉箱7上的吊缆4保持垂直,使得吊缆4施加在沉箱7上的更大。

进一步的,第二吊耳11与抬梁1相互垂直,使得连接在第二吊耳11下方的两条撑梁2与抬梁1保持垂直,减少两条撑梁2在吊运过程中出现碰撞,保证吊运过程中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吊耳11上设有第一滑轮,撑梁2的两端设有第二滑轮,钢缆3为环形钢缆3,环形钢缆3的一端与第一滑轮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滑轮连接,这样使得两条钢缆3与撑梁2组成柔性三角形结构,吊运过程出现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撑梁2的两端均设有吊叉20,吊缆4通过卸扣21与吊叉20连接,这样方便吊缆4的更换。

当然,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