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大气科学(气象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0487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大气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气溶胶粒子的相关文献由563位作者贡献,包括亢燕铭、刘强、刘毅等。
气溶胶粒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0487篇
占比:99.70%
总计:50639篇
气溶胶粒子
-研究学者
- 亢燕铭
- 刘强
- 刘毅
- 张佩
- 黄惠杰
- 刘航
- 刘凯
- 夏征
- 张为俊
- 王坤
- 王明星
- 袁丁
- 赵永凯
- 张晓清
- 方黎
- 杨巍
- 郑海洋
- 钟珂
- L.霍马
- S.伦达尔
- T.贝克
- V.尼伊梅拉
- 何宗彦
- 卜一川
- 吴红彦
- 夏柱红
- 宁海波
- 杨小丽
- 温景嵩
- 熊胜军
- 王俊波
- 范林
- 陈正岩
- 何鸿治
- 刘亦农
- 刘晓林
- 刘炎焱
- 刘爱明
- 唐士豹
- 唐孝炎
- 姚克亚
- 孔祥和
- 孙振海
- 巩永存
- 张宏群
- 张晓青
- 张连众
- 朱元
- 朱永康
- 李劲松
-
-
胡景波;
王丹丹;
吴彬
-
-
摘要:
利用不变嵌入T矩阵方法,建立湿气溶胶粒子辐射参数分析模型,得到湿度对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的影响.得出散射效率因子QSCA、消光效率因子QEXT以及不对称因子G在不同湿度情况下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高湿度情况下曲线更加平滑,振幅较小,振动周期较大.相对于球形模型,椭球模型的曲线更加平滑,振幅较小,振动周期较大.横纵比较小的模型曲线振幅较小,周期较大.此方法比只考虑粒子本身或将两者作为整体考虑,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更加符合实际.
-
-
邱坚;
田苗苗;
张先宝;
韩珣;
王静
-
-
摘要:
利用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结果,结合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浓度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果,综合分析2020年1月17—22日镇江市一次大气污染过程.结果显示,此次污染过程前期天气形势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清除及扩散,后期受偏北风影响,北方污染物向镇江输送,使得本地污染物持续累积,污染不断加重.特征雷达图分析表明此次污染为以PM2.5为主的二次污染.激光雷达显示污染日消光系数为0.0~0.9 km-1,消光系数垂直廓线日变化特征明显,气溶胶粒子主要堆积在0.6 km高度以下,并且很好地揭示了污染气团从高空逐渐下沉最终与本地污染叠加的过程,与HYSPLIT模式解析的污染气团来源结果基本一致.
-
-
-
刘旻霞;
宋佳颖;
孙瑞弟;
李全弟;
秦毅;
张娅娅
-
-
摘要:
基于臭氧监测仪(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5~2018年西北4省区域大气甲醛柱浓度数据进行提取及分析,探讨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4a甲醛柱浓度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且冬季均值略高于春季.在空间分布上,甲醛柱浓度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升高,高值区集中于陕西和甘肃东南部及青海西南部;低值区集中于宁夏、青海和甘肃的西北部;稳定性呈现出东部分散、西部集聚、差异显著的分布格局.影响甲醛柱浓度变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中,甲醛柱浓度受地形影响显著,与风向、气温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为因素中,甲醛柱浓度与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建筑房屋竣工面积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相关度最高.大气中甲醛分子与气溶胶粒子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说明甲醛浓度受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气溶胶粒子、气温及工业废气的排放是主导因素.
-
-
丁宏春;
付亚茹;
梅其良
-
-
摘要:
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期间,即使安全壳没有严重失效或损坏,放射性裂变产物气溶胶仍然会通过安全壳内可能存在的微小通道泄漏到外界环境中去。目前,很多国家仍然把气溶胶粒子从这些微小通道内的泄漏速率按和普通气体一样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没有考虑气溶胶粒子的损失。然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气溶胶粒子在通过这些微小通道时,会通过多种沉积机制发生沉积。如果考虑了气溶胶粒子在微小通道内的沉积,可显著减小严重事故源项评估时的保守性。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结果,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微小通道内气溶胶沉积模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后续微小通道内气溶胶沉积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
-
苏靖晰;
王永忠;
王圣堂;
陈红敏
-
-
摘要:
为探究相对湿度及大气气溶胶等影响因子对成都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并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2014~2018年成都市气象观测站及环境监测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及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年平均能见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与PM2.5及PM10年平均浓度的持续性降低有关.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PM2.5.当相对湿度小于85%时,能见度与PM2.5、PM10主要呈指数函数相关,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能见度与PM2.5、PM10主要呈逆函数相关.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能见度受相对湿度的影响逐渐增大,能见度与PM2.5、PM10的非线性相关性逐渐减小.能见度与相对湿度主要呈三次函数关系,其次是幂函数,两者相关系数相差极小.运用相对湿度、PM2.5、PM10与能见度数据得出大气能见度的拟合方程,经验证,该方程能较好的反映成都地区能见度的变化规律,且冬季拟合度最高,春季其次,可进一步用于成都地区低能见度的预测研究.
