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
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

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5-09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是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活动中使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复方科学文化的特征和临床实用价值,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扇充满金色亮光的窗户.复方中药汤剂由于有可以随证进退加减之方便,更适合于个体化和动态化的临床治疗应用,是我们在日常医疗中几乎无日不用者.本文介绍复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 摘要:经过新中国几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努力,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本文介绍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回顾与展望。
  • 摘要:上个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较单纯西医内科保守治疗的30﹪下降至13~16﹪,但80年代以后,进入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己成为当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AMI的病死率己下降5-7﹪,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许多优势已风光不在.随着包括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皮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Stenting)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再灌注治疗的技术成熟、普及,目前美国每年89万例,我国每年也近10万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并且还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加.再灌注治疗是冠心病AMI治疗的里程碑,从被动、保守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再灌注治疗后也产生了新的治疗难题和困惑,如并发的无再流现象(no-reflowphenomenon)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再灌注损伤、左室重构加重的心功能损伤等,上述情况有些实际上是心肌缺血的延续和叠加,由于心肌组织未能得到真正再灌注,而是继续缺血,故损伤加重,后果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外有的由于早期心室扩大和重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再灌注带来了生机,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且亟待解决.由于这些问题均产生于再灌注治疗后,我们姑且将此称为"后再灌注时代难题",尽管现代医学从药物应用如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α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氯比格雷干预,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的采用,以及PCI时使用远端保护纲丝或血栓抽吸旋切导管等,有一定进展但仍不理想,有些远期效应尚不得而知.故在后再灌注时代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对次进行探讨。
  • 摘要:代谢综合征由Reaven1988年在第4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提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人发现了胰岛素抵抗的现象,最初对其认识局限于糖尿病,而Reaven则认为胰岛素抵抗是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人类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胰岛素抵抗在多种疾病的患者乃至正常人群中都有存在.本文介绍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学术研究。
  • 摘要:1977年瑞士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28年中,以PTCA和支架置入术为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PCI)迅速发展,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问题,包括,1.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过程,2.中医药如何面对介入心脏病学的挑战,3.冠心病介入治疗与中医药的结合。
  •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从中医的体质分类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其临床上具有各种不同的表型,这种差异是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形成,是有病理生理基础的.为此,本文对一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研究,以旨探讨其内丰的关系。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清心胶囊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索其降压机理.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清心胶囊组34例、卡托普利组32例、清心普利组32例,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水平的改变,并记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清心胶囊组、卡托普利组、清心普利组降压显效率分别为44.1﹪、53.1﹪、75﹪;而改善症状显效率分别为56﹪、47﹪、50﹪;在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方面,清心普利组>清心胶囊组>卡托普利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清心胶囊组优于卡托普利组(P<0.05);清心胶囊与卡托普利单用或合用后,均可显著提高血浆CGRP水平,清心胶囊还对血浆AngⅡ、ET有显著的下调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清心胶囊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药组和中西药合用组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清心胶囊取效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纠正ET/CGRP失衡有关,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对328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采用体质问卷和相关因素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观察冠心病患者各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的内存联系. 结果:在冠心病患者中:1、病理体质患者多于正常体质者(92.7﹪VS73﹪),兼杂体质患者多于单一体质者(74.7﹪VS25.3﹪).2、气虚质和阳虚质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内热质的发生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3、气虚质、内热质、精亏质、郁滞质及紧张质的发生与女性呈正相关(P<0.05);4、气虚质、内热质和郁滞质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5、气虚质、阳虚质和郁滞质的发生与HDL-C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和津亏质的发生与TG负相关(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以病理体质和兼杂体质多见,中医体质类型与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脂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提示我们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体质相关因素的探讨,对冠心病的预防、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运用D-半乳糖与冠脉结扎制造衰老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方法:Wistar大鼠,腹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mg/kg.d,连续6周,在此基础上,再行开胸术,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枝.观察大鼠基本状态、饮食量和自发性活动,测定外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心肌组织脂褐素含量. 结果:本实验方法不仅达到了衰老标准,同时也成功地造成模型动物心肌梗死. 结论:D-半乳糖与冠脉结扎制造的复合模型符合衰老与心肌梗死的一些基本改变,但能否可以作为一种衰老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仍待深入研究.
