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聚合
微乳液聚合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1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305720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等;微乳液聚合的相关文献由5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晓、张卫英、吕鑫等。
微乳液聚合—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5720篇
占比:99.93%
总计:305937篇
微乳液聚合
-研究学者
- 李晓
- 张卫英
- 吕鑫
- 张志成
- 徐相凌
- 李强
- 梁守成
- 淡宜
- 王琪
- 刘朋生
- 廖勇勤
- 王良文
- 葛学武
- 郑昌仁
- 刘永飞
- 台秀梅
- 史修启
- 吴礼光
- 夏声平
- 张剑
- 李清平
- 林耿东
- 王学川
- 王红霞
- 袁惠根
- 高静
- 黄梅芳
- 万涛
- 任先艳
- 刘才林
- 卢金辉
- 吴庆云
- 吴明元
- 吴静
- 周艺峰
- 夏和生
- 崔海平
- 左榘
- 张建安
- 张心亚
- 张曼维
- 张海波
- 揭芳芳
- 曾伟杰
- 李俊江
- 李忠勇
- 李新贵
- 李碧娥
- 李锋
- 杨建军
-
-
张欣;
宋襄翎;
王智彦
-
-
摘要:
以苯乙烯、丙烯酸乙酯为主要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辛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10)组成混合乳化体系,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微乳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丙烯酸酯微乳液.考察了单体配比、聚合温度、乳化体系配比、引发剂等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当单体配比为m(EA)∶m(MMA)=1∶1、聚合温度为75~76 °C、乳化剂用量共计25 g且SDS/OP-10=3∶2、引发剂用量为1.0 g,且采取聚合中期补加KPS溶液的方式补加、丙烯酸用量为3%,体系的pH值在7~8时制得的微乳液的产品性能最好.
-
-
刘丽丽;
盛扬;
孙一新;
张嵘;
李坚;
徐德锋
-
-
摘要:
通过水包油的微乳液聚合法,以异丙基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共聚单体,并与荧光共轭聚合物(FCP)混合后合成荧光共轭聚合物纳米微球(FCP-NPs),使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激光粒度仪等手段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纳米微球包载了FCP,其平均粒径大约为119±13nm。FCP-NPs溶液在532nm激光照射下能生成单线态氧,具有光动力杀菌潜力。用FCP-NPs溶液分别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FCP-NPs在浓度较高时(>5mg/mL),激光照射下对于两种常见菌株的抑菌率大于95%,对耐药菌的抑菌率约80%。在无光照或者无FCP情况下,纳米微球仍然有一定的抑菌性能,因此FCP-NPs具有光动力-铵阳离子协同杀菌的功能。
-
-
张丽华
-
-
摘要:
阳离子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PDA)是在模板的存在下通过逆合成的微乳液聚合合成。二甲基辛烷(2-丙烯酰氨基)溴化铵(DOAB)是通过季铵化反应而合成,并用作疏水性单体。带相反电荷的DOAB聚丙烯酸(PAA)被用作模板。在反相微乳液中对DOAB的分布和PDA溶液黏度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DOAB和PAA的配合物不仅位于反相微乳液液滴和油相界面,而且位于反相微乳液液滴的内部接口。使用模板制备的PDA溶液黏度(增稠能力)显著提高。当水相pH为6.5并且DOAB对PAA的比例为1时获得最佳增稠能力。PDA的增稠能力随DOAB含量的增加进行了改进。使用模板制备的PDA比没有使用模板制备的有较长疏水嵌段结构的PDA显示出较强的关联能力,这是通过荧光光谱图进一步支持获得。
-
-
丁晓莉;
康长勇;
赵红永;
王鑫兰;
张玉忠;
王丽娜
-
-
摘要: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penetration and selection performance, hollow polymer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polymeriz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methyl ether acrylate and dipentaerythritol hexaacrylate at the oil-water interface of surfactant-free microemulsion using the interfacial initiator. The membranes with nanocavities were formed by casting the hollow microspheres microemulsio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nanocavities on the gas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separation membran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ing hollow microspheres have an average size of 95 nm, and a hollow structure. At high concentration of crosslinking agent, the permeability of membranes with nanocav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f shell material. At 35 °C, 0.2 MPa,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O2 of the hollow microspheres membranes increased by 4.5 times and the separation coefficient also improved.%为获得高的渗透和选择性能, 分别以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水相反应单体和油相交联剂, 利用界面引发剂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油水界面处引发聚合制备中空微球, 浇铸形成具有纳米空腔的中空微球膜, 并考察了膜内纳米空腔对分离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中空微球平均粒径为95 nm, 中空结构明显;在高交联剂含量中, 中空微球膜的渗透分离性能较壳层材料的本征值都有显著提升, 在35°C、0.2 MPa下, CO2的渗透系数增大4.5倍, 且分离系数也有所提升.
