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路
旅游公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55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旅游经济、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9745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科学之友、石油沥青、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第七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等;旅游公路的相关文献由6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翔、尚丽丽、杨星等。
旅游公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9745篇
占比:99.10%
总计:60287篇
旅游公路
-研究学者
- 张翔
- 尚丽丽
- 杨星
- 申铁军
- 章征春
- 詹勇
- 陆旭东
- 刘静
- 刘龙
- 史超
- 孟强
- 宋川
- 房顺涛
- 王冀
- 何其璇
- 刘正国
- 吴翚
- 姚瑶
- 宋国萍
- 尹伟娜
- 曹园园
- 曹杨
- 李勇
- 汪慧君
- 熊友山
- 王丹
- 王倜
- 王刚
- 王洁
- 王萌萌
- 田冰
- 耿蕤
- 谷苗苗
- 陈莹莹
- 丁浩
- 云维林
- 任晓敏
- 伊凡
- 余小林
- 信红喜
- 刘海宽
- 刘锡泽
- 刘阳春
- 史静
- 叶代青
- 周友兵
- 周庆琨
- 周庚
- 孔亚平
- 孙乃芹
-
-
纪德胜
-
-
摘要:
在旅游公路文化驿站设计中,加强地域文化的应用,对提升设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旅游公路文化驿站设计的有效性,应该促使地域文化良好落实。文章详细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基于旅游公路文化驿站设计理念,提出几点地域文化应用措施,其中包括与自然环境良好融合、加强完善驿站功能设置、科学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加强优化建筑立面设计,促使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
-
王龙玺;
申铁军
-
-
摘要:
以山西省晋城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例,通过分析目前山西省旅游公路的设计特点,详细阐述了慢行系统的设计要素,分析表明: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旅游景观公路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对利用旧路方案和改线方案进行同深度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较论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公路资源,同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特色公路体系。
-
-
刘缓缓;
李偲;
关苏杭;
马雪丽
-
-
摘要:
价值是线性旅游廊道保护和开发的前提,“交通+旅游”为旅游提供“方便”基础,完善的旅游交通可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德尔菲法等对G217独库公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阿尔泰山千里画廊、昌吉州南山伴行公路、帕米尔风景道等10条典型公路进行了旅游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独库公路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旅游价值最高,塔河胡杨风景道和S340开都河风景道旅游价值较低,其余公路旅游价值中等。因此,提出了打造新疆为“自驾游目的地”需要全面开展把旅游公路建设为旅游风景道工程,以自驾游智慧服务网络和自驾游综合体助力新疆迈向旅游经济强区。
-
-
郭成成
-
-
摘要:
近年来,山西省为实现交通与旅游和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大力推进“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建设。现以黄河板块旅游公路忻州市河曲县境内娘娘滩至船湾段为例,运用纬地安全分析系统,对项目路段运行速度进行计算,依据运行速度对旅游公路视距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提出设计指导意见,以期将本项目打造成安全舒适的旅游公路,并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
-
刘海宽;
申铁军
-
-
摘要:
按照全寿命周期的设计方法,以旅游公路景观系统定义为出发点,以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瓶颈为落脚点,提出山西旅游景观公路设计的新理念,通过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公路景观工程设计实例,阐述山西省景观旅游公路设计景观的自然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及场地的人性化设计。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旅游景观公路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景区,对利用旧路方案和改线方案进行同深度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较论证,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公路资源。
-
-
李今朝;
孔祥艳
-
-
摘要:
旅游公路沿线乡土地域文化的展示与渗透是其设计中的关键之处,可以集中体现沿线文化价值。以抚松县旅游公路设计为例,针对基于乡土文化渗透视角的旅游公路设计提出设计原则和技术路径,为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分析当地文化特色,对文化主题线路进行分段设计,包括主线设计、慢行系统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方面,形成以文化脉络为主线,带动沿线产业联合发展的新型旅游公路。
-
-
陈蓉
-
-
摘要:
以江苏省盐城市旅游公路建设为例,对盐城红色文化和旅游公路深度融合的基础进行分析:盐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禀赋独特,对于发展红色旅游而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全市1518公里旅游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针对目前盐城“旅游公路+红色文化”市场开发度不高、资源覆盖面不广、文化契合度不深的现状,对深度融合路径提出建议:厘清资源现状,提升旅游功能;织密公路网络,串联红色资源;加强宣传推介,扩大社会影响。
-
-
董亚娟;
王劲蕴
-
-
摘要:
以沿黄公路陕西段为案例地,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收集了百度指数和携程网、马蜂窝等知名旅游平台UGC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词云图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测度分析,探究沿黄公路旅游形象感知维度与网络结构.研究表明:(1)沿黄公路旅游形象感知以黄河、公路和沿线景区为主,滨河旅游资源特色突出.(2)感知分为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氛围和旅游体验4个维度,呈现出强观光、重体验、弱文化的特征.(3)社会语义网络四层结构进一步反映了各感知要素的关联度,并验证了感知特征.(4)感知情绪整体以积极、中性为主,但也存在消极情绪.
