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词
植物词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62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0403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现代交际、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东京文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等;植物词的相关文献由7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艳鲜、朱娥、潘乐等。
植物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0403篇
占比:99.94%
总计:110465篇
植物词
-研究学者
- 周艳鲜
- 朱娥
- 潘乐
- 王建莉
- 谭宏姣
- 陆晓珍
- 任晓彤
- 任玉琴
- 何晴
- 刘元萍
- 刘宇婷
- 刘瑶
- 刘银玲
- 司洁
- 吴尧瑜
- 吴澜
- 周淑清
- 姜燕令
- 孔祥楠
- 孙莉萍
- 容桂香
- 尹小梅
- 廖喜凤
- 张倩
- 张安德
- 张春
- 张晓婷
- 张梦帆
- 张燕琴
- 张薇
- 彭蔚
- 文永娟
- 易永忠
- 曹炜
- 曾健坤
- 曾昭聪
- 李柏令
- 李珍洁
- 李茜
- 杨元刚
- 杨学余
- 杨小红
- 杨彦宝
- 林坤妮
- 汪莹
- 沈亚丽
- 滕延江
- 王娇
- 王慧剑
- 王江宏
-
-
张梦帆;
曾昭聪
-
-
摘要:
植物词作为百科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词典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释义方式.文章通过《汉语大词典》中"蓬""荓""桔梗"等词,说明语文词典植物词释义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尊重植物客观属性,注意释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重视例句含义,而不应囿于例句释义;既要兼顾科学说明,又不能忽视注疏材料.
-
-
刘宇婷
-
-
摘要:
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彰显了不同民族文化所赋予词汇的不同文化色彩,植物词尤能表现这种色彩。本文介绍了文化伴随意义的特点,将几种典型俄汉植物词的伴随意义进行对比,探讨产生的来源,即与哲学渊源、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
-
邓瑶
-
-
摘要:
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并从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认知方式和宗教信仰等,而隐喻在语言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认知思维和文化视野,可见语言、隐喻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汉语、印尼语中植物词所折射的隐喻能够鲜明地反映中华民族和印尼民族的精神文化特点.系统地对汉语、印尼语中植物词隐喻化认识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和印尼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促进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
-
-
-
莫小珊
-
-
摘要:
本文从中英文学作品中选取部分典型植物词对其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相同的植物词语,相同的文化语义;(2)相同的植物词语,不同的文化语义;(3)文化语义空缺:有的只在汉语中有文化语义,有的只在英语中有文化语义。最后,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意识、风俗习惯这四个方面揭示产生此文化语义差异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的重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
-
-
马菲菲;
张春
-
-
摘要:
英汉语中表示植物的词语十分丰富,因英汉思维差异,对植物联想意义的翻译往往不同。本文将根据中西方植物词汇的内涵意义不同,探究英汉思维差异,促进英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
陆晓珍
-
-
摘要:
壮族嘹歌植物词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从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嘹歌植物词汇命名分类及命名理据,可为壮语词典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更丰富的语汇材料,同时也为壮族嘹歌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
-
种丽霞
-
-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形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语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其翻译技巧,应视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
-
-
杨彦宝
- 《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对《彝汉大词典》收录的植物词作了穷尽的统计,对植物词的音节、结构、词义特点进行了描写.分析了词典中植物词的释义模式,并指出《彝汉大词典》是语文性的双语词典,要根据原词语的意义,用恰当的方式译为目标语对应的词。《彝汉大词典》吸收了《彝语大词典》的优秀成果,在植物词的诠释上下了很大工夫,不少植物词的释义堪称经典,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哪些植物词只对译为相应词语,《彝汉大词典》的编译凡例规定:“一般词条目,则根据翻译原则,直接译出所有译文义项,勿需再进行解释或说明”。在词典中,对彝、汉两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均常见的植物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译名,不再对意译词进行解释,这种方法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简洁明了。对于反映彝语特有的或者外族人较少接触的植物词,则需要词典进行适当的描述,以帮助使用者在两种语言间建立联系。《彝汉大词典》对植物词释义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遵循同一性原则,个别植物词的释义与植物词释义整体不协调。
-
-
李柏令;
沈亚丽
- 《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桃和苹果是中西方常见的植物,汉语的“桃”和“苹果”在英语中的对等词分别是peach和apple,但在双方互译时,却存在着意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者在文化价值上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桃”/peach和“苹果”/apple的文化价值差异的成因,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内涵而不应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