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书
楚竹书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0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人文杂志等;
楚竹书的相关文献由72位作者贡献,包括雷黎明、丁四新、连劭名等。
楚竹书
-研究学者
- 雷黎明
- 丁四新
- 连劭名
- 黄德宽
- 徐在国
- 王平
- 臧克和
- 廖名春
- 陈秉新
- 刘信芳
- 张喆
- 徐少华
- 曹峰
- 李零
- 杨博
- 杨宋锋
- 林志鹏
- 黎广基
- 任海潮
- 何琳仪
- 何琳儀
- 凡国栋
- 刘大钧
- 刘毓庆
- 刘海宇(译)
- 刘玉堂
- 单周尧
- 吉田篤志
- 吕绍纲
- 吴勇
- 吴勇1
- 吴辛丑
- 夏世华
- 姚小鸥
- 姜廣輝
- 寸开
- 尹艳普
- 張樹國
- 曹建国
- 朱歧祥
- 朱歧祥1
- 李尚信
- 李明
- 李詠健
- 林万亮
- 水渺
- 汪祚民
- 牛新房
- 王晖
- 王鑫磊
-
-
连劭名
-
-
摘要:
清华大学藏楚竹书《尹至》共五简,叙述伊尹在夏代末年往见商汤,并为其占卜征夏之事,反映了儒家学说中的"革命思想",《周易·革·彖》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尹诰》共四简,记载伊尹与商汤同心同德,讨论如何推翻夏桀的统治.《程寤》共九简,记载大姒有梦,周文王与太子发祈祷于鬼神,反映了周人的敬天思想.
-
-
丁四新;
马兵
-
-
摘要:
竹书《参德》篇天时、地材、民力、明王无思的四元思想结构,不同于天、地、人的三才说,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而在四者之中,《参德》最重视"天时"概念,其次是"明王无思"一环.竹书的"天时",既包括春夏秋冬四时节气和恶劣天象,又包括弦日、望日及平旦、天明等特殊时间点.对于"天时",《参德》持浓厚的宗教禁忌态度,并通过"天礼"表现出来,如"天恶毋忻"、"平旦毋哭"、"明毋歌"、"弦望斋宿"等.月、日中的特殊天时与禁忌,是竹书的特色之一.竹书认为,"天时"来源于"天",而此"天"是神性的、主宰性的"皇天上帝"."天"不仅具有喜怒、好恶等人格特征,而且具有赏善罚恶的最高权威."天礼"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是人必须遵行的规定与要求.在政治方面,《参德》强调人君的"无思"之德,认为人君应依"度官于人"的原则选拔官吏,应根据"临民以仁"的原则来治理百姓.从总体上看,《参德》篇非常重视"天时"和"天礼"的概念,并以宗教禁忌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很可能是一篇以阴阳家为基调,同时杂糅儒家和黄老思想的著作.
-
-
薮敏裕;
刘海宇(译)
-
-
摘要:
郭店简《兹衣篇》和上博简《■衣篇》均有引用相当于今本《毛诗》"缉熙"的内容,郭店简作"■■",上博简经李家浩补释为"■=(■■)"。今本《毛诗》中"缉熙"五见,《毛传》在《昊天有成命》篇中训"缉,明。熙,广",除此之外的四篇诗中均训"光明",《郑笺》五处均训"光明",《诗集传》五处均释"续明"。本文从楚竹书《缁衣》篇所引相当于今本《毛诗》"缉熙"的相关字形,探讨"缉熙"的本义,认为《毛诗》"缉熙"的"缉"应训"续"义,"熙"应训"广"义,进一步指出"缉熙"训诂的差异在《诗经》诗意诠释上也会产生不同,这应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
-
-
杨博
-
-
摘要: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关系所表达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一以贯之的精神,构建出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精神的逻辑发展轨迹.由此横断面所管窥出的政治思想,还能使我们联想到其后长达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似均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奠定其主干.
-
-
-
-
丁四新
-
-
摘要:
文本指出:第一,同意《亘先》第12号简那两个被李零读作“恒”的字应当隶作“(噩)”和“(恶)”,并读作“极”.至于第1-9号简那六个被裘锡圭读作“极”的“亘”字,文本认为应当读作“恒”.由此,这篇竹书可直接称名为《恒先》;第二,“恒”概念包含“恒先”在内,后一概念是从前一概念分化出来的.学者多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甚至以“恒先”为此一概念的优先表达形式,这是不正确的;第三,竹书的“恒”有别于老子的“道”.在《恒先》中,“恒”只是表示宇宙生化的初始阶段,而“恒先”则推至其极,表示宇宙的端初,跟《淮南子》的“太始”约略相当;第四,“恒”与“天道”在竹书中对应的宇宙生成论的阶段不同.“恒”居于初始阶段,即虚无阶段;而“天道”则居于形下界,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之客观法则的概念;第五,在《恒先》中,“恒”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与“极”并非互为表里的关系.“恒”为恒常义,包含着质朴、静止和虚无的特性,它仅表示宇宙生化的初始阶段;而“极”训“准则”,是以“天道”为其内涵的.
-
-
雷黎明
-
-
摘要:
Except voice, there are some contact between Tongjiazi(通假字) and Benzi(本字) in form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number.In Chu bamboo slips, the Tongjiazi(通假字) which have certain relationship to Benzi(本字) in form more than which have not, which have certain relationship to Benzi(本字) in Shengfu(声符) more than in Xingfu(形符), it means the writer of Chu bamboo slips tend to choose the Tongjiazi(通假字) which have certain relationship in form to Benzi(本字), and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heir Shengfu(声符),not Xingfu(形符);Tongjiazi(通假字) have certain relationship or not to Benzi(本字) don't have direct contact to Benzi(本字) which already existing or later appear.To the most Chinese characters,when be lent to others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endency is single and the flexibility is weak;and when borrow others Chinese characters to record, the tendency is single and the flexibility is weak, too.%除了语音方面有联系,通假字和本字在形体和数量对应方面也有联系.在楚竹书文献中,与本字有形体联系的通假字多于无形体联系者,有声符联系者多于有形符联系者,说明竹书书写者选用通假字时倾向于选择形体上有关联的,且主要留意其起示音作用的声符,而不太关注其形符;通假字与本字字形相关与否与本字的存现或后起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字在借为他字时趋向比较单一,活跃度不高;在借用他字来表示时趋向也比较单一,灵活性不强.
-
-
雷黎明
-
-
摘要:
楚竹书通假本字的存现状况可分为四类:于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有存现,甲骨文、金文已见而楚竹书未见,甲骨文、金文未见而楚竹书始见,甲骨文、金文及楚竹书皆未见.本字甲骨文、金文存现而楚竹书未见或为文献出土滞后的暂时缺失,或为本字之义全部借用他字表示而未见存现,或为本字在战国时代不表特定意义而未出现.本有其字的通假多于本字后起者,表明通假是当时尚未造出用表某义的本字而采取的临时应对措施,更是楚竹书用字不规范的重要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