  •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管腔表面,正常情况下不仅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光滑的内表面,而且还能够调节血管的紧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粘附,抗凝血和血栓形成以及调控血管新生等.但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血管内皮细胞很容易受到损伤,造成内皮脱落或者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收缩、白细胞粘附、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是促进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因此内皮损伤在心血管病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Mancini、Kario等的研究表明,转换酶抑制剂、他叮类降脂药能保护受损内皮,恢复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长期预后.这些研究更加肯定了内皮损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从保护内皮的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很快成为又一种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对内皮损伤也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机制之一,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附子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及左室重构的影响,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成慢性心力衰竭模型,以地高辛为阳性对照药,随机分组,分别予附子大剂量、小剂量、地高辛治疗或空白治疗,造模成功21天后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4周,并于观察末测血流动力学,用放免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计算左室重量指数,并对心脏左室作几何测量. 结果:附子和地高辛均可改善血流动力学,主要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附子大剂量组优于附子小剂量组和地高辛组,附子小剂量组与地高辛组无明显差异.附子可抑制循环RAAS系统,地高辛无抑制循环RAAS系统的作用.附子和地高辛均未能显著降低左室重量指数,附子大剂量可以显著升高左室重量指数.附子和地高辛均未能减少梗死膨展和左室扩张. 结论:附子可以显著增强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收缩力,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附子可抑制循环RAAS系统;附子大剂量可能有加剧左室重构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国人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Ⅱ一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高血中医辨证分型和降压药物疗效的关系. 方法:测定206例汉族EH患者和86例汉族正常人的血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以及血浆AngⅡ、ET、CGRP水平.用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PCR加限制性酶切方法检测AT1R的1166位基因突变.根据高血压中医辨证标准对20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辩证分型,比较各中医证型的基因分布;分别用清心胶囊和卡托普利各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人34例与32例,观察其降压效果与基因型分布的关系. 结果:①高血压组除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它指标如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EH患者AT1R基因AC加CC基因型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0.181与0.058,P<0.01),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091与0.029,P<0.05);③基因分型与临床表型:AA基因型与AC加CC基因型间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血浆AngⅡ、ET、CGRP水平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基因分型与中医分型:高血压病各证型中AA基因型与AC加CC基因型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05);⑤基因分型与降压疗效:结果显示卡托普利和清心制剂对不同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均有效,各治疗组中AA与AC加CC基因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相近. 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AC基因型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的一个易感基因;而高血压中医辩证分型可能与是否携带C等位基因无关,清心胶囊和卡托普利的降效应与是否携带C1166等位基因无关.在不同基因型的EH患者中,其血压、血糖、血脂、血浆AngⅡ、ET、CGRP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基因型对高血压的影响可能末通过糖脂代谢、血浆ET、CGRP、AngⅡ系统。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银杏叶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7人,随机分为对照组、银杏叶组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常规治疗加银杏叶片治疗12周,采用肱动脉超声方法测量治疗前后的前臂血管内皮功能,同时测量入选时及12周的血脑钠肽(BNP)、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及内皮素(ET)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内皮功能、LEVF均明显改善,血BNP、ET水平下降,NO水平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银杏叶片治疗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及LVEF有更大程度的改善.治疗组BNP和ET水平下降更明显、NO水平上升更多(P<0.01). 结论:银杏叶制剂治疗可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管内皮及左室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对新西兰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PDGF-B)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方法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模型组、防治组:将2.5mm球囊经颈外动脉送入颈总动脉30mm,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至4个大气压,持续30s,缓慢回拉至动脉分叉处,使压力降为0,间隔1分钟,反复3次.退出球囊,结扎颈外动脉;假手术组:麻醉兔及分离左颈外动脉同手术组,导管插入至颈总动脉,但不使球囊充盈,撤出导管.5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防治组,各组进一步分为球囊损伤后1W、2W、4W不同的3个时间点.将手术成功者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防治组于术后24h,灌服浓度为27.8﹪的中药混悬液,按1.947g/kg给药.模型组于术后24h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于术后24h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服至各时间点.造影剂连续摄片,通过造影机自带软件系统测定颈总动脉管腔最小直径;0.5cm血管于4﹪多聚甲醛固定,HE染色测定管腔面积、血管狭窄百分面积、内膜+中膜面积;1.0cm血管标本于液氮中速冻、-70℃低温冰箱保存,RT-PCR法半定量检测分析PDGF-BmRNA表达.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1W、2W时PDGF-B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4W时PDGF-B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1W相比,防治组1W时PDGF-B的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而管腔面积、管腔的狭窄程度、内膜与中膜面积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2W相比,防治组2W时PDGF-B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管腔面积明显增大,管腔的狭窄程度、内膜与中膜面积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4W相比,防治组4W时PDGF-B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管腔面积明显增大、管腔的狭窄程度、内膜与中膜面积和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通过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兔PDGF-B的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内膜增殖、管腔狭窄.