-
-
-
李自军;
刘胜林;
耿刚强
-
-
摘要:
A dodecyl benzene sulfonic acid(DBSA) doped polyaniline(PANI) micro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using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Then an anticorrosive coating was prepared by mixing of waterborne alkyd resin and dodecyl benzene sulfonic acid doped polyaniline microemulsion at different mass ratio.The properties of PANI-DBSA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and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The anticorrosive property of the coating was tested by using water resistance,salt water resistance,salt spray resistance and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yaniline microemulsion with differnet content of PANI-DBSA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hardness and adhesion of coating,bu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nticorrosive property.When the solid content of PANI-DBSA in the waterbome alkyd coating was 0.4%,the coating showed the best corrosion resistance.%采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掺杂聚苯胺(PANI)微乳液(PANI-DBSA),制备了水性醇酸树脂与不同含量PANI-DBSA的共混防腐涂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PANI-DBSA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用耐水性、耐盐水性、耐盐雾性和动电位极化曲线表征涂层防腐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PANI-DBSA没有明显改变涂层的附着力和硬度,但严重影响涂层的防腐性能.当水性醇酸涂料中含有固含量为0.4%的PANI-DBSA时,涂层耐腐蚀性最佳.
-
-
康长勇;
丁晓莉;
赵红永;
王鑫兰;
张玉忠;
王丽娜
-
-
摘要:
分别以四氢呋喃丙烯酸酯和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为油相反应单体和交联剂,利用界面引发剂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油水界面处引发聚合,制备了中空微球,浇铸形成具有纳米空腔的中空微球膜.考察了膜内纳米空腔对分离膜气体渗透性和分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中空微球平均粒径为116.7 nm,中空结构明显,壳层厚度为10~20 nm;中空微球膜的渗透分离性能较壳层材料的本征值有显著提升,在35°C,0.2 MPa条件下,CO2的渗透系数增大1.4~5.7倍,且分离系数也有所提升.
