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8-0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营养支持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十二指肠瘘是胃肠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死率较高,尽管随着对肠瘘病理生理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营养支持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堵漏制剂的应用,但肠瘘的病死率至今仍在15%-20%,而且肠瘘病理过程长,费用高。因些我科采用经瘘管胃镜放补片堵漏治疗十二指肠瘘2例,效果良好。
  • 摘要:@@天然柑桔果胶是一种多糖复合物(长链碳水化合物),也是一种膳食纤维。它由天然柑桔水果如柠檬、柚子、桔子的果皮和果肉中提取获得。低分子柑桔果胶粉是从天然柑桔果胶中提取,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10KD纯小分子柑桔果胶粉。它能维持和恢复抗癌化疗患者的白细胞数量,维持和恢复体重,明显改善食欲,增强免疫功能及调节免疫紊乱;可以减轻抗癌化疗药物毒性反应,迅速减轻病人内脏负荷,使抗癌药物正面作用得到肯定;有对癌细胞靶向性的粘合作用。
  • 摘要:@@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是指对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送人到上腔静脉( SVC)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自1986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成为抢救危重病人和长期输液病人的重要输液途径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鱼油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rn 方法:SD大鼠被分为三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组,n=8)、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鱼油干预组(F组,n=8)和对照组(C组,n=8)。观察5天后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胃肠道食物残渣量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D乳酸浓度和淀粉酶浓度。rn 结果:病理学检查提示A组和F组均表现为严重的胰腺坏死,但F组的炎细胞浸润程度显著低于A组(P<0.01).与C组比较,A组胃肠道食物残渣分布出现异常,其D乳酸水平显著升高(P<0.01);F组胃肠道食物残渣分布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1)。A组GSH-Px、SOD显著低于C组(P<0.01);F组GSH-Px、SOD显著高于A(P<0.01).rn 结论:ANP时除表现为胰腺局部严重的炎症外,同时还并发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及全身抗氧化防御系统损坏(GSH-Px、SOD是体内最重要抗氧化酶);应用鱼油干预可使ANP大鼠胰腺局部炎症减轻、ANP胃肠道功能障碍得以纠正,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影响抗氧化酶系统有关。
  • 摘要:@@在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手段的胃癌综合治疗中,化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比如骨髓抑制、免疫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病人因为耐受不了而放弃治疗,更有一些身体状况不佳的病人因化疗而加速死亡的报道。因此,减少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 摘要:目的:研究肠上皮样细胞(Caco-2)在侵袭性大肠杆茵(EIEC)感染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及乳酸茵对肠道上皮的保护作用机制。rn 方法:建立Caco-2单层细胞感染模型,实验分组:正常组、感染组、乳酸菌处理组、庆大霉素处理组。采用免疫金标记及电镜观察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位置和超微结构。采用免疫荧光观察紧密连接(TightjunctJion,TJ)相关蛋白,如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JAM-1蛋白,ZO-1蛋白及F-actin的表达变化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rn 结果:免疫胶体金及电镜观察发现,紧密连接结构位于相邻上皮细胞间的顶端,间隙大小约25~38nm,而EIEC感染上皮细胞后,免疫胶体金定位不清;EIEC感染后,细胞骨架F-actin遭到破坏,而乳酸菌处理后F-actin的表达明显增多;EIEC感染后,相邻Caco-2细胞间TJ结构遭到破坏,TJ相关蛋白(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JAM-1蛋白,ZO-1蛋白)的表达亦减少,而乳酸菌处理后可以减轻EIEC引起的TJ结构受损、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多。rn 结论:EIEC感染肠上皮样细胞Caco-2后,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及细胞骨架F-actin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改变,而乳酸茵可以明显抑制EIEC引起的单层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和相关蛋白的破坏,并改善细胞骨架的分布表达。
  • 摘要:目的:研究肠内营养中添加精氨酸对广泛肠切除术后大鼠肠道代偿的影响。rn 方法:体重220~250g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Con组)行空肠横断吻合,短肠对照组(SB组)和短肠精氨酸组(SB-Arg组)均行85%中段小肠切除。各组大鼠于术后第2~14天分别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肠内营养支持,其中SB-Arg组肠内营养中添加L-精氨酸300mg/Kg/d。术后每日监测体重变化,术后第12~14天检测脂肪吸收率;术后第15天处死动物,取血检测血浆总游离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水平,称量空肠及回肠重量、空肠及回肠粘膜重量,检测空肠及回肠粘膜DNA及蛋白含量,行小肠病理检查测量空肠及回肠粘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并检测空肠和回肠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凋亡情况。rn 结果:大鼠广泛肠切除术后出现明显的肠道代偿。SB-Arg组大鼠脂肪吸收率、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回肠粘膜重量、回肠DNA含量、空肠及回肠蛋白含量、空肠及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粘膜厚度均高于SB组;SB-Arg组大鼠空肠及回肠粘膜细胞增殖高于SB组,而空肠粘膜细胞凋亡低于SB组。rn 结论:肠内营养中添加适量精氨酸能促进短肠综合征大鼠肠道结构及功能的代偿,精氨酸可能可作为促进广泛肠切除术后肠道代偿的一种营养因子。
  • 摘要:@@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表明,营养状态是直接影响危重病转归的重要因素,因此,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当今危重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供给生命所需的营养外,还通过调理底物的代谢途径与方式,影响内分泌与免疫状态,从营养底物的供给、维持组织细胞的结构,到支持危重机体器官功能,最终到达生命支持之目的。正确认识、评价危重病患者的代谢状态及能量需要,是实现合理营养支持的第一步,因为营养供给不足(underfeeding)与超过代谢负荷过度喂养(overfeeding)对危重病患者都是不利的。此外、不同疾病状态、时期以及不同个体,其能量需求亦是不同的。合并烧伤、颅脑外伤危重病患者其能量消耗(REE)往往较高;应用镇静与B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以及瘫痪患者,REE则会降低;应用血管收缩剂使REE增高。
  • 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对大肠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及其肠道微生态和屏障功能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随机化原则,将入院大肠癌待手术患者共40例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方式处理,实验组入院后第2天予以口服微生态制剂,术前平均服用6.5天,观察术后临床结果;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即刻剥离粘膜,测定肠上皮阻抗以及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和IgA的含量;手术后第1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手术后外周血细菌DNA片断阳性率和术后首次粪便菌群变化情况。rn 结果:两组术后SIRS发生率、腹腔引流管置放时间、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基本一致;实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3±1.17d)较对照组(4.2±1.32d)为短(P<0.05);实验组术后腹泻发生率,腹泻总天数,术后发热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改善;两组外周血、切口渗出液、痰液、静脉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结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17.55±3.80%)和sIgA的表达(7.0±1.95%)优于对照组occludin(15.25±2.79%)和sIgA的表达(5.95±1.0%),P<0.05;实验组上皮阻抗数值较对照组为高,但P>0.05。对照组粪便细菌DNA指纹图谱条带较实验组明显减少,且出现异常条带。对照组术后第l天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35%)高于实验组(10%)(P<0.05)。rn 结论:肠癌患者使用微生态制剂后,可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缩短,腹泻发生率和腹泻总天数下降),缩短术后发热持续时间;增加结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和sIgA表达;并可改善肠道茵群多样性,降低术后早期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
