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
大气探测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0篇、会议论文234篇、专利文献90514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气象水文装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气象仪器装备等;
相关会议103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气象观测技术交流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大气探测的相关文献由208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太长、马祖胜、吴华斌等。
大气探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0514篇
占比:98.90%
总计:91518篇
大气探测
-研究学者
- 高太长
- 马祖胜
- 吴华斌
- 吴达鸿
- 罗雄光
- 陈建文
- 李勇增
- 欧阳彩虹
- 郭泽勇
- 刘东
- 吴伟清
- 周嘉健
- 张运林
- 钟美英
- 何润洁
- 刘小容
- 李发泉
- 李建勇
- 王辉
- 程学武
- 薛向辉
- 陈海辉
- 陈玲
- 马丽云
- 黄志兴
- 黄飞龙
- 彭惠英
- 徐黄飞
- 朱建华
- 李强
- 杨勇
- 梁国锋
- 欧阳细美
- 甘桂华
- 窦贤康
- 罗锡浪
- 雷卫延
- 马佩强
- 刘竞雄
- 吕达仁
- 敖振浪
- 李年
- 王振会
- 胡东明
- 蒲利荣
- 陈文燕
- 黄锦速
- 刘子文
- 刘磊
- 刘艳中
-
-
-
-
摘要:
4月16日2时16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也是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它装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5台遥感仪器,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
-
-
-
-
摘要: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报道大气科学和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刊载反映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主要栏目: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试验,台站实用技术等。欢迎气象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业务、科研、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投稿和订阅。《气象科技》为大16开本双月刊,全年定价:120元,全年随时订阅。
-
-
-
-
摘要: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
-
-
-
-
摘要: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是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刊载关于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及反映大气科学及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论文。主要栏目包括: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试验、实用技术等。欢迎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业务、教学人员投稿和订阅。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晰。
-
-
-
-
-
摘要: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报道大气科学和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刊载反映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主要栏目: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试验,台站实用技术等。欢迎气象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业务、科研、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投稿和订阅。《气象科技》为大16开本双月刊,全年定价:120元,全年随时订阅。
-
-
-
-
摘要:
2022年4月16日凌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随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为世界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该星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对提高卫星资源综合应用效能、促进环境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卫星除搭载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被动探测载荷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搭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这一主动探测载荷,可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探测,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
-
-
-
摘要:
《沙漠与绿洲气象》主要刊载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大气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研究综述、学术争鸣,也发表一些相关的科技新闻。具体包括: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气候变化与预测,沙漠、干旱、绿洲(荒漠)气象,农牧业气象,环境气象,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大气探测,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等气象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沙漠与绿洲气象》以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先进性为特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气象、农业、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和相关高校提供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
-
-
谢欢;
杨笔锋;
张怡
-
-
摘要:
