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相反应

气相反应

气相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367629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石油化工、微计算机信息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八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等;气相反应的相关文献由78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奉岭、张福义、B·欣德根等。

气相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7629 占比:99.94%

总计:367861篇

气相反应—发文趋势图

气相反应

-研究学者

  • 刘奉岭
  • 张福义
  • B·欣德根
  • J·富克斯
  • M·施韦弗
  • R·毛雷尔
  • R·西费特
  • 左然
  • 李军
  • F·盖特乌贝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恒; 张金灿; 刘晓婷; 刘忠范
    • 摘要: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具有质量高、均匀性好、层数可控且可放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高温CVD生长过程中,除衬底表面的反应外,气相反应同样会影响石墨烯的生长行为和薄膜质量。本文将综述气相反应对CVD生长石墨烯的影响:首先对CVD体系内的气相传质过程和气相反应进行了详细讨论;随后系统介绍了基于气相调控提高石墨烯的结晶性、洁净度、畴区尺寸、层数和生长速度的相关策略及其机理;最后对气相反应影响CVD生长石墨烯的规律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杨华美; 蒋菊; 刘望; 张秉哲; 徐盼盼
    • 摘要: 气相反应在生物质热解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决定着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纤维素和木质素共热解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生物质热解行为提供实验基础.结果表明: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共热解时,各类产物分布与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比具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通过加权计算进行产物分布的预测.纤维素与木质素以任意质量比共热解时均抑制了CO的形成,而促进了CO_(2)和H_(2)O的形成;促进了C_(1)—C_(5)烃的形成,而抑制了大部分含氧化合物的形成;质量比为5∶5时促进了苯酚和烃基苯酚的形成;当纤维素比较低时,对芳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纤维素与木质素质量比为7∶3时对芳烃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 赵纪军; 杜秋莹; 殷保祺; 骆智训
    • 摘要: 团簇与气体分子的气相反应质谱技术是研究团簇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的主要手段,对比反应前后的质谱图横纵坐标变化,可以获得产物、团簇反应活性等信息;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深入挖掘团簇、反应中间体、最终产物的结构,探究反应热力学、动力学过程,揭示团簇结构、稳定性与反应活性的内在关联。本文综述了Cu^(-)_(n)、Ag^(-)_(n)团簇与NO和O_(2)、O_(2)的气相反应质谱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阐述了具有独特稳定性的新奇开壳层超原子Cu^(-)_(18)、双闭壳层超原子Ag^(-)_(17)的稳定性来源,揭示了NO在Cu^(-)_(n)团簇上吸附的反馈与负反馈作用机制,O_(2)分别在Cu^(-)_(2n+1)、Cu^(-)_(2n+1)(或Ag^(-)_(2n))团簇上遵循双电子、单电子转移机制。其中,O_(2)在Cu^(-)_(n)上的电子转移机制由自旋守恒规则调控,将团簇和O_(2)分别类比于碱、酸溶液,根据不同碱性团簇跨越不同程度的自旋激发或解离势垒并于最后放出近乎相同热量的现象,提出O_(2)吸附与解离新机制自旋协同的拉平效应。能量分解-化学价态自然轨道数据显示,金属Cu^(-)_(n)团簇对NO和O_(2)的活性以及Ag^(-)_(n)团簇对O_(2)的活性皆受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能量学数据调控。
    • 范新川; 肖文德; 吴懿波
    • 摘要: 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是现今主流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但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强腐蚀性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同时会副产大量低价值硫酸铵。因此开展无硫铵气相重排生产己内酰胺绿色催化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分子筛和氧化物等催化剂在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反应中的应用。基于成本、环保、能耗和催化性能,综合评价不同类型催化剂在环己酮肟气相贝克曼重排催化反应中的工业应用潜力。结合研究现状,为无硫铵环己酮肟气相重排催化剂研究和设计提出建议。
    • 普子恒; 赵伟; 熊钰瑶; 史星涛; 方春华
