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术后再狭窄

术后再狭窄

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36240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临床医药实践、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第六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3年会、第二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暨汪忠镐血管论坛、首届中国布加综合征与静脉疾病介入治疗大会等;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文献由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书敏、张晓东、朱丽华等。

术后再狭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6240 占比:99.25%

总计:36513篇

术后再狭窄—发文趋势图

术后再狭窄

-研究学者

  • 张书敏
  • 张晓东
  • 朱丽华
  • 李红良
  • 蒋丁胜
  • 包俊敏
  • 史大卓
  • 周建
  • 景在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刚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8月于新郑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且完成随访的ACS患者临床资料,并从中筛选符合条件的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ACS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83例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有24例再狭窄,占比28.92%。59例未发生术后再狭窄,占比71.08%。经单因素分析与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后未规律服药、支架植入数量≥3枚、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降低均是ACS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36、12.456、8.172,t=5.269,P<0.05)。结论:ACS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合并糖尿病、术后未规律服药、支架植入数量≥3枚、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降低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积极开展防治措施,以期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
    • 杜龙庭; 勿坡巫且; 许春梅; 李炜
    • 摘要: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患者血清微小RNA-155(micro RNA-155,mi R-15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4,PDCD4)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20年7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CIS患者120例作为CIS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125例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CIS组术前和术后24 h,对照组体检时血清mi R-155和PDCD4 mRNA表达水平;术后180天对CIS患者进行脑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CIS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稳定斑块数量、斑块长度及斑块厚度,测定患者血浆粘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mi R-155和PDCD4 mRNA表达水平对CIS患者行CAS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IS组术前血清mi R-15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31±0.06 vs 1.01±0.20)(q=45.189,P=0.000),CIS组术前(2.23±0.45 vs 1.03±0.20)和术后24 h(1.19±0.29 vs 1.03±0.20)血清PDCD4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q=40.422,5.390,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CIS组术前相比,CIS组术后24 h血清mi R-155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97±0.21 vs 0.31±0.06)(q=42.179,P=0.000),血清PDCD4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1.19±0.23 vs2.23±0.45)(q=34.68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未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颈动脉狭窄程度(21.31±5.33vs 9.11±2.52)、术后24 h血清PDCD4 mRNA表达水平(2.18±0.54 vs 1.06±0.26)、不稳定斑块数量(5.51±1.27 vs2.87±0.71)、斑块长度(7.60±1.90mm vs 3.16±0.79mm)、斑块厚度(4.60±1.15mm vs 2.84±0.71mm)、血浆黏度(15.03±3.85m Pa·s vs 11.01±2.75m Pa·s)、全血粘度(5.84±1.46m Pa·s vs 3.71±0.92m Pa·s)、红细胞比容(58.98%±17.74%vs 46.51%±11.62%)和纤维蛋白原(4.93±1.23g/L vs 3.01±0.75g/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7~17.874,均P<0.05),术后24 h血清mi R-15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36±0.09 vs 1.0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4,P=0.000)。ROC曲线结果表明,术后24 h血清mi R-155和PDCD4 mRNA表达水平诊断CAS术后再狭窄的AUC分别为0.778(95%CI为0.692~0.864)和0.838(95%CI为0.749~0.926)。结论 血清mi R-155和PDCD4 mRNA的异常表达与CIS病情及CAS术后再狭窄联系密切,对CAS术后再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王芳; 邓颖芳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化痰活血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威海市妇幼保健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完全随机对照试验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清热化痰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再狭窄率,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黏度,以及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结果: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再狭窄率8.00%(4/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0%(12/50)(P<0.05),且观察组的心电图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总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清热化痰活血方预防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减轻炎症反应,提升临床疗效。
    • 王晓莉; 张维文; 张方圆; 魏琰
    • 摘要: 目的 探索氯吡格雷抵抗对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支架置入术治疗的167例椎动脉V1段狭窄的临床资料。术后3 d血栓弹力图检测MA-ADP≥47 mm为氯吡格雷抵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定义术后1年CTA示椎动脉再狭窄率≥50%。结果 167例中,氯吡格雷抵抗75例。术后1周内无症状性卒中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椎动脉发生再狭窄51例(3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抵抗(HR=2.18;95%CI 1.23~3.88;P=0.015)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病人,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增高。
    • 郝立松; 曹道白音; 董志永; 王清云; 董春锋; 苏日太