  • 摘要:目的:探讨芎芍胶囊对实验性RS血管壁胶原的影响. 方法:采用球囊剥脱兔腹主动脉内皮结合高脂饲料造成实验性RS的模型,80只兔随机分层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模型3天组、模型2周组、模型6周组、模型6周普罗布考对照组、模型6周芎芍胶囊小剂量组、模型6周芎芍胶囊大剂量组.到达研究终点,分离兔腹主动脉,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弹力纤维染色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对RS发展过程进行动态观察,结合损伤血管病理形态学指标分析血管壁胶原在血管重构过程中的变化,探讨芎芍胶囊对胶原的影响.观测指标包括最大内膜厚度(MIT)、内膜面积(IA)、最小管腔直径(MLD)、管腔面积(LA)、管腔狭窄百分比(LS)、增殖指数(PI),血管壁内膜、中膜和外膜的Ⅰ、Ⅲ型胶原面积和光密度值. 结果:高脂模型组内皮损伤后3天,动脉内膜无增厚,管腔无狭窄,2周时管腔出现代偿性扩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至6周时管腔却明显缩小(与2周比较P<0.01),增殖指数明显升高.各药物组在抑制内膜增殖方面以芎芍大剂量组及普罗布考组作用尤为明显.模型2周时内膜胶原堆积不明显,中外膜中Ⅰ型胶原较正常组明显增加、Ⅲ型胶原明显减少,Ⅰ型胶原的增加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胶原总量增加,并达到高峰.6周时,中外膜Ⅰ型胶原增加的幅度小于Ⅲ型胶原减少的幅度,胶原总量增加不显著,而内膜胶原逐渐堆积达到高峰.各用药组内膜胶原减少,中外膜胶原总量减少,芎芍大剂量组内膜胶原含量较模型6周组明显减少,中外膜胶原总量在各组中亦最少. 结论:RS过程中管腔的丢失是内膜增生和病理性血管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胶原在病理性血管重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胶原在血管壁的分布、含量具有差异性和时限性.大剂量芎芍胶囊可通过调节血管壁胶原含量改善病理性血管重构和抑制内膜增生,起到预防RS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地戈辛肾排泄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1组(地戈辛+生脉注射液20ml)、治疗2组(地戈辛+生脉注射液40ml)、治疗3组(地戈辛+生脉注射液60ml)和对照组(地戈辛),每组10例,留取给药前和给药后1天、2天、3天、4天、5天、6天、7天24小时尿液并计量,采用放免法(RIA)测定每日尿地戈辛浓度,计算每日尿地戈辛含量. 结果:治疗1、2、3组的尿地戈辛含量和尿量显著高于地戈辛对照组(P<0.05),且这种作用呈现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治疗2组给药后7天尿地戈辛,总排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提示生脉注射液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地戈辛肾排泄,无引起蓄积中毒的作用.
  • 摘要: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理和干预措施较理想的动物模型.近年来发现,这种小鼠可于30周龄左右形成明显的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包括斑块内出血、钙化甚至破裂,适合于药物干预As易损斑块的研究.本课题组于2000年率先将ApoE基因敲除小鼠As模型引入中医药研究,2001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Y2001C14)立项资助,进行了若干调脂中药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As影响的一系列研究,并进行了部分机理探讨.脉心康胶囊系按照益气、化痰降浊、活血解毒治则,根据临床、科研经验创制,由人参、银杏叶与绿茶的提取物(人参皂甙、银杏叶提取物与茶多酚)和经超微粉碎的降脂红曲制成,其发明专利已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开.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提供)为单味中药降脂红曲制剂,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降脂中成药制剂,以往大量研究表明有降脂、抗As等作用.本课题组利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在体与体外细胞培养实验,探讨脉心康、血脂康调脂、抗As和干预易损斑块作用及其机理.