-
-
-
李自军;
刘胜林;
康佳;
王国刚;
耿刚强
-
-
摘要:
目的用不同酸掺杂的聚苯胺微乳液制备水性防腐涂料,提高马口铁表面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聚苯胺性能,通过动电位极化法及耐水性、耐盐雾和耐盐水实验检测聚苯胺微乳液水性防腐涂层的防腐性能,用铅笔硬度和划格法表征涂层的硬度和附着力。结果磷酸掺杂聚苯胺微乳液、本征态聚苯胺微乳液制备的水性防腐涂层都对马口铁起到良好保护作用。含有盐酸掺杂聚苯胺微乳液和不含聚苯胺微乳液的水性防腐涂层在浸泡过程中很快失去保护作用。掺杂态聚苯胺使马口铁表面钝化和屏蔽,本征态聚苯胺起机械屏蔽作用。通过把聚苯胺微乳液添加到水性防腐涂料中,发现涂层的硬度和附着力均没有发生明显下降,表明聚苯胺微乳液在水性防腐涂料中分散均匀,对涂层的性能影响较小。结论当水性防腐涂料中的聚苯胺质量分数为0.3%时,磷酸掺杂的聚苯胺微乳液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其腐蚀电流密度Jcorr=7.359×10-7 A/cm2,腐蚀电位Ecorr=-0.527 V。
-
-
王香梅;
谢龙;
宋海龙
-
-
摘要: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
-
-
杨静;
李碧娥;
李晓;
张卫英;
淡宜
-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CuBr2为催化剂,联吡啶为配体,对不同引发剂下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微乳液聚合反应进行实验探索,结果发现: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时,体系在聚合过程中不稳定;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时,增加催化配位体系用量聚合程度会显著降低;以KPS 与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复配体系为引发剂时,温度较低时有利于降低聚合初期反应失控的程度,升高反应温度则有利于增强活性种/休眠种之间的转换能力,产物分子量多分散指数在1.5以下。
-
-
- 《第二届水性木器涂料发展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简要介绍了微乳液聚合的一些特点,详细总结了国内外已见诸报道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微乳液的研究现状,包括制备方法以及各种添加剂的选择及其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聚氨酯-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
-
杨静;
李碧娥;
李晓;
张卫英;
淡宜
- 《第五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乳化剂,CuBr2/bpy为催化配位体系,对苯乙烯RATRP微乳液聚合进行探索.改变KPS-TMEDA/CuBr2/bpy的摩尔比,考察不同温度下苯乙烯RATRP微乳液体系的聚合,结果表明:体系分子量在聚合一定阶段出现增加的趋势,而且分子量分布指数在1.5以下,说明体系能够体现出活性,但在聚合初期存在反应失控现象:提高催化配位体系的用量,体系中活性种/休眠种之间的转换能力增强;温度较低时有利于降低聚合初期反应失控的程度,升高反应温度则有利于增强活性种/休眠种之间的转换能力。
-
-
-
王娟;
徐甦
- 《“2006年拜耳杯”全国环境友好型高功能涂料涂装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通过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微乳液聚合,制得了稳定的自交联型的水分散涂料.这种合硅涂料能在涂覆过程中发生自交联反应,不仅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光滑度、耐候性和耐沾污性,更减少了VOC的排放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研究了聚合方法和MPS加入量对所得乳液型涂料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采用细乳液聚合方法相对于传统乳液聚合方法可显著提高乳液的稳定性.乳液的稳定性也随着MPS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并用红外光谱(IR)表征了所得聚合物的微结构.
-
-
徐飞;
许静;
许鸿基;
吴丁财;
符若文
- 《中国化学会第18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有机气凝胶及其炭气凝胶具有独特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能源、医药等领域,已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的有机气凝胶及其炭气凝胶的制备仍然采用溶胶-凝胶化反应,存在明显的不足:(1)所得纳米网络单元球形度差和粒径分布宽;(2)通常需采用繁琐和昂贵的超临界干燥工艺;(3)易发生危险的爆聚;(4)所得气凝胶材料通常呈块状,限制了该类材料的性能提升和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微乳液聚合—超交联的方法,制备得到粉末状有机气凝胶和炭气凝胶(图1)。首先,利用微乳液聚合技术合成出单分散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纳米球;然后,利用傅克超交联反应进行球内和球间交联,经常压干燥获得粉末状聚苯乙烯气凝胶。测试表明,这些粉末是由粒径在2微米的单分散颗粒组成,进一步通过SEM发现,微米颗粒内部是由纳米颗粒交联堆叠形成凝胶状三维网络结构(图2c)。炭化后得到粉末状炭气凝胶,其三维纳米凝胶网络形貌得到了良好的保持。这类新型有机气凝胶和炭气凝胶具有独特的三维纳米网络结构,其微孔纳米球网络单元分别为29nm和20~30nm,BET LC表面积分别高达613m2.g-1和2025m2.g-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