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丙烯酸正丁酯

丙烯酸正丁酯

丙烯酸正丁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531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石化技术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38届全国聚氯乙烯行业技术年会暨第2届“宁夏新龙蓝天杯”论文交流会、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全国第126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届丙烯酸科技发展与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丙烯酸行业年会、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丙烯酸正丁酯的相关文献由28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晓云、沈健、于冬娥等。

丙烯酸正丁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313 占比:99.96%

总计:175390篇

丙烯酸正丁酯—发文趋势图

丙烯酸正丁酯

-研究学者

  • 周晓云
  • 沈健
  • 于冬娥
  • 姚京京
  • 崔晓燕
  • 李庭忠
  • 陆鑫
  • 高月新
  • M·N·A·加维德
  • 何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明振
    • 摘要: 分析丙烯酸正丁酯在不同条件下产生迁移后对水性胶黏剂的安全性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水性胶黏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比较分析不同萃取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以及加盐量对丙烯酸正丁酯萃取效果所产生的影响,重点是统计丙烯酸正丁酯在不同模拟物中迁移量的变化情况。将铝箔以及聚丙烯膜制备成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并形成铝塑复合膜,分析不同温度以及蒸煮条件下,丙烯酸正丁酯的迁移规律。在所有工况中,丙烯酸正丁酯在不同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均是以乙酸>乙醇为主要结果,紫外处理对丙烯酸正丁酯的迁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P>0.05)。不同温度状态下,丙烯酸正丁酯迁移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80°C、100°C的条件下,迁移量会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平衡状态下的最大迁移量为32.6±3.7μg/kg。以上实验数据分析为水性胶黏剂中有害物质在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 胡霞; 刘洋; 徐海超; 刘伯军; 张明耀
    • 摘要: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聚(苯乙烯--co-丙烯酸丁酯)[P(St-co-BA)]共聚微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CS)等对P(St-co-BA)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含量丙烯酸正丁酯(BA)对共聚物微球的粒子尺寸、形貌、性能以及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BA含量的增加,共聚微球的粒径增加,单分散性变差,转化率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降低.另外介绍了苯乙烯(St)和BA的分散聚合机理.
    • 刘博文; 周照玲; 周云霞; 张俊; 陈谦; 周晓剑; 杜官本
    • 摘要: 用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正丁酯与缩合单宁和糠醇共缩聚制备一款高硬度、抗压、切割性好的热固性树脂基砂轮切割片来替代酚醛树脂砂轮切割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切割片的外观进行分析,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和电动角磨机对砂轮片的硬度、压缩强度和切割性能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对其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正丁酯与单宁和糠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共缩聚反应,所制备的砂轮片表面平滑、孔隙少,固化后砂轮切割片的硬度和抗压强度值分别达到了13.56 daN·mm-2和159 MPa,且具有较好的切割性能,切割金属5s后的质量损失低于自制酚醛树脂基砂轮片.
    • 张勤军; 马俊杰; 郭盼; 胡长鹰
    • 摘要: 目的聚丙烯酸酯类胶黏剂用于食品复合包装时,残留的丙烯酸酯单体的安全性受到关注,以丙烯酸正丁酯(nBA)为研究对象,探索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在不同食品模拟物中对nBA的富集效果,在优化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工况对铝塑复合膜中nBA向不同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不同萃取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及加盐量对nBA萃取效果的影响。将铝箔和聚丙烯膜(CPP)利用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制备成铝塑复合膜,研究铝塑复合膜在短期热接触(70°C,2 h)、长期储存(60°C,10 d)、紫外处理1 h后再迁移、不同温度的巴氏杀菌和蒸煮条件下(60,80,100,121,130°C),nBA向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及橄榄油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结果在所有工况中,nBA在不同模拟物中迁移量均呈现出乙酸(体积分数为4%)>乙醇(体积分数为10%)>橄榄油的规律,紫外处理对nBA的迁移量无明显影响(P>0.05)。不同温度的影响规律都不一致,在80,100°C的温度下,迁移量随蒸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平衡时的最大迁移量分别为32.7,54.7μg/kg,在121,130°C条件下,迁移量随蒸煮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最大迁移量分别为122.3,115.2μg/kg。结论nBA在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模拟物中更容易发生迁移,在文中研究的工况迁移试验中,蒸煮对nBA迁移量影响最大,研究结果为胶黏剂中有害物质在食品复杂供应链下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