  • 摘要: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术后病人早期开展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研究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病人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将248例食管胃底贲门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另q给予营养支持6d,于术前1d、术后8d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rn 结果:EN组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等下降幅度少于PN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79%,胸液量平均为780ml,无切口愈合不良者;PN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3.22%;肺部感染发生率28.22%,胸液量平均为1842ml,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7.2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术后早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血谷氨酰胺水平、肠道通透性的影响,继而探讨其与肠细菌移位的关系。rn 方法:76例腹部大中型手术病人以前瞻、双盲、随机的方法分成Gln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于术后第2d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共7天。Gln治疗组于肠外营养液中加入Gln,对照组给予不合Gln的肠外营养。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d、术后7d检测血谷氨酰胺水平;术前、术后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比值、外周血肠源性细菌DNA。rn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2d Gln浓度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分别是:对照组428.12±103.29vs608.94±94.78μmol/L,P<0.01;治疗组387.59±56.54vs611.35±39.81 μmol/L,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对照组Gin显著低于术前(532.86±107.08 VS 608.94±94.78μmol/L),P<0.01;而治疗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6.14±42.13 VS 611.354±39.81μmol/L),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前L/M比值分别是0.022±0.004、0.018±0.063;术后L/M比值对照组0.035±0.017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0.018±0.043与术前比较无升高,P>0.05。两组相比较对照组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细菌DNA行PCR扩增术前两组均为阴性;术后阳性率为10.53%(8/76),其中对照组7例,治疗组1例;PCR阳性组Gln水平较PCR阴性组显著降低(368.59±68.51VS 489.82±59.57μmol/L,P<0.05);L/M则显著增高,(0.121±0.031 vs 0.069±0.029,P<0.01).rn 结论:腹部手术后病人血清Gln下降,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细茵移位,外源性Gln的补充可以有效的提高腹部手术后病人Gln水平,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和营养支持中的作用。rn 方法: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组进行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治疗和常规营养治疗,测定其乳果糖排泄率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谷氨酰胺对脑外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和在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rn 结果:脑损伤患者早期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在运用谷氨酰胺结合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下,其血浆内毒素水平要低于对照组。采用谷氨酰胺加强的肠内营养支持组比普通肠内营养支持组的乳果糖排泄率明显为低。rn 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营养支持能够保护肠粘膜屏障,并在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发挥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肠外营养及腹腔镜治疗在乳糜性腹水治疗中的作用。rn 方法:对1例乳糜性腹水的病人先后应用单纯肠外营养4周及腹腔镜治疗+肠外营养1周,通过腹腔引流观察腹水引流量的变化,并观察病人体重及一般营养状况的变化。rn 结果:单纯肠外营养过程中每天腹水产生和流出量逐渐减少,但恢复饮食后腹水量又逐渐增多;体重有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腹腔镜治疗+肠外营养1周后腹水量明显减少,恢复饮食后腹水量无明显增多,体重有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明显升高。rn 结论:乳糜性腹水时应用腹腔镜治疗+肠外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腹水,并能较好地维持机体营养状态。
  •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特点,寻找影响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因素,探讨胰岛素抵抗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术后胰岛素抵抗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rn 方法:随机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病人5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测量,并利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测定病人人体组成,检测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检测术前、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八天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维A结合蛋白、IgG、IgA、IgM、C3和C4等营养及免疫指标。rn 结果: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率为49.02%,lnHOMA-IR与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脂肪密切相关,lnHOMA-IR与临床各常用参数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一天血糖、胰岛素、腰围与lnHOMA-IR呈独立正相关,方程的R2为0.879。术前各临床参数对胰岛素抵抗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腰围与胰岛素抵抗的回归关系明显。胰岛素抵抗引起蛋白合成障碍,转铁蛋白表现尤其明显。胰岛素抵抗病人和无胰岛素抵抗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腹型肥胖病人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腹型肥胖病人。rn 结论:胃癌术后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利于术后病人康复。腰围是能够预测胰岛素抵抗的简单易行的指标,有助于预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情况。对于腹型肥胖病人,不仅仅要重视营养支持,还要有效地控制术后胰岛素抵抗。