  • 摘要:随着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理生理改变认识的逐渐深入,现代医学的治疗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等的对症治疗,到监护病房时代及时发现相关心血管事件进行早期干预,AMI的住院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AMI治疗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IRA)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强调早期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倡导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心功能.监护病房和IRA再通治疗应当说奠定了20世纪现代医学治疗AMI的基石.结合AMI后多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的二级预防,如积极调节脂质代谢、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明显提高了AMI的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远期预后.但目前心肌梗死仍是心血管病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远不能满足人类医疗保健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AMI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效果?20世纪干预AMI的靶向和二级预防的措施在新世纪需要做那些方面的完善和发展,仍需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所当审慎思考者.本文介绍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 摘要:目的:了解与分析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治疗现状. 方法:复习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参与治疗相关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现状. 结果:中药静脉注射制剂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在临床与基础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横断面临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药静脉注射制剂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药静脉注射制剂在升高血压,治疗及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改善心功能等方面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再灌注治疗方面,防止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结论:中药静脉注射制剂治疗心肌梗死在临床、实验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和加强的问题:中医医院在AMI的治疗上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尚存在差距,临床研究样本例数少,研究设计不规范,疗效判定标准不科学,临床论证的证据强度不够.已开发中药注射制剂的药物比较局限.缺少中医证候学方面的研究.
  • 摘要:回顾冠心病治疗性血管生成研究相关理论,基于中西医科技理论及相关进展,探讨了益气、活血药,活血消肿、祛瘀生新药,辛香通络与虫类搜风药等冠心病治疗性血管生成可能相关中药,并分别从动物模型应用,内皮细胞模型应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机制探讨等角度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药治疗性血管生成中药筛选、研究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片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将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丹参片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片或丹参模拟片,3片,1日3次,共4周.观察治疗前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运动量,运动前、运动中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改变,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消耗量. 结果:丹参片组ST段下降导联数、ST段压低总和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丹参片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静息及运动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差别.丹参片组总运动时间、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mm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出现时间与治疗前后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较明显延长(P<0.05或P<0.01),运动高峰时S-T段下移减轻、最大运动耐量明显增加(P<0.05). 结论:丹参片能明显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延长运动时间,且无明显副作用,可长期使用.
  • 摘要:心室重构或重塑(ventricularremodeling)是由于心肌损伤(包括心肌梗死、中毒、炎症和代谢异常)或负荷增加所产生的心室大小、形状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过程,本文研究心室重构及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包括,一、心室重构的概念,二、研究左室重构的意义--左室重构与疾病的转归,三、左室重构的临床诊断,四、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实验病理学研究,五、左室重构的中医证候学表现,六、对于左室重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与核心,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对"证"的系统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研究迄今已逾40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共研制出了30余类100多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提供了新方法,也为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了实验依据,更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赋予了新内容.本文就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研究作一概述,并对其逐渐显露的问题亦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可能的研究思路。
  • 摘要:本文概述了扩张型心肌病的自身免疫机制,介绍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最新进展,并揭示了免疫吸附疗法的部分机制。
  • 摘要:目的:判定在与西方人群相比血清胆固醇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国冠心病患者中,通过血脂康调整血脂能否降低各种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危险性,并判定对各种原因死亡的影响.老年亚组判定中国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血脂康长期治疗能否降低各种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和总死亡率,观察其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性.糖尿病亚组判定中国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能否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和总死亡率.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临床研究时间从1996年5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65家临床协作医疗中心,对4870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4.40~6.47mmol/L(170~250mg/dl)之间、年龄在18~75岁,有明确心肌梗死史的中国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平均4年的随访观察,以比较血脂康胶囊0.6g,2次/d与安慰剂的作用.主要终点为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次要目标为能否减少非心血管病事件如肿瘤、脑卒中、自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求以及总死亡.老年亚组对该研究中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550例,进行了平均随访4年,最长随访7年多的观察.糖尿病亚组对该研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91例,进行了平均随访4年,最长随访7年多的观察。
