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我

无我

无我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9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5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等;无我的相关文献由578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仑、张燕峰、赵大炎等。

无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9 占比:99.8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6%

总计:610篇

无我—发文趋势图

无我

-研究学者

  • 冯仑
  • 张燕峰
  • 赵大炎
  • 严歌苓
  • 彭彦琴
  • 杨国荣
  • 杨宪敏
  • 蔡荣章
  • 付兰梅
  • 党晓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殷玮
    • 摘要: 《相当体面的失败》中的塔里斯·布朗是艾丽丝·默多克中后期小说中一系列善人形象的原型。他谦卑无我、不善言辞,对周围的人有着无私的爱,类似“基督”的角色。塔里斯·布朗的个性和生活状态有一种本真的纯朴和浑厚,其行为与判断并非基于理性与逻辑,而是出于本心和直觉。默多克之所以塑造这样的善人形象,不仅是对唯我主义的批判,更是反思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中导致价值虚无的根本症结的结果。她试图以小说艺术去呈现人与世界的真实并激发“善”的信仰,以期化解西方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
    • 刘俊香; 连怡遥; 王中会
    • 摘要: 焦虑障碍是影响焦虑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人群中较为流行的症状。以焦虑与自我的关系为视角,焦虑的认知理论、自我意识理论、自我调节理论、情绪STROOP的自我损耗理论从四个方面解释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基于“无我”观的正念冥想训练可破解焦虑与自我的关系,其改善焦虑的心理机制是:监控接纳有助于个体改变认知偏见和反应调节策略;去中心化的元认知有助于减少自我指向的注意,使个体及早识别和阻断消极认知模式,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调节,预防或减少自我损耗,达到自知其心、自治其心、自净其心的目的。
    • 徐孙铭
    • 摘要: 《相宗络索》论及第七识的思量、执著、深度思维等功能,阐明错误认识、心理障碍、迷误的表现、误区,通过破执除障、心理疏导,可以转识成智,提高觉悟,催人奋进.王夫之借鉴唯识心学的积极成果,形成主客一致、能所结合、现量实证的认识论,破执立志、树立浩然正气的精神导引论,以及转识成智、相天造命的成圣论.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会通,从开展哲学批判、发展儒家正学和融通世间与出世间法的需要出发,主旨在于:一是以天下惟气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以心转物,以理导欲,树立正确的志向,于我而言无我,把人欲之大公与天理之至正结合起来;二是阐明唯识心学实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把握,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破执立志,转识成智,无我利他,造福社会;三是二者相融互通,是基于投身救国救民事业,在现量实证中认识、检验真理,紧密联系科学、医学实践,批判地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空有不二,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 林修能
    • 摘要: 老子哲学中的"慈爱"思想和墨子哲学中的"兼爱"思想都被认为是"无差别之爱".但是二者有着深层次的区别.笔者认为,老子的无差别之爱其实是齐"自我""非我"于"无我",建立在人的主体性的弱化、人完全遵从"道"的规律的基础上,而墨子的无差别之爱其实是将"非我"纳入"自我"之中,人的主体性由此凸显.二者的无差别之爱的深层次结构性区别在于他们各自的哲学中"人的主体性"的不同.
    • 张振中(正中); 沈君健
    • 摘要: "器"与"道"形成宇宙的两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器的灵魂所在,承载着空无,即为外象.紫砂器文化价值体系的认识与回归,需要站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系统、当代思想观念的高度去分析,也需要我们创作者个人回归自然生命、回归人文社会、回归内心的灵魂.有这样一个个人对紫砂文化的价值构架,紫砂器的创作才有生命力、有灵魂.
    • 王新水
    • 摘要: 缘起性空与一切唯心造、缘起无我与生死轮回、无明无始与佛智现成,这三对六个信念,是作为汉传大乘佛教思想之前提的根本信念.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的佛教哲学,其根本教义与其他哲学分支的根本理论一样,也可以而且必须接受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的考察.从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来看,上述每一对信念中的两个信念都会导致相互矛盾或循环论证.
    • 赵平平
    • 摘要: 一档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够使观众易于接受、引发共鸣、净化心灵、超越自我、得到人格的提升,并不断引发回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节目主持人对于文化节目审美空间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审美空间的创造,首先必须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其次,创作主体要具备较强的感受能力,能入戏能出戏.再次,创作主体要善于让位,做好绿叶的陪衬.最后,创作主体必须立意高远,做到意蕴与技巧的和谐相融.
    • 罗旭
    • 摘要: 艺术家做建筑"盖房子",真正的挑战是能否转型——从自恋转到可以被恋,从自恋转到无我,从自嗨转到众人皆嗨,从大劈叉独作秀转到令众者集体作秀,做个可被摸,可被啃,可下咽的,阳光下虚实相生的小物件,可以相互把玩的小物件.这才是挑战,终生的,未来世的挑战.
    • 南健翀; 王嘉琪
    • 摘要: 本文以《文心雕龙》和济慈书信集中涉及文学创作、作者才情和批评鉴赏的观点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照阅读典型个案《夜莺颂》与《希腊古瓮颂》,旨在多维度管窥济慈是如何以现实素材为空间,依托"无我"书写实现"美"与"真"的交融互渗.刘勰和济慈不约而同地强调理性内在制约下情感和想象之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有意或无意地暗合了作者的缺席和读者的在场.著名"双颂"始终围绕幻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构、隐性与显性、无形与有形、静止与流动这些看似矛盾却相生相息的力量在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纵横诗意.
    • 潘海军
    • 摘要: 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不仅肯定"真我"之境界,而且赞赏"无我"之境界。"无我"境界推崇含蓄悠长的艺术妙谛。书画同源,艺魂相通。黄宾虹的美学思想彰显"无我"境界,推重意境之美,追求自然化境,崇尚"真内美"的素怀襟抱。理解"无我"精神,唯有上升到"玄学的自由",才能切实体悟其价值精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