  • 摘要:@@重度烧伤病人是营养支持的适应证,更确切地讲,是营养治疗的适应证。严重烧伤在给与多少能量的问题上和外科病人一样,都曾经存在着过高的估计。第三军医大学通过105例烧伤及正常成人REE(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制定了烧伤成人热量供应估算公式:供应烧伤成人热量[Kcal(kj)/d=1000(4184)×体表面积(M2)+25(104.6)x烧伤面积%];这个公式被认为在46种方案中最好的三种之一。尽管减少了热量的给与,但对于大多数病人给与这么多的热量仍然存在着实际操作的困难。Herndon( 1990)在对烧伤儿童供皮区的研究中证实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促进创面愈合作用。随后,大量的研究认为严重烧伤病人(包括儿童和成人)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有效性。这样促使越来越多的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于烧伤患者,尤其是对于热量补充偏少的患者。Takala J(1999)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欧洲的二个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显示thGH增加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相对危险度分别达到1.9和2.4,这些病人包括心脏手术、腹部手术、多发伤和急性呼衰病人;死亡率的增加与多脏器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以及无法控制的感染有关。这个研究提示thGH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的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大鼠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和外周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的改变及其与创伤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之间的关系。rn 方法:通过对大鼠实施小肠部分切除手术建立创伤模型,测定大鼠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运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评估外周组织葡萄糖廓清率。对大鼠骨骼肌组织中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B,PKB,又名Akt)的磷酸化状态进行检测。[3H]标记葡萄糖示踪法检测创伤后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能力的变化。最后分别测定大鼠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4,GLUT-4)mRNA和蛋白的表达。rn 结果:大鼠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血清胰岛素浓度则先短暂降低然后升高。创伤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则低于对照组。创伤组大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整体利用率下降了49%。骨骼肌IRS-1丝氨酸(Ser)残基磷酸化较对照组增强,而酪氨酸(Tyr)残基磷酸化则明显减弱,其下游PKB/AKT磷酸化亦相应减弱。创伤组大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大鼠骨骼肌中GLUT4mRNA和GLUT-4蛋白总量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创伤组大鼠骨骼肌细胞膜上的GLUT-4蛋白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rn 结论:大鼠创伤后早期即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实际分泌量并未减少,但相对分泌量不足。创伤诱导骨骼肌IRS-1的Ser磷酸化增强而Tyr磷酸化减弱,抑制了其下游PKB/Akt的磷酸化活性,阻碍了正常的胰岛素信号转导,使得外周骨骼肌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骨骼肌细胞中GLUT-4蛋白的转位功能受到抑制,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减慢,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静脉应用混合糖电解质溶液对其营养代谢指标的影响。rn 方法:选取腹部肿瘤且行根治术的成年患者50例,术后禁食并随机分为混合糖营养支持组和单糖营养支持组两组,分别于术后输入10.5%的混合糖电解质溶液和10%rn 的葡萄糖单糖溶液,用量为1000毫升/天,采用持续静脉输注维持24小时,连续输注72小时。每4小时测一次末梢血血糖,视血糖情况应用胰岛素进行调节,并记录24小时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情况;同时每隔24小时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rn 结果:术后72小时内,两组患者术后的血糖水平都较术前有所增高,但术后72小时内的血糖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糖电解质组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单糖组(P<0.01);两组患者的CRP水平都较术前有所升高,单糖组较混合糖电解质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rn 结论:腹部肿瘤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禁食并应用混合糖电解质溶液作为糖源供能,机体血糖波动较小。此外,在减轻术后应激性炎症反应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特点,寻找影响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因素。rn 方法:随机选择拟手术的胃癌病人5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测量,并利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测定病人人体组成,检测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空腹血糖、胰岛素、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维A结合蛋白、IgG、IgA、IgM、C3和C4等营养及免疫指标。使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n 结果: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为49.02%,胰岛素抵抗指数与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脂肪密切相关,对临床各常用参数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第一天血糖、胰岛素、腰围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独立正相关,方程的R2为0.879。术前各临床参数对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腰围与胰岛素抵抗状态的回归关系明显,腰围对是否发生胰岛素抵抗估计的正确率为72.5%。rn 结论:胃癌术后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与体重、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质指数和脂肪含量呈明显正相关。术后第一天血糖、胰岛素和腰围是能够反映术后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腰围是能够预测胰岛素抵抗的较为简单易行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肠梗阻的病例,根据时间和治疗方法将病人分成A组(2005年1月~2005年12月)和B组(2006年1月~2006年12月)。其中A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适当胃肠内、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思他宁)及口服万古霉素。rn 结果:58例病人发生早期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为13%(58/441),其中A组31例,B组27例。B组患者恢复肠鸣音及排气排便的时间分别为7.14+2.03天和8.4±2.4天,明显比A组相应的9.12±3.00天和10.8±3.4天要短(P<0.05),B组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比A组减少,分别为298±58ml/d,485±106 ml/d(P<0.05).另外B组发生茵群失调的比例(55%)比A组(77%)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联合口服万古霉素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肠梗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肠道茵群失调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及与对术后感染的关系。rn 方法:收集81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前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评估术前营养状况,并对术后是否并发感染进行随访,探讨营养状况与感染并发症的关系。rn 结果:根据BMI结果肝移植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44.9%,根据主观营养评价营养不良发生率69.1%,低白蛋白营养不良发生率80.2%,低前白蛋白营养不良发生率96.1%,腹水发生率44.4%。单因素分析SGA营养不良分级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腹水分级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SGA营养不良分级对术后感染OR=10.057,95%可信区间(低/高)为2.810/35.997。白蛋白营养不良分级对术后感染OR=0.324,95%可信区间(低,高)为0.112/0.938。rn 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应采用全面综合营养评估法进行营养评价。相对而言,主观营养评价较有价值。主观营养评价营养不良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 摘要:@@这类病人的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日常口服营养的途径为之阻断,但又特殊需要营养支持,一是口服补充的途径受阻,二是消耗量大。腹膜、肠粘膜都有病变时,将丢失大量的蛋白质与其它营养物质,需要得到补充。三是要维护肠粘膜屏障,这是一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被认为是治疗重病人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它可减少肠道细菌易位,降低由此而引起的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摘要:@@在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细菌培养手段的局限性,我们对其结构和组成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根据细菌16S rRNA序列的分类,发现肠道内寄住的微生物群的种类超过800种,主要有拟杆菌属、梭菌、乳杆菌、大肠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数量超过1014个,约10倍于人体细胞,绝大多数为厌氧菌。在这数量巨大的菌群中,有些是潜在的病原体,在某些环境下,它们是机体感染的源头。