  •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思路,把现代医学先进的心脏介入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在临床上对冠心病进行分阶段治疗,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其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西医治疗策略;强调临床中要明确中西医诊断,抓住最佳治疗时机,采用最好方法,以取得最大疗效;重视中成药的广泛应用并从病因病机上阐述冠心病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
  • 摘要:本文为了探讨冠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证型的关系,分析了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证型之间的联系,并重点突出了冠心病证型客观化的标准等重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冠心病介入病人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为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因此,CHF的防治也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医学无CHF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分述于中医的心悸、怔忡、喘证、痰饮、癥瘕、心痹等范畴,本文介绍从肾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益气活血解毒方和血府逐瘀胶囊对再狭窄(RS)中细胞外基质堆积的抑制作用. 材料与方法:用电刺激兔颈总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喂饲高脂饲料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血管腔狭窄>50﹪的动物,从颈外动脉插入球囊导管至电刺激狭窄部,球囊原位扩张三次,形成再狭窄模型.根据B超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水平、动物体重等均匀、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血府逐瘀组、益气活血解毒组,用药时间为4周.同时设有正常组和假手术组.4周时局部血管取材,HE、Masson染色及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ctin免疫组化分析,所有病理片经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 结果:1、各组对内中膜厚度的影响:HE染色分析,各药物组对内膜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益气活血解毒方和西药组减少内膜增生作用明显,p<0.05.血府逐瘀胶囊虽有趋势,未有统计学差异。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中医证型和血管重构为切入点,比较各证型血管重构的差异,探讨根据中医证候群来判断血管重构的发生情况及寻找相关因素. 方法:以脉压,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血管重构进行评估;同时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炎性蛋白hsCRP; 结论:证实痰湿壅盛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管重构的程度较重,中医的肝肾亏虚和痰、湿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重构。
  • 摘要:杂志刊登了以MortezaNaghavi等50余名国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共同撰写的长篇共识性文件"从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呼吁拟订新定义和危险评估方针"(Circulation108:1664;108:1772).该文认为,易于受损的斑块不只是易于破裂的斑块.所有很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和进展迅速的斑块都应视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并非造成ACS、心肌梗死(MI)和心脏猝死的惟一罪犯因子,易损血液(易于发生血栓)和易损心肌(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对预后起重要作用.因此,该文建议用"易损病人"一词,识别出近期很易发生心脏事件的人较妥.并提出应制订出评估易损病人积累危险的量化方法,包括斑块、血液、心肌的易损性.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中医药干预UA和As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科研思路。">2003年11月,专门研究易损斑块的国际学术组织"根除心脏病事件协会(AEHA)"举行的第一次学术会议提出"攻克易损斑块,根除心脏事件"的奋斗目标.几乎同时,美国杂志刊登了以MortezaNaghavi等50余名国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共同撰写的长篇共识性文件"从易损斑块到易损病人--呼吁拟订新定义和危险评估方针"(Circulation108:1664;108:1772).该文认为,易于受损的斑块不只是易于破裂的斑块.所有很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和进展迅速的斑块都应视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并非造成ACS、心肌梗死(MI)和心脏猝死的惟一罪犯因子,易损血液(易于发生血栓)和易损心肌(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对预后起重要作用.因此,该文建议用"易损病人"一词,识别出近期很易发生心脏事件的人较妥.并提出应制订出评估易损病人积累危险的量化方法,包括斑块、血液、心肌的易损性.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年来中医药干预UA和As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科研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对1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依据Leaman冠状动脉计分系统对病变冠状动脉计分,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和不同造影结果、病变冠状动脉积分比较. 结果:1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病变冠状动脉积分与中医证型的统计分析发现:1、中医证型依此为心肾阴虚型36.4﹪(40例),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型各18.2﹪(各20例),心气亏虚型10.9﹪(12例),寒滞心脉和心肾阳虚型各8.2﹪(各9例),各证型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各证型的冠脉狭窄总支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2、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分别为43.6﹪(48例)、32.7﹪(36例)、23.6﹪(26例),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比较无显著差异.3、单证、二证相兼与三证相兼者分别为48.2﹪(53例)、40.9﹪(45例)、10.9﹪(12例),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03).其中三证相兼组与二证相兼组比较P=0.01,与单证组比较P=0.001;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P=0.001,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P=0.042.4、冠状动脉积分心肾阴虚型和心血瘀阻较高,其次是寒滞心脉型,再为痰阻心脉和心肾阳虚型,心气亏虚型最低.而冠脉积分按虚实夹杂证、虚证和实证由高到低排列,沿单证、二证相兼、三证相兼逐渐递升.但证型分布、证型相兼分别与冠脉积分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中医各证型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无关,而与冠脉狭窄总支数有关.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及单证、二证相兼、三证相兼等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关.而兼证与不同冠脉病变支数有关,冠脉病变支数越多兼证越多.
