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知晓
术中知晓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97498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当代护士(专科版)、临床麻醉学杂志、麻醉与监护论坛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国际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术中知晓的相关文献由571位作者贡献,包括岳云、张忱、黄锡强等。
术中知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498篇
占比:99.75%
总计:97747篇
术中知晓
-研究学者
- 岳云
- 张忱
- 黄锡强
- 刘丹彦
- 张维
- 李向荣
- 李英姿
- 王正英
- 艾艳秋
- 代志刚
- 何亮
- 何永梅
- 储惠君
- 冯丹凤
- 刘敬臣
- 刘春林
- 叶治
- 吴迪
- 孔令杰
- 孔高茵
- 孙德峰
- 宋宗斌
- 左四琴
- 平斯妍
- 张伟
- 张建男
- 张志刚
- 张禾田
- 张舒驰
- 徐晓菊
- 方才
- 李斌飞
- 李达
- 李长科
- 李静
- 杨福明
- 林宏凯
- 樊新彩
- 毛仲炫
- 沈彩虹
- 温超
- 潘韫丹
- 王云
- 王天元
- 王志力
- 王社军
- 王锷
- 石学银
- 胡敏
- 苏圣贤
-
-
莫家玲;
覃之人;
黄伟波;
唐平;
肖祥礼
-
-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采用BIS监测下手动控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以及患者术中知晓情况、术中丙泊酚用量、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BIS值、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的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知晓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及术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对照组,术后语言等级评定量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可有效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减少丙泊酚的总用量,避免患者术中知晓,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安全可行。
-
-
刘思敏;
焦育娟;
井子夜;
张艳鹏;
杨保仲
-
-
摘要:
术中知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麻醉并发症.全麻剖宫产、创伤手术、心脏手术、急诊手术等发生术中知晓的风险较高.一般情况下剖宫产很少选用全身麻醉,医生会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选择全身麻醉.目前,关于预防全麻剖宫产术中知晓的相关文献较少.本文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关于全麻剖宫产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并从术前评估、药物选用、术中监测、术中管理等方面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降低全麻剖宫产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减少对患者的不利影响,避免医患纠纷.
-
-
杨益锋
-
-
摘要:
在全身麻醉(全麻)过程中利用麻醉深度监测指标是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需要.目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主要有脑电双频指数、听觉诱发电位、脑状态指数、熵指数等.根据现有研究及临床观察,采用上述指标预防围手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且其能够指导全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质量.该文就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在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
赖奕栋
-
-
摘要:
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面临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其中术中知晓因为其对患者精神的极大危害而一直被作为研究的热点.术中知晓本质是一种全身麻醉下患者意识没有完全受到抑制的现象,患者在术后能够回忆起术中所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这种全身麻醉并发症的严重后果之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麻醉深度与其密切相关,而脑电双频谱指数经过广泛使用被认为是监测镇静深度的可靠工具,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依照监测数据给予适量的麻醉药物可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术中知晓的危害及其防治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回顾,目的在于加强认识.
-
-
邢聪
-
-
摘要: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好莱坞电影《夺命手术》?这部惊悚电影讲述的是男主角克莱在做心脏移植手术时,虽然接受了麻醉,但意识非常清晰,于是听到了医师杰克与护士萨曼莎的密谋,最后留下了严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一个困扰麻醉医生的临床难题--术中知晓,并提示了术中知晓的危害。
-
-
李盼盼;
饶德新;
张艳杰
-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压力对其术中知晓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644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理压力评估并分组,对比分析四组术中知晓发生情况,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评价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分析术前心理压力对术中知晓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结果 全部644例患者术前压力正常患者有161例,轻度压力179例,中度压力156例,重度压力148例;随着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压力程度升高,其术中知晓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压力程度升高,患者PTSD-SS各维度及总分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检验分析,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压力与PTSD-SS评分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可能是患者术中知晓及创伤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患者压力程度与术中知晓及应激障碍风险呈正相关.
-
-
叶明;
赵巧炎
-
-
摘要: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混合肾上腺素在完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wide awake local anesthesia no tourniquet,WALANT)腕管松解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行常规腕管松解手术.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混合肾上腺素进行WALANT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利多卡因用量、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两组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结束后30 min(T2) Ramsay镇静(R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术后肌电图检查结果和腕管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时RSS、VAS评分组内比较显著高于T0时、T2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肌电图参数运动传导速度(MCV)、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传导速度(SCV)、潜伏期(ML)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腕管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4.00%、74.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混合肾上腺素用于腕管松解手术WALANT麻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
谭值琼;
郭昌平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术中维持在结肠癌开腹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携带肝功能异常实施开腹乙状结肠切除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组则使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患者术中知晓及术后苏醒延迟情况;统计两组麻醉苏醒相关时间.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AST、ALT及TBIL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AST、ALT及TBIL水平低于干预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术中知晓及术后苏醒延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合并肝功能异常的结肠癌开腹手术者,使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能有效减少肝功能损伤,减少麻醉不良反应,促进患者麻醉复苏.