-
-
马超;
陈慧敏;
齐斌;
郭鹏宇;
杨尚贤;
高丽娟
-
-
摘要:
战场环境下脉冲激光引信的探测性能容易受到气溶胶粒子的干扰,引起虚警和漏警。为研究脉冲激光引信在气溶胶环境下的传输特性,基于Mie散射理论,对沙尘性、水溶性、海洋性和煤烟性气溶胶粒子的消光特性和散射特性进行建模仿真分析。选取波长分别为0.905μm、4.7μm和6.8μm激光,通过改变气溶胶粒子粒径,得到不同参数对4种典型气溶胶粒子的效率因子与散射相函数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激光粒径和波长影响气溶胶粒子的效率因子和散射相函数,粒径越大,其效率因子越趋于稳定,气溶胶粒子的后向散射能力越弱;波长越长,不同气溶胶效率因子峰值的变化不同,但峰值对应的粒径越大。
-
-
-
李钰;
顾卫国;
王德忠
-
-
摘要:
本文基于C++编写的程序对0.5~10 μm气溶胶粒子沉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聚并和热泳对沉积的影响及其耦合作用.结果 表明,气溶胶粒子数量浓度小于1012 m-3时,聚并可忽略;气溶胶粒子数量浓度为1014m-3时,聚并不可忽略.考虑聚并后,气溶胶粒子的沉积速度显著增加,如在温度梯度为3 000 K/m时,10μm气溶胶粒子的沉积速度较不考虑聚并时增大了37.2%.不考虑聚并、温度梯度为3 000 K/m时,由于热泳作用,0.5μtm气溶胶粒子沉积速度增大到无温度梯度的5.96倍,考虑聚并后,减小为4.41倍(数量浓度为1014 m-3).聚并和热泳会相互影响,但总体上聚并和热泳均会增强气溶胶粒子的沉积,从而加快气溶胶粒子的损失.
-
-
-
周黎明;
陈跃;
牛生杰;
孟蕾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2007年7月祁连山区民乐县何庄进行的晴空观测所获得的PMS资料,对祁连山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讨论了气溶胶粒子浓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PCASP探测的气溶胶平均浓度为102~103cm-3,FSSP~100探测的粒子平均浓度为10-2~101cm-3,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早晚大,中午小;FSSP和PCASP探测的气溶胶粒子谱分别呈负指数型和单峰型分布特点,其Junge幂指数谱分布和Deirmendjian广义Γ谱分布的分段拟合,能够更好的显示当地粒子的演变特征;此外,气溶胶粒子不仅与相对湿度、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与风向风速亦有明显关系.
-
-
WANG Hong-bin;
王宏斌;
ZHANG Lei;
张镭;
ZHANG Zhi-wei;
张志薇;
WU Hong;
吴泓;
ZHOU Linyi;
周林义;
ZU Fan;
祖繁
-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A)ngstr(o)m波长指数α是判断气溶胶粒子大小的重要参数,但当气溶胶尺度分布不满足Junge分布时,仅用α不能很好的反映气溶胶粒子的尺度信息.利用Mie散射理论和AERONET站点太阳光度计实测资料分析说明,在0.75<α<1.7区间内,结合AOD谱曲率a2可以得到更详细的粒子尺度信息.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香河和太湖站,当a2<–0.4时,气溶胶以细粒子占主导地位,Vfine/Vtotal>0.6;当a2>0.3时,多以粗粒子为主,Vfine/Vtotal<0.4.利用Gobbi气溶胶图解法分析表明SACOL站AOD的大值主要是由于沙尘气溶胶的影响造成的;香河站沙尘和细粒子气溶胶都会产生大值AOD,并且图解法可以很好的区分这两种情况;太湖站受沙尘的影响较小,大值AOD绝大多数是由于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
-
-
-
粟永阳;
李志明;
周国庆;
徐江;
翟利华;
黄能斌;
曾实;
朱凤蓉
- 《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目前核环境监测中对有害的长寿命放射性气溶胶(如铀,钚)的快速分析手段尚未成熟。商用的放射性气溶胶连续监测仪,易受氡子体、滤材本底和粉尘干扰,难以直接用于高氡环境中;商业气溶胶质谱受电离方式限制,难以分析难熔元素。20世纪90年代,ICP-MS开始用于气溶胶粒子中超痕量重金属元素的在线分析,对粒子中重金属的检出限达亚fg-fg量级。本实验室开展了ICP-MS的气溶胶实时监测技术研究,本文介绍部分研究内容——ICP-Ms对气溶胶粒子的计数效率,以及对不同粒径单分散粒子的响应。
-
-
-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2008年
-
摘要:
根据云的微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由水汽分子通过同质核化过程生成云雾滴及冰晶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产生同质凝结过程需要的相对湿度高达百分之几百,纯水滴同质冻结核化需要-40°C~30°C的低温。然而大气中的云雨过程是非常常见的,就是因为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起着凝结核、凝华核和冻结核的作用,它们是云雾滴能够产生和长大的基础。因此,研究气溶胶、凝结核和云相互作用对了解云和降水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黄梦宇等曾研究了华北地区气溶胶对云的影响。本文利用2006年9月8日一次穿云探测资料分析了云滴、云凝结核和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
-
-
张岳军;
李明明;
王雁;
陈二萍;
汪文雅;
陈玲;
郭雪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NL分析资料、山西省观象台和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冬季大气污染期间的气候异常特征,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 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污染物向区域外输送.动力影响表现在表面风速与850hPa和925hPa之间水平风、垂直切变两个方面,它们与污染物逐日的演变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热力影响表现在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和近地面层逆温的程度与污染物逐日演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动力作用分别体现在对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向区域外的动力输送以及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动力扩散;而热力作用体现出了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空气的稳定性和饱和程度的影响.大气湿度在大气污染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要以空气中有一定的含水量为前提.空气中相对湿度越大,吸湿增长越快.累积降水与降水强度并不大,对污染物不会产生洗涮作用,反而会增进气溶胶吸湿增长效应.