为了解成都地区降水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对短时间内成都市降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基于成都市内12个地面台站43 a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二维插值方法对缺失的数据进行填补,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成都市43 a以来降水场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降水场的时空分布具有两种典型模型,即总体一致性,西北、东南相反类型,累积贡献率为70.2%。模态一表征成都市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1980年和1985年是近43 a成都市降水最多的年份,2009年是最少的年份。近43 a来模态一所对应的时间系数波动呈下降趋势,说明成都市的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模态二在成都市西北地区为正,东南地区为负,且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波动呈上升趋势,说明近43a来成都市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东南地区降水量减少。2种典型模态所表征的成都市降水场有4种表现类型,即全年全市多雨的类型有12 a,全年全市少雨的类型有15 a,全市西北雨量多东南雨量少的类型有3 a,西北雨量少东南雨量多的类型有2 a。这与线性拟合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
-
张克非;
李浩博;
王晓明;
朱丹彤;
何琦敏;
李龙江;
胡安东;
郑南山;
李怀展
-
-
摘要:
大气水汽是表征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准确监测与分析水汽含量对于精准预测各类灾害性天气事件与研究气候变化具有显著意义。作为新兴的大气水汽探测方法,GNSS大气水汽探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研究,随着多频多模GNSS系统的发展,全球服务能力的逐步完备和地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地基GNSS大气水汽探测遥感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基于空间大数据揭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发展契机。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GNSS大气水汽探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过程;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包括对流层延迟、大气可降水量等多类型GNSS大气参数高精度反演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GNSS大气反演在极端天气短临预报及气候变化现象解释两个方向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科学探析;最后,阐明了GNSS大气水汽探测遥感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研究展望。
-
-
-
闵敏;
姚莉琳;
余骁;
陈炳龙;
王富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星载激光雷达是获取云、气溶胶和全球风场三维信息的最佳观测手段.其中高光谱激光雷达利用窄带滤波器能把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中的粒子成分和分子成分分离,从而可以实现大气光学参数的精确定量反演.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1)大气成分对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影响仿真.建立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器模拟4种不同波段对6种气溶胶的探测能力.(2)星载激光雷达高光谱通道回波信号仿真.为了模拟高光谱激光雷达分子通道回波信号,引入了衰减后向散射系数到激光雷达方程中来简化基于高光谱激光雷达探测原理的计算.开发出了一个新的基于CALIPSO云和气溶胶消光系数产品,数值天气预报数据,瑞利散射原理和分子吸收截面的方法,来模拟星载高光谱激光雷达532nm分子通道回波信号.利用模拟的星载激光雷达分子通道回波信号,我们能开发更有效更准确的星载激光雷达算法.
-
-
Shibiao Dou;
窦世标;
Shuli Song;
宋淑丽;
Weili Zhou;
周伟莉;
Zhimin Liu;
刘智敏;
Qinming Chen;
陈钦明;
Weimin Zheng;
郑为民;
Houcai Chen;
陈后财
- 《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对流层是影响各类对地观测、地对空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GNSS技术由于其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方面的优越性,成为大气延迟和水汽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水汽辐射计是传统的大气探测手段,由于其观测原理和灵敏度等方面的特点,也有其特殊的用途.WVR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须根据各个测站的具体情况进行标校,一般采用探空数据来进行,但探空数据采样频率低、数据量小,GNSS具有相对的优势.本文利用分布于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四个VLBI台站的GPS、水汽辐射计数据,开展了利用GPS数据标校WVR的方法研究,探讨了各个台站WVR的定标策略和数据的预处理方法,分析了影响水汽辐射计测量精度的因素.利用2015-2016年的四个并置台站的GPS和WVR观测数据,验证水汽辐射计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此外,讨论了上海站水汽辐射计对冷源黑体和热源黑体持续观测的稳定性,新疆南山站水汽辐射计对热源黑体持续观测的稳定性.采用回归统计的方法,利用GPS数据对水汽辐射计进行了校准,为水汽辐射计的标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
Hou Ahui;
侯阿慧;
Hu Yihua;
胡以华;
Zhao Nanxiang;
赵楠翔;
Dong Xiao;
董骁
- 《第六届中国激光雷达遥感学术会议》
| 2020年
-
摘要:
光子探测具有灵敏度高、系统功耗低和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探测性能易受大气环境影响.建立湍流效应下光子探测模型,定义了回波光子调制泊松分布概率,当回波光子数小于0.1时,调制泊松分布退化为泊松分布.建立了光子探测距离漂移模型,重构光子探测的回波分布,以计算距离漂移.探讨了湍流效应下的光子探测回波特性和距离漂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湍流作用下光子探测首光子效应减弱,当湍流为10-16m-2/3,无湍流的回波光子数为2时,与无大气湍流时相比,距离漂移减小0.41cm,测距精度下降0.23cm;随着湍流的增强,湍流为5×10-15m2/3时,探测概率平均降低78.18%,距离漂移平均减小91.49%,测距精度最大下降85.77%.