    • 陈燕芬; 马宁宁; 曾莹; 李丹; 钟怀宁; 郑建国
    • 摘要: 对胶粘剂中丙烯酸正丁酯在Tenax的迁移行为进行研究,并分析比较了欧盟标准规定的转化条件下不同模拟物中丙烯酸正丁酯的迁移情况和迁移机理.结果 表明,Tenax中丙烯酸正丁酯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迁移达到平衡(175°C除外);20°C下目标物的迁移长期处于“吸附-脱附”的动态平衡中;70°C下随着时间增长迁移量不断上升,72 h后达到平衡;100°C和175°C下Tenax在短时间内快速吸附目标物,之后发生脱附迁移量下降;当模拟物为Tenax,70°C,72h时,胶粘剂中丙烯酸正丁酯达到迁移平衡时的迁移量最大,为65.16 μg/kg.转化条件下95%乙醇、异辛烷和Tenax中目标物的迁移量均大于橄榄油的结果,且结果差异较大,其中Tenax的结果与橄榄油最接近,在低温条件下(20°C,70°C)差距较小,相对偏差在0.6%~5.1%之间.结果 证明,丙烯酸正丁酯在Tenax中的迁移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迁移量并非随着温度和时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使用替代模拟物进行迁移试验所获得的结果“高估”了实际情况下的迁移量,因此需依据食品接触材料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模拟物,才能对材料进行准确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 叶启亮; 韩银召; 李玉安; 孙浩; 齐鸣斋
    • 摘要: 运用Aspen Plus软件,对某公司8万t/a丙烯酸正丁酯生产装置进行了流程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值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洗涤塔、醇拔头塔和酯提纯塔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模拟优化,确定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洗涤塔溶剂比为0.26,洗涤塔进料温度确定为35°C,醇拔头塔回流比为1.50,酯提纯塔回流比为0.80,酯提纯塔塔顶馏出率为0.96.在此条件下,丙烯酸正丁酯产品质量分数达到99.63%,洗涤塔换热器以及醇拔头塔和酯提纯塔再沸器的总能耗降低5.66%.
    • 王香梅; 谢龙; 宋海龙
    • 摘要: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 罗小芳; 全小辉; 何伟; 何胜
    • 摘要: 在70 m3聚合釜中,采用悬浮聚合工艺,通过优化聚合配方,生产出了丙烯酸正丁酯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5%共聚树脂,并分析了产品质量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①共聚树脂颗粒粒度分布集中;②共聚树脂具有较高的表观密度和更低的增塑剂吸收量;③共聚树脂具有更好的冲击性能和内增塑作用,说明丙烯酸正丁酯与氯乙烯共聚效果良好;④丙烯酸正丁酯质量分数为5%的共聚树脂较质量分数为3%的共聚树脂综合性能更优.
    • 孙立芳; 荀其宁; 张泉; 许峰; 张文申; 侯倩倩; 王佳斌; 刘志娟
    • 摘要: The method to determinen-butyl acrylate in the workshop air was set up. After collected in impregnated charcoal tube,n-butyl acrylate was directly injected into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thermal desorption,and it was detected by FID. The high capacity and strong polarity DB–INNOWAX capillary column was used,the mobile phase was nitrogen at theflow rate of 1.0 mL/min.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n-butyl acrylate had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romatographic peak area in the range of 1.0–20 mg/m3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95,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1.0 mg/m3. The RSD was less than 3.0% (n=11) and the recovery was 99.5%. The method of thermal desorption was simpler to operate than the method of solvent desorption,and it could avoid the solvent elution process of a long time and reduce the loss of the sample during the processing.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quikcly determiningn-butyl acrylate in the workshop.%建立了一种车间空气中丙烯酸正丁酯的测定方法.丙烯酸正丁酯经活性炭吸附后,利用热解析仪解析后直接注入气相色谱仪,氢火焰检测器进行检测.选用高容量、强极性的DB–INNOWAX毛细管色谱柱,以氮气为流动相,流量为1.0 mL/min.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浓度在1.0~20 mg/m3内与色谱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丙烯酸正丁酯的检出限为1.0 mg/m3,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n=1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5%.热解析比溶剂解析法操作简单,避免了较长时间的溶剂洗脱过程,同时减少了样品处理过程中样品的损失.该方法可用于车间空气中丙烯酸丁酯的快速检测.
    • 于玲玲
    • 摘要: 选择TRPO-煤油/HCl-Zr(Ⅳ)三相萃取体系中负载Zr(Ⅳ)量最大的第三相作为模板,用沉淀反萃和硫酸浸渍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介孔S042-/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并用TEM和IR进行了表征.研究其在丙烯酸正丁酯合成中的催化性能和浸渍剂硫酸的浓度对其活性的影响,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当浸渍剂硫酸的浓度为0.1 mol/L时,丙烯酸正丁酯的酯化率可达到88.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