-
-
栾天;
杨军;
骆亚军;
熊守权;
刘端阳;
滕华超;
郑伟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使用宣恩县1959—2009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轻雾日、雾日、最低温度、相对湿度、大于20km能见度日数、降雨量和降雨日数,讨论该地区雾和轻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宣恩51年年平均雾日数为38d,年雾日数呈下降趋势,雾日数减少幅度超过8d/10a,并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年雾日数最多的年份高达80d,出现在1960年;年雾日最少的年份仅为11d,出现在2009年。统计1960~2009每十年的变化:20世纪60、70、80、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年代平均雾日数逐渐减少,分别为55、45、39、35和16d。宣恩雾日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最多,占42.1%;秋季次之,占30.3%;春季占19.3%;夏季最少,占8.3 %。其主要原因是冬半年昼夜温差较大,当低层大气含有充分的水汽并有稳定的天气形势配合时极易出现雾天气。夏季冷空气活动较少,气温高,水汽少,最不利于形成雾,所以雾最少。雾每个月都可形成,其中12月出现频率最多,6月出现频率最少;宣恩51年年平均轻雾日数为214d,年轻雾日数上升趋势明显,轻雾日数增加幅度超过5d/a,这与雾日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年轻雾日数最多的年份高达344d,出现在2005年,1968和1969年没有轻雾出现。1985年之后宣恩年轻雾日数都高于51年平均轻雾日数。统计1960~2009每十年的变化:20世纪60、70、80、9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年代平均轻雾日数逐渐增加,分别为79、176、229、323和310d。各月平均轻雾日在16-21d之间,12月月平均轻雾日最多,7月月平均轻雾日最少。20世纪90年代后每个月月平均轻雾日都在22d以上,说明宣恩近二十年几乎都被雾和轻雾笼罩。分析宣恩51年来各气象要素的特征发现,夜晚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超过0.1°C/10a;08时相对湿度和20时相对湿度变化不明显,08时51年平均相对湿度为92.6%;年平均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同样变化不明显;14时能见度≥20km年日数呈下降趋势,日数减少幅度超过5天/年。说明雾日减少、轻雾日增多与宣恩空气受到污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有关。
-
-
-
-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2008年
-
摘要:
利用在运-12飞机上安装的两台光学颗粒物探测仪:前向散射粒谱仪探头和被动腔体气溶胶粒谱仪探头分析了北京市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增长。前者探测环境湿度条件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后者观测气溶胶干粒子的谱分布。并由此计算了水溶性粒子在总气溶胶粒子中的比例。飞机同时进行的探测还包括气象要素(包括风、温、压、湿等)以及飞行参数(包括GPS、高度、飞行速度),本文采用的飞机探测资料时间段为2008年4月15日9:02-12:41,飞行海拔高度为28~3864m,飞行区域为北京城区上空,飞行期间大气相对湿度为28.4%~91.6%,分析了气溶胶吸湿性的增长率。
-
-
-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2008年
-
摘要:
青岛地区的春季为南北方冷暖天气系统交替影响比较活跃的阶段。5月是青岛的雾季,受海上东南气流带来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的海洋平流雾影响时,笼罩在城市上空的大气气溶胶混合了海雾和城市灰尘成为混合性的海盐气溶胶;受降水系统影响时,混合性的海盐气溶胶粒子被降水作用清除,空气变得洁净,这时的大气恢复到天然的本底气溶胶;当西北沙尘暴系统南下影响时,北方沙源地的沙尘经过气流长距离输送到达沿海,伴随着黄色的浮尘,造成污染严重的浮尘天气,这时本地的大气气溶胶被浮尘气溶胶代替。研究这几种不同天气系统下,来自不同物源区的不同性质的气溶胶粒子特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沿海大气气溶胶的物化反应也具有特殊的意义。青岛市2008年5月末出现大雾、阵雨、浮尘的天气,不同天气带来不同性质的气溶胶粒子,包括海盐气溶胶、大气本底气溶胶和浮尘气溶胶等。本文利用这几天的观测实况和气象要素,以及GRIMM180颗粒物监测仪采集到的大气粒子质量浓度实验数据,对来自不同物源区的大气气溶胶细粒子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作出初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