  • 摘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肝移植受者不仅面临手术相关创伤和消化道功能障碍,还可能出现排斥反应、感染、胆道并发症等各种并发症,受者的代谢状态、免疫功能和营养需求迥异与普通手术患者,需要制订完善的围手术期与术后长期营养治疗策略,以期获得良好的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
  • 摘要:@@恶性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部分患者常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晚期还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表现。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的致死因素,并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发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研究发现,恶病质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细胞类型之间无恒定关系。恶病质发生机制很复杂,没有一个单一理论可以满意地解释恶病质状态。事实上,有许多囚素可能同时或相继作用从而产生恶病质,目前认为主要与宿主厌食及机体各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 摘要:@@上世纪50年代起,临床就已发现营养不良的患者大多伴有低白蛋白血症,并将外源性人体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给予,成为当时治疗营养不良的主要手段。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对营养支持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和强化,对外源性白蛋白的临床应用意义也在重新认识。
  • 摘要:@@迄今为止,感染仍然是外科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严重腹腔感染而致死的病死率仍在20%以上。目前已认识到感染对于机体的损害不是单纯由于细菌及其毒素引起,主要是随后发生的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的改变所致,也包含了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免疫功能损伤和营养不良等,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随着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营养支持团队(nutrition support team,NST)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药师应该这个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院的临床药师通过几年的实践锻炼,从单纯的配制中走出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临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医护人员一起为病人在
  •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配置营养液的EVA袋与PVC袋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rn 方法:将胰岛素分别加入EVA袋和PVC袋配制的全营养混合液(TNA)中,分别置于4℃和25℃环境中,观察配制后的即刻、8h、24h、48h胰岛素含量的变化。rn 结果:两种输液袋配置的TNA,在4℃环境放置48h,胰岛素含量变化无差异;在25℃环境中放置48h,EVA袋中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PVC袋,p<0.05;EVA袋配制的TNA在4℃和25℃环境中放置48h,胰岛素含量无差异。PVC袋配制的TNA,在25℃环境中放置48h,随时间的变化胰岛素的含量逐渐下降,虽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在相同的条件下,配置全营养混合液的EVA袋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低于PVC袋;EVA袋配置的TNA中加入胰岛素,在4℃和25℃环境中放置48h,其含量变化无差异。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危重、病程长、并发症多,胃肠道功能损害常见。部分病人存在消化道出血、胃瘘、肠瘘、胆瘘或胰瘘等,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必须加强营养支持。我院于2007年6月30日收住了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肠瘘,后经4月余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瘘口愈合、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现将患者病情、营养治疗经过和经验体会进行介绍。
  • 摘要:@@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是一个复杂的高风险普通外科手术,尽管随着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认识的增加和外科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然是普通外科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手术之一,其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6-4l%,病死率约为0.7-3%。因此,正确及时地处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营养支持在处理胰十二指切除术后并发症时的重要性勿容置疑,尤其是发生胰瘘、胃瘫等需要禁食较长时间的并发症时,营养支持的价值更为凸显。循证医学显示肠内营养较胃肠外营养更安全、更经济,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不仅具有营养支持作用,而且有更加重要的营养药理作用。近年来,我们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常规预置空肠营养管,一旦发生术后并发症,可作为一项有力的治疗和支持手段。在此,我们对术中预置空肠营养管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总结。
  • 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程凶险,症状、体征均严重,常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30%-50%。早期大多死于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衰竭( MODS)等,后期主要死于胰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随着本症病理生理过程的逐步揭示,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生命支持和监测手段的进步,治疗观念已从20世纪中期早期手术治疗转变为多途径、多层面的综合治疗,包括多脏器功能维护和支持,控制和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器官的损伤,解除胆道系统梗阻,肠内营养维护胃肠道功能、控制肠道细菌易位,CT和B超引导下进皮穿刺引流等,待出现严重感染、出血、局部脓肿及假性囊肿后再行手术的治疗模式。我科自2005年7月以来对SAP在发病早期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结合的“捆邦式”方案,包括呼吸机支持、床旁血液滤过、鼻胆管( ENBD)引流、早期肠内营养和CT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胆囊引流、腹膜后引流及手术等方式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汇报如下。
  • 摘要:目的:评价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商品名:安苏萌)用于重度烧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用药后第7、14天的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率、最终愈合时间,以及自体中厚供皮区的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共70例,完成66例,脱落2例,剔除2例;对照组共72例,完成65例,脱落4例,剔除3例。rn 结果:用药后7天的创面愈合率:试验组为62.66±22.99%,对照组为40.81±29.74%,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后14天的创面愈合率:试验组为95.72±10.75(%),对照组为74.04±20.51(%),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试验组为14.48±4.29天,对照组为21.50±9.09天,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药后患者一般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重度烧伤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观察服用醋酸精氨酸对创(烧)伤及外科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rn 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家医院共222例创(烧)伤及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0例,服用醋酸精氨酸0.4g/kg.d;对照组112例,服用安慰剂酪氨酸,剂量同前,均连用7d,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疗法。比较患者创面(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rn 结果:各组患者创面(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创伤患者治疗组(11.09±2.08、18.71±5.60,n=29),明显短于对照组(13.22±5.51、21.81±6.45,n=33;P<0.05);手术患者治疗组(11.50±3.01、16.26±5.99,n=69),明显短于对照组(12.75±4.10、19.07±7.89,n=67;P<0.05);烧伤患者治疗组(19.50±4.71、27.51±5.79,n=12),与对照组(22.25±7.88、29.08±7.63,n=12;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其中治疗组3例占2.73%,对照组2例占1.7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1.00)。以上不良反应停药后消失。rn 结论:服用醋酸精氨酸能显著促进创伤和手术患者创面(切口)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日,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对烧伤患者预后的改善无明显作用,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其确切疗效有待于通过扩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予以确定。
