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
忘我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人民论坛、学理论、当代陕西等;
忘我的相关文献由280位作者贡献,包括叶春雷、廖萌、迟子建等。
忘我
-研究学者
- 叶春雷
- 廖萌
- 迟子建
- 何正林
- 叶加德
- 吴国平
- 姚悦梅
- 孙春青
- 崔鹤同
- 张振超
- 张有恒
- 戴忠良
- 李文进
- 毛华配
- 毛忠良
- 毛栋
- 潘永飞
- 潘跃平
- 王建华
- 秦文斌
- 童辉杰
- 肖燕
- 许维和
- 郭敬明
- 郭蓉
- 马志虎
- Aces
- ZC(编译)
- 一曲
- 丁天
- 丁晓君
- 三石一声
- 上善若水
- 严华明
- 严安琪
- 于波
- 于生妍
- 代莲
- 任晓芳
- 任晓芳1
- 伽父
- 余启佳
- 俞建宁
- 倩晓
- 傅雷
- 关捷
- 冯天赋
- 冯海鹏
- 刁凡超
- 刁楚翘
-
-
-
张林
-
-
摘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一个科学的演剧体系,但在斯氏体系中也有欠妥的地方,“下意识”“忘我”就有唯心成份。我以为称表演均为有意识的体现活动。即使具有熟练技能技巧的演员,在台上千百次的重复某一动作,哪怕是习惯成自然的东西,似乎成为演员“下意识”的动作,似乎“忘我”但实质上是有意识的表现活动。
-
-
-
-
摘要:
当你静悄悄地沉寂于一种忘我的情绪中,这时你常常会忽视时光的存在,你会忘记你的出生、你的死亡--你只听得到“嘭嘭”的心跳声。久了,你抬起头来,你看,阳光的绿荫又移了一寸,树木的嫩叶又长了一分,这就是时光。时光被你的寂静拉长了,许多的时光就恍若梦中一闪即逝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微不足道的时光,才组成了我们的生命。你看---孩提时期盼时光的消逝,恨不得让时光再生出一双翅膀,载着自己的理想快快飞翔。少年了,父母长辈柔柔的温情使你盼望时光就在温馨的一刹那凝固,以期品尝那一刻的甜蜜。成年了,你历经了爱情的卿卿我我,成家立业,不知不觉,时光如丝绸在手掌轻盈滑下,只留下一丝怅然的感觉。
-
-
阮昕
-
-
摘要:
杨廷宝建筑师的杰出之处在于他的平凡:平凡的建筑和平凡的人生观.对他最好的纪念即是平心静气地品析其平凡建筑的意义以及对当今的启示.通过研读杨廷宝的教育经历和建筑实践,试图阐释:杨廷宝看似折中的建筑实则是共善性和国际主义的产物.这是一种超越自我、文化、地域和时空的"现代性".如此宏大的叙事却寄寓于中国文化的平淡.于是我们得到启示:"现代性"既非现代的宠儿,也并不排斥文化.不过,文化的体现不在于表象,而是浸润于物、我之外.
-
-
叶加德;
毛华配
-
-
摘要:
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阐明忘我的概念与结构,并编制了忘我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问卷的方式对607名被试进行忘我问卷的初测。接着,对357名被试施测正式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忘我问卷由3个因子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量表拟合良好(RMSEA=0.07,NFI=0.95,CFI=0.95,GFI=0.92,AGFI=0.89)。问卷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89,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4-0.88之间。问卷总体得分与效标问卷特质焦虑得分呈负相关(-0.51),与安适幸福感、正念觉知的得分呈正相关(分别为0.36、0.31)。忘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在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作为测量问卷或评估工具使用。
-
-
-
张有恒
-
-
摘要:
《醉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尔蒂尔·兰波于1871年创作的诗歌。兰波将自己异化为醉舟,漂泊于无垠的大海。但在现实中,他并未曾见过真正的海洋,一切都是以他的想象为基础所描绘。本文通过对于该诗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去了解其创作该诗时的心境,也通过对诗中象征进行解读,力求知晓其所想表达的真实心意。
-
-
张有恒
-
-
摘要:
《醉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尔蒂尔·兰波于1871年创作的诗歌.兰波将自己异化为醉舟,漂泊于无垠的大海.但在现实中,他并未曾见过真正的海洋,一切都是以他的想象为基础所描绘.本文通过对于该诗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去了解其创作该诗时的心境,也通过对诗中象征进行解读,力求知晓其所想表达的真实心意.
-
-
李昀;
王瑾妍
-
-
摘要:
东西方都在当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理想,但在其伦理基础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西方的他者伦理学构建了绝对被动的"无我"理念,以期克服现代性中封闭、独立、支配他者的主体性,却无法找到现在向未来过渡的动力学,未来变成了"将——来"。相较之下,中国伦理理想中的"忘我"理念更有利于规避当前国际伦理政治关系中的保守主义和隔离主义,其中包含无我、有我、忘我三重境界,在让渡中进入既有我也无我的状态,规避了西方现代主体性的孤立、封闭和霸权主义,未成为彻底的无或无能,而是保留了与他人携手行动的自由和能动性,其基础恰恰是审美中的"无我"。
-
-
靳小倡
-
-
摘要:
一次饭后,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个人工作水平向恩师请教。恩师提问,你能做到"三忘"吗?并赠言:"想要把事做好,须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于是,手书一卷曰"三忘是福",挂于书房,谨记恩师对提升我个人素质的教诲。更试着把"忘利、忘名、忘我"融入到现实工作中,力求使自己身处闹市也能拥有一份从容的心境。近日闲读《庄子·达生》篇,至"梓庆削木为鐻"时,忽而恍然若有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