-
-
辛曙辉
-
-
摘要:
全身麻醉手术在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主要通过药物以及其他方式的干预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让患者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处于一种无疼痛、比较舒适的状态下,而术中知晓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存在关系,如麻醉药物的剂量较低、镇痛不到位等麻醉药物等,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能够预测术中知晓的发生,但是各个方法 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次研究对术中知晓的发生以及危害、麻醉深度监测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
-
郑青玉;
方亮;
程鹃;
邹陈;
王小建;
裴梦婷
-
-
摘要: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全麻胸科手术患者术中知晓及术后躁动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于本院行全麻胸科手术并给予手术室常规护理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于本院行全麻胸科手术并给予手术室优质护理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中知晓情况、苏醒期相关指标及拔管后躁动评分.结果:观察组未发生术中知晓,对照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管后5、10、30 min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于全麻胸科手术患者有助于减少术中知晓发生,减轻术后躁动,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
杜真;
张溪英;
朱诗利;
王江平;
吴畏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在全身麻醉下,儿童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5-13岁儿童559例,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随访患儿,观察患儿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559例患儿中,有术中知晓的7例(1.25%),可疑术中知晓的21例(3.76%),其中,6例术中知晓的患儿术中使用了肌松药气管插管.结论:儿童在全身麻醉可能会出现术中知晓.术中知晓的发生与患儿的年龄、性别、ASA分级无关,与使用肌松药有关.
-
-
-
-
张忱;
岳云
- 《第八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
| 2011年
-
摘要:
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是指患者在全麻手术中出现了意识(conscious),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事件.尽管术中知晓是一项发生率较低的全麻并发症,但目前对其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如何预防的研究仍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在此,希望通过对术中知晓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分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探讨预防知晓的解决之道.rn 本文具体分析了术中知晓发生率、危险因素、后遗症以及原因,术中既要避免术中知晓也要避免过深麻醉。相对其他全麻并发症来说,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较低。知晓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术中维持过浅麻醉。因此,麻醉医师应对术中知晓有充分认识,术前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术中采取适当的麻醉方案和剂量、适当的监测手段,警惕浅麻醉的出现并适时加深麻醉等措施将有利于减少和避免知晓的发生。ASA发布的“关于术中知晓和脑功能监测的指导意见”中提倡使用多种监护方法,应用常规监测和脑功能监测综合判断麻醉深度。先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知晓风险,再决定有无应用脑功能监测的必要。rn 预防知晓一直是麻醉的目标,要想完全避免术中知晓,目前尚不能达到。BIS虽然与麻醉中的意识水平相关性较好,但反映大脑皮层兴奋性的BIS,并不能反映与记忆形成有关的海马和杏仁核的电活动。避免术中知晓,不仅需要有更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来揭示知晓的规律;还需要应用更有效的监测麻醉深度的手段;此外,基础研究包括对记忆形成的机制,麻醉药产生遗忘作用的机制、剂量等的研究必然会有助于解决术中知晓这一问题。
-
-
-
-
-
何永梅;
沈彩虹;
何玲萍
- 《中华护理学会第三届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随着医务人员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各类麻醉深度监测手段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下发生术中知晓(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的机率已显著减少,然而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在病理生理、手术方式以及麻醉管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其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仍要远远高于其它种类手术患者。在原有创伤事件的基础上,术中知晓的发生无异于医源性的“二次创伤打击”,这种打击的协同和叠加作用使得术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因此,创伤术后应尽早确诊术中知晓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PTSD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特别是心理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严重创伤患者术中知晓的诊断和病因,以及术中知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就术中知晓的术后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
-
曹瑞旗;
任玉娥;
刘雅;
韩建民
- 《河北省医学会二OO五年麻醉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全麻状态意味着意识的缺失,但是无论术后有无回忆,术中知晓均可发生。大量事实已表明麻醉下内隐记忆的存在,对术中事件无有意识的回忆,但术后心理学试验可以测出有内隐记忆存在。患者描述可以听到手术室内的声音、有麻痹感、感到焦虑、恐惧、无助和无力。应同时进行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测定,分清记忆的种类。由于目前还没有意识监测仪,判断术中有无内隐记忆,只能靠术后心理学测试,需要利用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同步监测术中病人的内隐记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