  • 摘要:目的:1、摸索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模型最佳方法;2、探讨强心冲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点. 方法:选用Wistar大鼠70只,造模采用参照文献加以改良: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法复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模型.分为七组:强心冲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生脉饮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3周后观察大鼠造模后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给药4周后运用无创性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Ⅱ、大鼠内皮素(ET)、检测心肌细胞β-受体密度、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和进行心肌细胞原位凋亡检测. 结果:1.强心冲剂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HR、SV、CO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其疗效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2.强心冲剂可降低血浆心钠素水平(p<0.05);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p<0.05),且优于卡托普利组.3.强心冲剂可以使CHF时下调的β-受体密度显著上调(p<0.05),其疗效优于卡托普利和生脉饮组.4.病理结果显示:强心冲剂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的纤维化,故对CHF大鼠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电镜显示:强心冲剂高剂量组可使心肌T-管及肌浆网池扩张程度减轻,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延缓心肌细胞肥大.6.心肌细胞凋亡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最严重,每10×10视野5.6个;强心冲剂高剂量组和卡托普利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每高倍视野1.3个;强心冲剂中剂量组和生脉饮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每高倍视野2.7个. 结论:强心冲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且与强心冲剂剂量相关,改善神经内分泌异常,增加心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肌β-受体密度,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抑制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因此能抑制或延缓心室重塑,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强心冲剂是一种多作用点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纯中药制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活血药丹参素和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心肌肥大及相关基因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肥大的作用机理. 方法:以β-actin和ANP基因表达为心肌细胞指标,采用一步法,应用TRIZOLReagent提取总RNA,然后用RT-PCR方法测定β-actin、ANP的mRNA表达. 结果: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AngⅡ可显著增加心肌细胞ANPmRNA的表达(P<0.01),而Losartan可明显抑制AngⅡ所诱导的ANPmRNA的表达(P<0.01),丹参素和川芎嗪也可减少ANPmRNA的表达(P<0.05);AngⅡ同时也增加心肌细胞β-actinmRNA的表达,而Losartan、丹参素和川芎嗪可显著抑制其表达(P<0.05). 结论:活血药的有效组分丹参素和川芎嗪可抑制AngⅡ对心肌细胞β-actin和ANP基因表达的增加,具有防止心肌细胞肥大作用,从而防治心脏肥厚.