-
-
Hou Ahui;
侯阿慧;
Hu Yihua;
胡以华;
Zhao Nanxiang;
赵楠翔;
Dong Xiao;
董骁
- 《第六届中国激光雷达遥感学术会议》
| 2020年
-
摘要:
光子探测具有灵敏度高、系统功耗低和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探测性能易受大气环境影响.建立湍流效应下光子探测模型,定义了回波光子调制泊松分布概率,当回波光子数小于0.1时,调制泊松分布退化为泊松分布.建立了光子探测距离漂移模型,重构光子探测的回波分布,以计算距离漂移.探讨了湍流效应下的光子探测回波特性和距离漂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湍流作用下光子探测首光子效应减弱,当湍流为10-16m-2/3,无湍流的回波光子数为2时,与无大气湍流时相比,距离漂移减小0.41cm,测距精度下降0.23cm;随着湍流的增强,湍流为5×10-15m2/3时,探测概率平均降低78.18%,距离漂移平均减小91.49%,测距精度最大下降85.77%.
-
-
Hou Ahui;
侯阿慧;
Hu Yihua;
胡以华;
Zhao Nanxiang;
赵楠翔;
Dong Xiao;
董骁
- 《第六届中国激光雷达遥感学术会议》
| 2020年
-
摘要:
光子探测具有灵敏度高、系统功耗低和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探测性能易受大气环境影响.建立湍流效应下光子探测模型,定义了回波光子调制泊松分布概率,当回波光子数小于0.1时,调制泊松分布退化为泊松分布.建立了光子探测距离漂移模型,重构光子探测的回波分布,以计算距离漂移.探讨了湍流效应下的光子探测回波特性和距离漂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湍流作用下光子探测首光子效应减弱,当湍流为10-16m-2/3,无湍流的回波光子数为2时,与无大气湍流时相比,距离漂移减小0.41cm,测距精度下降0.23cm;随着湍流的增强,湍流为5×10-15m2/3时,探测概率平均降低78.18%,距离漂移平均减小91.49%,测距精度最大下降85.77%.
-
-
Hou Ahui;
侯阿慧;
Hu Yihua;
胡以华;
Zhao Nanxiang;
赵楠翔;
Dong Xiao;
董骁
- 《第六届中国激光雷达遥感学术会议》
| 2020年
-
摘要:
光子探测具有灵敏度高、系统功耗低和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探测性能易受大气环境影响.建立湍流效应下光子探测模型,定义了回波光子调制泊松分布概率,当回波光子数小于0.1时,调制泊松分布退化为泊松分布.建立了光子探测距离漂移模型,重构光子探测的回波分布,以计算距离漂移.探讨了湍流效应下的光子探测回波特性和距离漂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湍流作用下光子探测首光子效应减弱,当湍流为10-16m-2/3,无湍流的回波光子数为2时,与无大气湍流时相比,距离漂移减小0.41cm,测距精度下降0.23cm;随着湍流的增强,湍流为5×10-15m2/3时,探测概率平均降低78.18%,距离漂移平均减小91.49%,测距精度最大下降85.77%.
-
-
Hou Ahui;
侯阿慧;
Hu Yihua;
胡以华;
Zhao Nanxiang;
赵楠翔;
Dong Xiao;
董骁
- 《第六届中国激光雷达遥感学术会议》
| 2020年
-
摘要:
光子探测具有灵敏度高、系统功耗低和探测距离远等优点,探测性能易受大气环境影响.建立湍流效应下光子探测模型,定义了回波光子调制泊松分布概率,当回波光子数小于0.1时,调制泊松分布退化为泊松分布.建立了光子探测距离漂移模型,重构光子探测的回波分布,以计算距离漂移.探讨了湍流效应下的光子探测回波特性和距离漂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湍流作用下光子探测首光子效应减弱,当湍流为10-16m-2/3,无湍流的回波光子数为2时,与无大气湍流时相比,距离漂移减小0.41cm,测距精度下降0.23cm;随着湍流的增强,湍流为5×10-15m2/3时,探测概率平均降低78.18%,距离漂移平均减小91.49%,测距精度最大下降85.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