  •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病人人体组成的改变。rn 方法:随机选择准备手术的胃癌病人50例为研究对象,健康人31例为对照组,应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测定人体组成,同时用简易营养评价法对胃癌病人行营养评价。rn 结果:男性胃癌病人脂肪量、瘦体量(15658±6481g VS 19527±6150g,t=2.079,p<0.05;48727±5362g VS 52392±5989g,t=2.132,p<0.05)较对照组减少,女性胃癌病人脂肪量较对照组下降(19907±4305g VS 24145±5530g,t=2.318,p<0.05),脂肪、瘦体和脂肪百分比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852,p<0.01;r=0.457,p<0.01;r=0.664,p<0.01),不同营养状态的男性胃癌病人其脂肪和脂肪百分比有明显差异(F=11.184,p<0.01;F=7.986,p<0.05)。rn 结论:胃癌病人人体组成变化明显,存在明显的脂肪、瘦体丢失,营养不良者脂肪、瘦体减少更为严重。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脓毒症患者D-乳酸与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揭示胰岛素对脓毒症肠粘膜通透性的作用。rn 方法:将4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严格控制血糖组(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和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在治疗前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含量与二胺氧化酶活性。rn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浆D-乳酸水平0.09±0.03和二胺氧化酶279.96±45.28较对照组(0.20±0.05,247.19±36.32)明显下降(P<0.05)。rn 结论:胰岛素能降低脓毒症患者肠道黏膜通透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改善脓毒症肠功能障碍。
  • 摘要: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硫代乙酰胺(TA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Wistar雄性大鼠腹腔给予硫代乙酰胺法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肝损伤的同时,治疗组皮下给予溶于DMSO的大豆异黄酮,对照组皮下给予二甲基亚砜(DMSO),正常组由同样途径给予生理盐水。在最后一次注射硫代乙酰胺36小时后分析大鼠外周血中肝功能指标,并进行肝病理学分析。rn 结果:在建模一周内对照组死亡4只(死亡率3.33%),治疗组和正常组未出现死亡(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大鼠体重显著减轻(P<0.01),在停止注射TAA36小时后,三组行非参数统计比较,发现除乳酸脱氢酶(L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移酶(?-GT)、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AST、?-GT无统计学差异外,ALT、TBIL、ALP、TBA、LDH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但各组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有明显差异。rn 结论:大豆异黄酮对肝损伤后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双肽合并微生态制剂对于高龄胃癌切除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意义。rn 方法:将2005年9月~2007年9月我院实施的高龄胃癌切除患者97例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RT)、谷氨酰胺双肽联合及微生态制剂治疗组(PN-GLN+EMN).记录术后康复情况(排气时间、临床感染率、肠道茵群失调情况、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检测术后第8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指标(IgG、IgA、IgM、CD4、CD8和CD4,CD8).rn 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术后在排气时间、临床感染、肠道菌群失调指标上均明显患者术后在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及单纯治疗组(P<0.05)。rn 结论:谷氨酰胺双肽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能有效提高高龄胃癌切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快的康复进程。
  •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及人口逐渐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在临床上胸部疾病(如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和车祸伤所引起的胸部重症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近年来,早期营养及代谢支持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加强营养及代谢支持治疗能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全胃肠外营养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的TPN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和结构的影响。rn 方法:将24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两组:不添加Ala-Gln的TPN组(TPN组),添加Ala-Gln的TPN组(Gln组)。术后第2d予以等热量(每千克体重104.6kJ)、等氮量(每千克体重0.16g)共7d。监测术后第2天、术后第9d肝功能指标;观察供肝再灌注后、术后第9d移植肝结构的变化。rn 结果:术后第9dGln组与TPN组比较,APOB与CHE增高幅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的降低幅度大且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ln组移植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善优于TPN组。rn 结论:肝移植后添加Ala-Gln的TPN比传统TPN有利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生态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和调控作用。rn 方法:30名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进行APACHE II评分=8分,Balthazar CT评分=4分的患者随机入组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实验组早期(入院第3天)给予肠内营养并添加生态制剂,对照组则给予全肠外营养,两组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炎症反应和并发症变化,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内毒素和大肠杆菌DNA检测及外周血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city,TAC)测定。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经生态肠内营养治疗5天后,其外周血中CD3+、CD4+和CD4+/CD8+比值显著提高(均P<0.05);外周血浆内毒素水平和全血大肠杆菌DNA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SIRS评分明显下降(P<0.01或0.05),较对照组显著(P<0.05)。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对照组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rn 结论:早期生态肠内营养有益于改善SA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但不能显著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我们发现早期生态肠内营养可以较好地调节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及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 摘要:背景与目的:临床上很多癌症晚期病人合并胃肠道梗阻。虽然肠外营养(PN)适用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但是PN对于癌症晚期合并肠梗阻的患者生存期的作用一致存在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要观察完全PN是否对于晚期癌症合并肠梗阻的患者有延长生存期的作用。rn 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年内成年人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共115例。平均年龄51岁(31~74岁),女性62例(54%),男性53例(46%)。所有选入病人全部为肿瘤性肠梗阻,研究观察不能进食开始PN至生命结束的生存时间。生存时间作为本研究的评判标准。rn 结果:从PN开始到生命结束,平均时间为6.5月。11例生存超过1年,2例在停止能量进入后,至今仍然生存,大约4年。rn 结论:PN可使癌症晚期引起的胃肠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