  • 摘要:目的:采用201Tl潘生丁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疗效. 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15例患者为入选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经201Tl潘生丁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结果:生脉注射液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201Tl潘生丁介入心肌灌注显像显示左心室5个区段内的同位素积分总和有明显升高;而有狭窄性病变冠脉所支配心肌的同位素摄取量明显增加. 结论: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
  • 摘要:目的:观察气血并治方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和其有效组分配伍对免疫损伤结合高脂饮食造成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的药理作用. 方法:实验将日本大耳白兔,适应性饲养1周后,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注射后即喂食高脂饲料(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7d后,再次经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250mg/Kg).随机分组分为:①空白组(普通颗粒饲料);②高脂组(高脂颗粒饲料);③全方水提取物组(高脂颗粒饲料+每天灌胃):1.11g生药/Kg;④全方醇提取物组(高脂颗粒饲料+每天灌胃):0.189g生药/Kg;⑤全方D+E+F有效部位提取物组(高脂颗粒饲料+每天灌胃):0.26g生药/Kg;⑥舒降之组(高脂颗粒饲料+每天灌胃):辛伐他汀,3.60mg/Kg.所试药物用自来水稀释所需浓度.连续灌胃12周后,分别在动物空腹状态下(禁食,不禁水12h),经耳中央动脉取血测定血脂水平.予3﹪戊巴比妥钠溶液(1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检测病理指标和血清指标. 结果:对病变的图像分析发现,全方水提取物组、D+E+F配伍组、舒降之组与模型组的斑块面积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全方醇提取物组斑块面积亦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兔主动脉斑块的记分各给药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P<0.05).各给药组TC、TG、HDL-C、LDL-C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全方水提取物组、D+E+F部位配伍组、全方醇提取物组降低TC作用显著(P<0.05,P<0.01).本实验模型组IL-6水平、IL-8水平皆有升高,说明AS和相关炎症介质有一定相关性.全方水提取物组和D+E+F配伍组能降低IL-6、IL-8炎性介质水平. 结论:实验针对AS形成的病理环节如脂质代谢、炎性介质、平滑肌细胞增生等进行气血并治方不同提取物和有效组分配伍抗AS作用机理的研究.D+E+F有效部位和全方水、醇提取物对导致AS的诸多环节均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对防治斑块形成、稳定斑块均有良好的作用.实验体现气血并治方不同溶剂提取物作用靶点的不同,也反应出不同提取物及有效组分治疗AS的环节也不尽相同.综合效果,气血并治全方水提取物组、D+E+F有效组分配伍组具有一定的优势.
  • 摘要:目的:研究槐定碱对正常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传导和心室复极影响. 方法:用离体心脏灌流、吸附电极法记录正常和心梗大鼠离体心脏单向动作电位,测量复极90﹪(MAP90)、有效不应期(ERP)、A-H、H-V间期、窦性心率和冠脉流量的变化. 结果:(1)正常组和心梗组在灌入不同剂量的槐定碱可使心率逐渐减慢、A-H、H-V延长、冠脉流量逐渐减少,ERP和APD90都显著地延长,ERP/APD90比值显著增大,并均呈剂量依赖性.在生理液冲洗后,各项指标部分或基本恢复.(2)正常组和心梗组在灌入维拉帕米后能使心率逐渐减慢、A-H、H-V延长,但对ERP,APD90和ERP/APD90作用不明显. 结论:槐定碱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自律性,负性传导和延长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延长动作电位的复极和增加ERP/APD90的比值,可能是槐定碱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基础.推测该药对钾、钙通道有一定的影响.
  •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一种心血管的急危重症越来越受到业高度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AS)稳定斑块向不稳定的转变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密切相关,如何稳定AS斑块成为现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由多种因素参与,近年来对于他汀类降脂药的研究提示其具有降脂以外与稳定斑块有关的多重作用,然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应该在稳定AS斑块方面具有潜在的疗效优势.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进行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不稳定斑块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作以说明,并对中医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斑块近期研究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进行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出了作者关于"毒、瘀致不稳定斑块的理论",并正在运用解毒活血的方法进行不稳定斑块干预的研究.相信通过这一探索性研究工作会为稳定AS斑块中医药治疗方法学提供客观的实验及临床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注射液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VCAM-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Jaffe方法分离、鉴定和培养HUVEC.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x-LDL组:以含100mg·L-1ox-LDL的DMEM培养液处理HUVEC,置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2、24h;药物组:活血注射液(终浓度分别为10、20、40ml/L)于实验时加入培养液中,其余同ox-LDL组.利用计数法观察HUVEC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UVEC的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的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 结果:人单核细胞与HVUEC的粘附率在ox-LDL作用12、24h后明显升高,其粘附率(﹪)分别为36.84±2.52,58.01±4.4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分别为4.14±0.33,4.37±0.39,而活血注射液可明显降低人单核细胞与HUVEC的粘附率.ox-LDL作用HUVEC后12、24h时,HUVEC的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ICAM-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304±0.058,1.397±0.06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别为1.018±0.035,1.038±0.047;VCAM-1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243±0.064,1.252±0.07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分别为0.822±0.035,0.828±0.047;而活血注射液能明显降低ICAM-1和VCAM-1的mRNA表达水平,与ox-LDL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HUVEC的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在ox-LDL作用12、24h时均明显升高,ICAM-1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51.64±4.38,77.59±7.0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21±0.47,4.38±0.36;VCAM-1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6.14±3.37,38.19±5.