    • 摘要: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与支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及复发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支架介入治疗)和观察组(给予DCB扩张治疗,必要时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6个月的疗效和复发情况,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60/60),对照组无补救性支架植入,而观察组2例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观察组术后6个月时靶血管通畅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而靶病变再狭窄率和累计恶性事件发生率均为1.7%,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和5.0%),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两组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足背动脉和胫动脉ABI均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DCB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靶病变再狭窄和恶性事件发生率较低,可能与改善ABI、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 王新斌
    • 摘要: 目的 研究替格瑞洛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和心电图fQRS波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2月~2019年6月于醴陵市中医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10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TNF-α及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发生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比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周内出现fQRS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CRP、LVEF、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及LVE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内发生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总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及术后一周发生fQRS率为20.00%和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00%和32.00%(P<0.05).结论 替格瑞洛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和fQRS波发生率.
    • 薛冰; 林振丹; 丁东新; 沈琪; 缪以颖; 蔡文隽; 童迪夷
    •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血清肌腱蛋白-C水平与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34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PCI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30)、未发生组(n=313),分析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术前血清肌腱蛋白-C水平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发生组患者吸烟、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置入支架数量多于未发生组(P<0.05),直径短于未发生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尿酸、肌酐、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肌腱蛋白-C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尿酸、肌酐、植入支架直径、肌腱蛋白-C(P<0.05).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术前血清肌腱蛋白-C水平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8.5%,准确度为88.3%,阳性预测值为41.9%,阴性预测值为98.6%.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血清肌腱蛋白-C水平与术后再狭窄显著相关.
    • 黄超
    • 摘要: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经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和血管成形治疗后再狭窄风险性,总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脑动脉狭窄血管成形与球囊扩张支架术后患者89例,实施2年随访,按复发情况分组,A组(再狭窄)13例,B组(未复发)76例,通过回归分析,定位诱发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再狭窄发生率14.61%(13/89).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合并糖尿病以及支架直径(P<0.05).结论:此种手术后,再狭窄发病率较高,在治疗时应科学设置支架直径,同时加强糖尿病防控,促进再狭窄预防.
    • 李洪; 朱强; 石梦然; 刘福元
    • 摘要: 目的 分析外周血中亲环素A(Cyp A)、核因子-κB(NF-κ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行PCI术治疗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血管再狭窄组(n=40)和血管未再狭窄组(n=160),检测外周血Cyp A、NF-κB及VEGF水平,收集两组基本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HD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yp A、NF-κB及VEGF水平对CHD患者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FPG、LDL-C、TC、FIB、Cyp A、NF-κB、VEGF及支架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LDL-C、TC、FIB、Cyp A、NF-κB、VEGF及支架直径为CHD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Cyp A、NF-κB及VEGF水平联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为94.00%,AUC为0.951,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外周血Cyp A、NF-κB及VEGF水平呈高表达可导致CHD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临床应对其水平进行监测,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避免PCI术后再狭窄发生.
    • 刘花艳; 陈太丽; 张卫兵; 马鹏举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后再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CEA治疗的272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术前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GSM)、总体积(TPV)、GSM/TPV和最大横截面积,以及手术前后残余管腔面积。术后随访6~53个月,中位时间28.5个月,超声或CTA显示残余管腔面积小于术后50%定义为术后再狭窄。结果272例中,术后发生再狭窄25例[再狭窄组;9.19%(25/272)];再狭窄程度55~89%,平均(74.6±10.3)%。247例未发生再狭窄(未狭窄组)。与未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术前GSM明显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SM和术后残余管腔面积判断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95%置信区间0.798~0.967;P<0.05)、0.866(95%置信区间0.802~0.946;P<0.05),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6.8、139.7 mm2。术前GSM≤36.8预测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3%和76.8%。术后残余管腔面积≤139.7 mm2预测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9%和80.5%。结论CEA治疗单发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仍有一定的再狭窄率;三维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多个参数对评估术后再狭窄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是GSM和术后残余管腔面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