  • 摘要:目的:新近的临床研究提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溶液可以改善术后胰岛素抵抗,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机体对口服溶液的耐受性、观察口服溶液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rn 方法:选取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2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前禁食,实验组术前给予碳水化合物溶液口服。分别比较两组术前以及术后即刻患者的主观舒适度、HOMA指数以及术后即刻两组间PTK、P13K、PKB和GluT4等的mRNA和蛋白表达。rn 结果:实验组术后主观舒适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实验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了33%而对照组降低了38%(P<0.05)且术后实验组PTK、PKB、P13K等激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GluT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改善术后即刻的胰岛素抵抗。这种富糖溶液可以在麻醉或手术开始时就通过相对增强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PTK、P13K、PKB等激酶的活性来增强胰岛素活性,这是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改善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富含谷氨酰胺双肽(Gla-Gln)的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 nutrition,TPN)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rn 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常规TPN(对照组)30例和TPN+Gla-Gln组(实验组)30例,所有患者术后第1~7天接受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另外添加0.3g·kg-1·d-1的Gla-Gln双肽。于术晨、术后第1、7天检测外周血C3、IgA、IgM、IgG水平的变化和观察血清白蛋白、血清前蛋白、氮平衡变化。rn 结果: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术后第1天均有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术后第7天时两组均有回升,但对照组回升较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IgG、IgA、IgM值均低于术前,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实验组术后第7天IgG、IgA、IgM明显回升并高于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血清补体C3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第7天氮平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富含Gla-Gln的全肠外营养对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免疫功能均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人群和动物研究显示中链甘油三脂(MCT)能降低体重,其机制与MCT能够抑制食欲,减少进食量和增加能量消耗。研究证实瘦素进入下丘脑后和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结合通过NPY调节进食和能量消耗。目的:观察MCT对血清、下丘脑瘦素、NPY浓度,下丘脑长型瘦素受体(OB-Rb)、神经肽Y(NPY)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MCT减肥的中枢机制。方法:wistar大鼠用含30%MCT或LCT的饲料喂养8周,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下丘脑瘦素的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和下丘脑NPY的浓度,用real-time RT-PCR技术测定NPY、瘦素受体(Ob-Rb)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MCT组大鼠体重增长量和体脂含量均小于LCT组(P<0.01),MCT组下丘脑瘦素高于LCT组,但无显著差异,MCT组瘦素脑/血比明显高于LCT组,MCT组大鼠下丘脑ob-rb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CT组(P<0.01),下丘脑及血清NPY浓度明显低于LCT组(P<0.01)。结论:MCT通过促进OB-RB基因表达,抑制NPY合成和分泌,这可能是MCT减肥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还需进一步研究观察瘦素对SCOS-3及MSH和大麻素系统的影响。
  • 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手术病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抗炎机制。rn 方法:46例胃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23,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常规治疗组(n=23,血糖控制在10.0~11.1mmL/L),动态监测围手术期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定量(FINS),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并根据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其和TNF-a,IL-1β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两组病人均无低血糖发生,TNF-a、IL-1β与HOMA-IR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强化治疗组术后1d、3d血清lnHOMA-IR、IL-1β、TNF-a,术后1d、3d、7d CRP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rn 结论:TNFa、IL-1β与外科术后胰岛素抵抗相关,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拮抗术后机体的高炎状态,抗炎效应可能是胰岛素强化治疗又一改善病人预后的重要机制。
  • 摘要:@@恶性肿瘤病人常伴有营养不良,晚期病人较多地出现恶液质,这在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消化系肿瘤中尤为常见。既往认为这种营养不良主要是恶性肿瘤病人高代谢所致,实际上其中的原因甚为复杂,近年来的代谢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病人并不表现为高代谢状态,而营养不良更多地与厌食、消化道摄取不足、营养物质代谢障碍、肿瘤代谢因子等因素有关。营养不良可损害机体脏器功能,削弱其免疫力,降低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增加手术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从而不利于恶性肿瘤的治疗,Warren等研究表明恶液质消耗、机体衰竭常是恶性肿瘤病人终末期死因。营养支持被视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进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恶性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仍有较多争议,贯穿在是否需营养支持,如何确定营养支持的对象,营养支持的时限、途径、制剂选择等问题上。当然,在争议的同时也有较多的共识,兹作一简述。
  • 摘要:@@目前在胃癌综合治疗中,手术、化疗仍是主要手段。但胃癌病人生存期短,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难题。由于胃癌病人较其它肿瘤病人伴更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加上化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免疫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常导致病人耐受力下降而放弃化疗,或年老体弱病人因坚持化疗而加速死亡。因此,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减少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 摘要:@@临床营养学科的宗旨,是对出现会影响临床结局的营养不良患者或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使其出现一个较好的临床结局。但外源性营养素的使用是否能达到上述宗旨呢?实际上,目前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无效营养支持,很多是给予不足、摄取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足,但很多可能是患者的组织及细胞对外源性营养素的利用率较低。若是由于利用率较低导致的无效营养输入,我们除了要考虑输入的营养素被利用较少外,还要考虑不能被利用的营养素在体内是如何被处理掉的,是否会消耗本已紧张的体内能量和内源性营养资源?从临床营养发展与变迁的历史中,可看到这样-个例子:营养素的输入量从“静脉高营养”到“静脉营养”到“可允许性摄入不足”。这一变迁的背景是不少研究发现,所研究的患者接受大剂量营养素的临床结局不如非大剂量者,而一定量之上的“较低剂量”可能有更好的临床结局。虽然这些研究有其局限性,因为研究对象是特定患者,但此历史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输入的外源性营养素不一定起到“营养支持”的作用,在某些患者可能反而形成了“营养负担”,甚至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 摘要:@@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是“机体对胰岛素任何生理功能反应受损的现象”,它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异常。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创伤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糖升高,有学者称为“假性糖尿病”或“外科糖尿病”。目前认为,创伤(烧伤)后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多环节障碍的综合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以某种或某几种环节的损伤为主,其余环节协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 摘要:@@最近我们在黎介寿院士的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胃肠癌病人的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病人术后4-6天就可以康复出院,不仅减少了治疗费用,而且促进病人器官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体重的下降也显著减少,大大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率。
