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伦

人伦

人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人伦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乾荣、陈磊、向卫华等。

人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 占比:99.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66%

总计:305篇

人伦—发文趋势图

人伦

-研究学者

  • 王乾荣
  • 陈磊
  • 向卫华
  • 杨适
  • 周国平
  • 周飞舟
  • 唐文明
  • 商增涛
  • 小敏
  • 尚宜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曹永洁
    • 摘要: 日本律令时代为了压制中央豪族专权,重振天皇权威,从中国大规模引进了儒家、佛教人伦思想,试图建立“以德治国”“以孝治国”“以佛教立国”的统治模式。但日本传统的社会规范与以“法”的形式规定下来的舶来之物并不相融,主要体现在“私”与“公”的对抗、天皇“君主”性与“神”性的不可兼容、家庭道德与婚姻制度的矛盾,以及佛教伦理带来的“现世”观与“来世”观的交错等。
    • 刘禹彤
    • 摘要: 《春秋繁露》构建“三王三统”,论证以《春秋》当新王、立新统。《白虎通》是经师第一次正式承认并讨论“三皇”问题,并且以伏羲“始定人伦”为中心重述“新三皇”,提出以“人统”为首的“新三统”,构建了与董仲舒“三王三统”相对立的“三皇三统”。《春秋繁露》“三王三统”本为朝向后世的天命循环,通向素王改制;《白虎通》“三皇三统”是通往前世的历史循环,三统不再期许新王,而成为旧王更迭的文明周期。三统论是一种天命观,三纲说是一种伦理学。《白虎通》以“三皇”破除“三统”的革命性,又以“人伦”树立起了政治的稳定性。
    • 刘阳
    • 摘要: 现阶段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之要义在于民主、规则与人伦。通过分析乡村民主、规则与人伦的特质可以发现,三者整体上呈现出相辅相成、动态互补的关系样态。民主、规则和人伦在乡村治理中所产生的效果各有侧重,民主保证乡村治理程序和治理方式获得村民的尊重与认可,规则框定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边界与前行方向,而人伦则构成了乡村秩序平稳有序发展的内在原理与不朽动力。欲构建民主、规则和人伦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做到:(一)乡村“三治融合”应遵循民主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方式;(二)乡村“三治融合”须遵守规则划定的制度边界和前行方向;(三)乡村“三治融合”宜秉持人伦作为发展的内在原理和不朽动力。在现代国家法律规则体系的引领、保障和规准下,以尊重民意、顺乎民情的方式,实现乡村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 李泽
    • 摘要: 《周易》作为含摄儒家源头性人伦规范思想的群经之首,自然不乏个人品德修养方面的意蕴;然则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大多出自于士大夫阶层而服务于国家治理,因此《周易》中有关人伦规范层面上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必然相当丰富并极具经典式启发意义.而其中所蕴含的"以同而异""称物平施""节以制度""思患而预防"以及"通其变"这些充满穿透性智慧的哲学洞见,也理应成为我们在提升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过程中可供运化发展的、强有力的建设性思想宝藏.
    • 弘毅
    • 摘要: 古代儒家学说,无论是孔孟还是朱熹、王阳明都不断强调一个词--天理。天理即天道,也就是天地间的运行法则。先看一些古代儒家学者对于天理的阐述。“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程颐认为,天理是圆满自足的,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二程还发展了先秦儒学中的人伦学说,将天理贯穿于人伦,将人伦提升为天理。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 张国培
    • 摘要: 儿童的学前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当前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绘本阅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绘本共读中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能的.《十四只老鼠》故事中形成了典型的餐桌文化,餐桌文化蕴含了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它彰显出饮食与劳动、传统节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反省.《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文化切入点是借助绘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范例.
    • 韩铁刚; 王阿舒
    • 摘要: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 孔文清
    • 摘要: 梁漱溟认为公德是处理私人与团体关系时的道德,它既表现为个人对团体的义务,也表现为团体对其成员的义务.中国传统社会由于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团体、国家,所以中国人缺乏公德.梁漱溟坚持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的角度界定公德,避免了将人际关系与空间混杂起来,并且认为公德既包含个人对团体的道德义务,也包含团体对个人的道德义务,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 周飞舟
    • 摘要: 从社会学的历史来看,对"关系"的研究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关系"的污名化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将西方社会理论作为"关系"的基本预设之外,还将"关系"与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传统割裂开来,忽视"关系"在传统社会中的结构性作用。"关系"在传统社会叫做"伦",或"人伦"。"关系"背后的行动原则叫做"伦理"。人伦是社会结构之本,而伦理则是价值观念之本。
    • 高贵朋
    • 摘要: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和谐、协调、平衡发展的状态.孟子学说中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和合""身心和合"和"人伦和合"."天人和合"是通过对天赋之德的体认,而达到的天人融洽之境;"身心和合"是将本心贯注于身,而达到的身心融贯之境;"人伦和合"是将内在之德扩充至社会人生,而达到的人伦和睦之境.孟子"和合"思想的特点是以德为枢纽,贯彻天人、身心和人伦各个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