    • 摘要: 电缆燃烧仿真模拟对电缆燃烧特性可进行有效研究,从而获取电缆火灾蔓延、烟气发展等规律,对于电缆火灾防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多层结构电力电缆难以准确燃烧模拟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际燃烧原理建立了固相热解与气相反应研究模型.首先,对不同的固相热解设置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热解质量损失率的差异,模拟表明复杂热解更能反映真实电缆热解的变化;其次,基于电缆燃烧气体含量对聚氯乙烯反应进行修正,并与聚氯乙烯气相反应、甲烷气相反应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相同热释放速率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模拟表明气相反应中燃料单位质量消耗的氧气质量以及燃烧热等因素影响了温度场的形成分布;最后,结合试验结果对不同燃烧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复杂热解和化学反应修正的电缆燃烧模型与实际电缆燃烧情况更为吻合,误差主要在后期的燃烧衰减阶段,约为16.4%.
    • 李倩
    • 摘要: 分压平衡常数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高频考点,它是浓度平衡常数的延伸。该类试题通过气相反应的分压平衡常数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由于考查的情境真实复杂、信息陌生新颖、计算量大,导致大部分考生用时较长、计算出错,因此具有较好的效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实现高考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功能。
    • 范丽珍; 姚洪
    • 摘要: 第38届国际燃烧会议于2021年1月24~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并且首次采用线上报告方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齐飞教授与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TimLieuwen教授担任共同主席。本次会议论文涵盖13个主题,具体包括“气相反应动力学”、“层流火焰”、“湍流火焰”、“固体燃料燃烧”“喷雾、液滴和超临界燃烧”、“火灾研究”“燃烧诊断”、“活塞式内燃机”、“碳烟、纳米颗粒及大分子”“爆震、爆炸和超音速燃烧”“固定燃烧系统及低碳燃烧技术”、“燃气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燃烧”以及“新型燃烧技术”。
    • 万旭; 左然
    • 摘要: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反应动力学和气体输运过程,研究喷淋式MOCVD反应器中AlN的生长速率和气相反应路径与反应前体流量(NH_(3)和H_(2))、进口温度、压强、腔室高度等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薄膜生长前体和纳米粒子前体的浓度决定了不同的生长速率和气相反应路径。在低Ⅴ/Ⅲ比(2000)、高H_(2)流量(12 L/min)、高进口温度(700 K)、低压强(2 kPa)、低腔室高度(5 mm)等条件下,气相反应路径由加合路径和热解路径并存,生长速率较高。反之,化学反应路径则由加合路径主导,生长速率较低。上述参数对反应路径的影响原因包括:气体流量(NH_(3)和H_(2))较大,反应前体被带出生长区域或被稀释;低压强和低腔室高度使粒子碰撞频率降低、驻留时间缩短,进而削弱了寄生反应;进口温度导致温度梯度的变化。
    • 刘国峰; 左然
    • 摘要: 利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对TMG/NH_(3)/H 2体系中自由基参与的金属有机气相外延(MOVPE)反应进行计算分析,特别针对H、NH 2自由基对Ga(CH 3)3(简称TMG)热解路径、氢解路径以及加合路径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计算不同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差ΔG和能垒ΔG*/RT,确定了自由基参与的气相反应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的反应路径。研究发现:当T683 K时,TMG∶NH_(3)重新分解为TMG和NH_(3)。TMG在MOVPE温度下很难直接热解,在H自由基作用下则易热解产生Ga(CH 3)2(简称DMG)、GaCH 3(简称MMG)和Ga原子。当T800 K时,自由基参与的TMG热解反应速率大于氨基反应,故热解反应占主导。氢解反应由于能垒很高,因此可忽略。TMG及其热解产物与NH 2自由基反应很容易产生氨基物。氨基物DMGNH 2可以与H自由基继续反应,最终生成表面反应前体GaNH 2。
    • 王明; 周海岩; 崔佳桐; 孙传新; 马嘉璧
    • 摘要: 室温下将二氧化碳(CO2)高效还原为一氧化碳(CO)对于CO2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高分辨率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热碰撞条件下利用铬氮阴离子团簇CrxN−(x=2~7)实现了连续还原两个CO2分子.CrxN−(x=2~7)和Cr2NH−团簇可以与CO2反应分别生成CrxNO−/CO和Cr2NHO−/CO,之后中间产物三元阴离子CrxNO−可以进一步还原第二个CO2生成CrxNO2−和CO分子.上述连续反应具有高反应活性,并且无CO2吸附产物生成.随着团簇中铬原子数目从2增加到7(Cr2N−~Cr7N−),团簇的反应活性先增加后略有降低.DFT计算给出了该类活性阴离子的结构和连续反应的反应机理.这项工作为逆水煤气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