  • 摘要:@@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综合性支持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因而被视为营养治疗而非仅仅是营养的补充。随着研究与认识的深入及其供给技术改进,特别是关于胃肠道在危重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了解,肠内营养(EN)被视为支持病人胃肠以及胃肠以外重要功能乃的手段。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高危因素。rn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十所医院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期间的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并发症及治疗,对影响早产儿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选对象1000例,收集合格调查表974份。平均胎龄32.8±2.0周,平均出生体重1794.9±449.5克。其中胎龄<32周378例、体重<1500克285例。rn 开始喂养时间平均第2.84±2.13天。rn 早产配方奶喂养占77.0%,母乳+早产配方奶喂养占13.6%。肠外营养应用氨基酸占87.3%,开始应用时间3.1±2.1天;应用脂肪乳剂占56.9%,开始应用时间4.3±3.2天。住院期间总热卡达120kcal/kg·d者占74.1%,达标日龄平均为16.3±9.4天;口服热卡达100kcal/kg·d者占84.1%,达标日龄平均为17.0±9.4天。胎龄越小,达标日龄越晚,且各医院之间有差异。rn 早产儿平均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为出生体重的7.54±4.7%,恢复体重日龄10.92±5.1天。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13.1±6.5g/kg·d,平均住院时间26.4±12.9天。在696例单胎早产儿中以体重、身高和头围作为生长参数,在出院时以纠正胎龄的相应百分位数进行评价,分别有60%、58.9%、29.5%的早产儿其体重、身高和头围低于第10百分位,较出生时分别提高了32.7、30.9和10.2个百分点。rn 结论:出生体重小于第十百分位、恢复至出生体重日龄滞后和体重增长速度慢是导致早产儿生后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对改善我国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 摘要:@@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重症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胰腺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机体的多个器官和系统都将同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既有胰腺及胰周病变,又极易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急腹症。其临床过程凶险,治疗上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所以很多医院都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送ICU进行加强医疗,早期诊断、监测其严重程度、采取有效的救治方案是提高本病治愈的根本措施。另外,急性重症胰腺炎常伴有严重的代谢功能紊乱,随着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进展,营养支持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主要从围手术期监测和营养支持两方面谈谈它们的临床意义。
  • 摘要:@@大面积烧伤后,机体超高代谢引起热能大量消耗,蛋白分解旺盛引起负氮平衡。病人体重下降、消瘦、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弱。烧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因为早期肠道营养优于延迟营养。一是该方法安全、可行、简便;二是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应激性溃疡、胃肠出血和肠道细菌毒素移位;三是能明显降低伤后高分解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基于临床对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膳食纤维等促进肠粘膜代偿、肠道吸收功能的康复功能的认同,EN对防止肠道菌群移位,提供对肠粘膜屏障的保护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l)而肠内营养护理效果直接关系到营养支持的成败。以下总结的是我科在救治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
  • 摘要:@@肠内营养在外科临床应用中不断扩展,临床价值的认识不断受到重视和提高。我们在大量中大型手术病人中进行了肠内营养治疗支持,其中术后广泛放置空肠造瘘营养管,在此对部分病例的情况及体会进行总结。
  • 摘要:@@既往的观点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入量过多容易引起肌水肿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因而大多学者主张早期应控制入量而较少强调营养支持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营养缺乏,ATP生成减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主张早期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目前早期营养支持的途径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以及早期EN、PN共同实施的营养方法。本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营养支持中的护理作简要综述,使得良好的护理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 摘要:重症患者经历严重创伤、感染以及休克等应激后,通常伴有胃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肠功能障碍乃至衰竭,而胃肠动力障碍(dysfunction of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并直接影响着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实施,同时住ICU时间、住院费用和死亡率亦相应增加。因此,重症患者的胃肠动力状态非常重要,对胃肠动力评价不仅可以指导其肠内营养的实施,还可以判断患者应激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 摘要:@@恶性肿瘤病人在就诊前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在预测手术治疗的风险与价值及手术后的恢复方面均有重大意义。我院2004年1月-2006年8月共治疗119例胃肠肿瘤病人,其中资料完整的有97例,现将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报道如下,并对其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术后恢复情况的关系作一探讨。
  • 摘要:目的:在校学生NAFLD检出率及腰围百分位值对儿童NAFLD的预测价值。rn 方法:上海市浦东新区6~14岁学生1180名进行检查,男性572名,女性608名。所有学生采集人体测量指标体重、身高、腰围、臀围,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脂含量,并行肝脏超声检查。rn 结果:1180名在校学生中肝脏形态正常1155名(97.9%),25名(2.1%)为NAFLD,其中18名(1.5%)为轻度,7名(0.6%)为中度。男生NAFID检出率远高于女生(男19人,女6人,X2=6.66,P=0.01). BMI正常学生NAFID检出率仅为0.6%(6,934),而超重和肥胖学生则分别为3%(4/137)和13.8%(15/109).超重和肥胖学生NAFLD检出率显著高于BMI正常学生(?2=85.931,P=0.000).控制年龄性别因素后,所有人体测量指标均与体脂肪重量呈明显的正相关。6~9岁和10~14岁女性/男性儿童腰围第85百分位分别为63/70cm和72/72cm,6~9岁和10~14岁女性/男性儿童腰围第95百分位分别为69/76cm和77/79cm。不同年龄性别腰围第85百分位值对NAFL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和86.9%。以腰围第85百分位为切点,腰围异常组儿童(19/170)NAFLD检出率明显高于腰围正常组(11.2%vs 0.6%,X2=73.558,P=0.000)儿童,相对危险度为21.05。rn 结论:上海地区6~14岁在校儿童NAFLD总检出率为2.1%。男生NAFLD发病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性别腰围第85百分位值可作为儿童NAFLD的早期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为探讨肠内营养在保护肠屏障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选用Wistar大鼠肠屏障损伤模型,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粘膜屏障和免疫屏障的影响。