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 结论:HUVEC表达暴露于ox-LDL中12、24h后,其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人单核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增加,提示ox-LDL对HUVEC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有利于单核细胞和脂质向内皮下侵入,表明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的内皮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活血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率,降低或抑制VEC中ICAM-1和VCAM-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这种抑制作用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等很多因素可促使AS的发生,然而AS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易被氧化为氧化型LDL(ox-LDL)和VLDL(ox-LDL),经氧化修饰增加了这两种脂蛋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是AS发病的始动环节,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MC)与活化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并迁移集聚于内膜下,摄取ox-LDL形成泡沫细胞是AS发病的早期病理表现.早期损伤机理的阐明有助于推迟或阻止损伤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活血注射液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率和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制剂防治AS的细胞黏附过程的作用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辩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影响. 方法:将75例行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根据辩证分型分为气虚痰瘀和气虚血瘀证型,分别给予邓老冠心方(36例),通冠胶囊治疗(39例),并以常规西医治疗为对照(43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性、手术参数,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脂水平. 结果:各组治疗前的基线水平一致,三组间治疗前的相关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血浆FIB含量均无差异,但均较正常人高(2.91±0.61)g·L-1(P<0.001),气虚痰瘀患者总胆固醇(TC)含量(5.87±0.97)mmol·L-1较气虚血瘀患者高(5.40±0.94)mmol·L-1(P<0.05).通冠胶囊组在治疗后30d血浆FIB含量显著降低(P<0.01).邓老冠心方组和通冠胶囊组在治疗后30d对血中T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P<0.05).邓老冠心方组治疗后30d对血中HD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组则无显著性降低. 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气虚血瘀和气虚痰瘀证型均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气虚痰瘀证型血总胆固醇含量较气虚血瘀证型高.通冠胶囊有显著改善凝血功能作用,邓老冠心方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两方有一定的降总胆固醇作用.
  • 摘要:麝香保心丸长期以来作为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的表现、治疗心肌缺血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远期预后,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早期的研究显示,在动物试验和人体,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梗面积、预防心室重构的作用,还有研究显示其具有促进缺血心肌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本文将有关麝香保心丸对血管保护作用的几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片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及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入选心脏X综合征患者42例,其中男12例,女30例.入选患者被随机分为丹参片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丹参模拟片),每组21例,3片,1日3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观察疗效、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丹参片组症状改善较治疗前明显,总有效率80.9﹪,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28.6﹪;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ST段压低1mm以及运动至心绞痛出现的时间明显延长;丹参片组hs-CRP水平较治疗前(P<0.01)以及对照组(P<0.05)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丹参片能明显缓解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抗炎作用可能是丹参应用于心脏X综合征患者有效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雷氏丹参片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治疗组20例,予丹参片4片tid治疗;B组对照组15例,予阿司匹林3片qd治疗,疗程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学脂.空腹及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 结果:A、B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A组的TC,TG,HDL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B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B组血脂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A组餐后血糖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雷氏丹参片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餐后血糖水平,其可能机制是增强了患者胰岛素敏感性.
  • 摘要:红景天和降香是治疗冠心病的传统中药,我科既往的研究证实,红景天和降香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能够促进体外内皮细胞的增殖和鸡胚尿囊膜血管的生长,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但它们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抑制物的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观察红景天、降香对缺血心肌中内皮抑素和血管抑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红景天、降香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机理。
  • 摘要:通过鸡胚尿囊膜的研究,我科筛选出了数味促血管新生的中药,红景天和降香为其中作用较强的中药.本实验拟观察观察大鼠急性心梗后2周、4周、6周的心功能改变情况及中药红景天、降香煎剂灌胃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以及心梗大鼠6周时,通过及红景天、降香的干预,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心肌内VEGF受体Flt-1、Flk-1/KDR和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表达情况,探讨中药红景天、降香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其意义和可能的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