rn 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天,再处死大鼠,取回肠粘膜标本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粘膜形态(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和绒毛表面积)、免疫组化检测肠粘膜CD3+、CD4+、CD8+和IgA+细胞作为免疫评价指标。rn 结果:35只大鼠完成实验。肠内营养组、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的小肠粘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肠内免疫营组与生态营养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CD4+、CD8+和IgA+细胞数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和生态营养组(P<0.01,P<0.05).rn 结论:肠内营养能有效地保护肠粘膜,尤其是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肠内免疫营养和生态营养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在保护肠屏障功能方面起着相同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术后胰岛素抵抗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rn 方法:随机选择拟手术的胃癌病人5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测量,并利用双能源X线吸收法测定病人人体组成,检测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检测术前、术后第一天和术后第八天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维A结合蛋白、IgG、IgA、IgM、C3和C4等营养及免疫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使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assessment,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n 结果: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为49.02%,胰岛素抵抗组与无胰岛素抵抗组术前白蛋白、术前胰岛素、术后第一天血糖、胰岛素和白蛋白有明显差异,胰岛素抵抗病人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未能在术后第八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无胰岛素抵抗病人仅有白蛋白未能恢复到术前水平。胰岛素抵抗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0%,无胰岛素抵抗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rn 结论:胃癌术后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术后胰岛素抵抗影响病人的物质代谢,胰岛素抵抗组术后血糖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对蛋白合成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转铁蛋白表现尤为明显,胰岛素抵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组。
  • 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雷公藤多甙在诱导克罗恩病缓解中的治疗价值。rn 方法:选取2001年3月~2007年12月在我所治疗的30例活动期CD患者,满足CDAI评分>150分,男:女=19:11,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患者5例。所有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雷公藤多甙片(1~1.5mg/kg/d)的方法诱导缓解。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评价患者BMI、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及CDAI评分、CRP和ESR等CD病变活动度指标的变化。rn 结果:30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93.23±5.26天。其中22例获得缓解(73.3%),表现为CDAI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炎症反应和改善疾病转归中的作用。rn 方法:对2001年6月~2007年1月68例病例随机地分成二组,34例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34例组成鼻肠管肠内营养,组成EN组,行营养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d和14d的血清内毒素,治疗前,治疗后7d的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观察其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干预率。rn 结果:EN组患者均能良好耐受早期EN治疗。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血清内毒素、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差异无显著(P>0.05)。与TPN组相比EN组3d、14d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EN组营养支持7d后的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RP、APACHEⅡ明显改善(P<0.05)。TPN组除血清内毒素升高外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干预率,EN组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可促进ASP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缓和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少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干预率,改善疾病预后,SAP患者血液流动学稳定,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时营养支持优先地考虑鼻肠管肠内营养。
  • 摘要: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物与标准肠内营养物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烫伤大鼠炎性介质及其CDl14mRNA、TNF-amRNA的影响。方法:128只SD大鼠总体表面积(TBSA)30%Ⅲ度烫伤,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32只)、肠内免疫营养组(EIN组,32只)、肠内营养联合重生长激素组(EN+rhGH组,32只)和肠内免疫营养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组(EIN+rhGH组,32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伤前对照组。四组均给予等热量肠内营养液,分别于伤前、伤后1、4、7、10天抽取静脉血和提取肝组织,检测血清内素素、IL-6、TNF-a浓度,RT-PCR测定肝组织CD14 mRNA、TNF-amRNA表达。结果:各组血清内素素、IL-6、TNF-a以及肝组织CD14mRNA、TNF-amRNA表达水平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比伤前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在伤后4、7、10天,EIN组和EN+rhGH组血清内素素、IL-6、TNF-a以及肝组织CD14mRNA、TNF-amRNA表达水平均比EN组降低(P<0.05或P<0.01),EIN+rhGH组上述指标也低于EIN组(P<0.05或P<0.01).结论:与标准肠内营养相比,肠内免疫营养可降低肝组织CD14mRNA、TNF-amRNA的表达水平,减轻烫伤后的炎症反应,肠内免疫营养或标准肠内营养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但前者优于后者。
  • 摘要:目的:观察给予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严重烧伤大鼠心肌力学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信号机制。rn 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烧伤(B)、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组(GlyGln).C组不予烧伤,B组和GlyGln组造成大鼠30%体表面积Ⅲ。烧伤,GlyGln组经腹腔注射给予甘氨酰谷氨酰胺二肽(1.5g/kg·d),各组烧伤大鼠采用灌胃补充酪氨酸的方法将氨基酸供给量调整为1.5g/kg·d,确保各组动物等氮等热卡。观察烧伤后12、24、48、72小时心肌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细胞能荷(EC)的含量和心肌力学功能的变化以及给予甘谷二肽对其的影响。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分离心肌细胞,细胞爬片随机分为对照组(C),烧伤损伤组(B)和给药组(Gln组给予谷氨酰胺终浓度为12、16和20mmol/L;Gly组给予甘氨酸终浓度为0.8、1.2和1.6mmol/L). 10%烧伤血清损伤30min检测mTOR的磷酸化变化程度。rn 结果:烧伤后心肌组织GSH和E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主动脉收缩压(AOSP)、舒张压(AODP),左心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较C组显著降低(P<0.01)。同B组相比,GlyGln给药对上述指标的改变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烧伤损伤后心肌细胞mTOR磷酸化程度明显下降,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和甘氨酸能显著增加mTOR磷酸化程度。rn 结论:大鼠烧伤后给予GlyGln能不同程度改善组织GSH、EC含量及缓解心肌力学功能的下降,Gly和Gln均可调节mTOR磷酸化程度。提示GlyGln对烧伤后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Gly和Gln均可调控烧伤损伤心肌细胞的mTOR信号通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