-
-
刘海宽;
申铁军
-
-
摘要:
通过分析旅游景观公路驿站的设置间距、设施功能、选址用地及场地设计,并对配套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进行了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交通量预测,分析研究表明:山西省旅游景观公路驿站同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特色公路体系。旅游公路应以保护原有良好自然生态景观、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为原则,充分考虑道路自身的协调及与路外环境景观的协调,实现“人、路、站”三者的和谐统一。
-
-
熊建宏;
李红波
-
-
摘要:
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结合实际现状综合施行,创造便于游览、舒适、快捷、安全的旅游交通条件以及“旅速游缓,旅短游长,旅中有游,游旅结合”的旅游交通环境。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旅游交通还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
-
-
李曙升;
汪小文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城市转型和存量规划为前提的“双修”理念,其初衷是在于为居民创造安全、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其宗旨同样适用于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文章以“双修”理念为支点,研究共享模式下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的发展需求,以华州旅游公路规划为例,从功能修补、品质提升、文化修复三个方面提出“路景双修”的规划策略,以期对转型期共享模式下的旅游公路规划理论的完善有所助益.
-
-
熊友山;
吴翚;
刘正国
- 《2015年全国绿色公路发展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咸宁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是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和"中国温泉之乡".为完善区域公路网布局、带动咸宁市旅游产业发展,需构建集运输、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公路.依托湖北省成崇(咸宁—崇阳)旅游公路景观设计的实践,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景观序列,提出"绿色休闲百里长廊"的理念,将依托工程的景观及生态建设优化合二为一,并依据该理念对依托工程景观及生态建设提出优化方案.指出旅游公路环境景观及生态的建设,除了要有好的理念和设计方案之外,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也非常重要。为更好地将当地旅游资源与咸崇线旅游公路项目相结合,对依托工程项目景观及生态建设提出优化方案,方案旨在将公路构建成为以“绿色休闲百里长廊”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公路,同时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沿线生态环境,如此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通道,提升依托项目景区形象。
-
-
-
-
郭媛媛;
赵庆生;
张奎如;
王明玄
- 《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以"赤峰旅游公路"为例,围绕旅游公路、公路旅游及绿色公路生态技术等展开论述,结合层次分析法及景区旅游公路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对本项目景观质素和旅游资源进行量化,得出规划场地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色彩特征、旅游资源、景观类型等要素和信息,进而通过场地优劣势分析,探析草原旅游公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和营造方法,并在完成规划的基础上提出绿色生态技术,为旅游公路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
-
王明明;
陈济丁;
孔亚平
- 《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为寻求我国旅游公路的合理发展途径,结合现阶段对我国旅游公路内涵、结构及功能的理解,通过对美国旅游公路发展背景的研究,为我国旅游公路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与经验.同时根据我国旅游公路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现状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比较我国与美国的发展特征,分析我国开展旅游公路规划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在我国现行体制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旅游公路体系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评估认定机制、推行区域旅游公路规划,建立建设标准、管理机制,研究投融资政策,以及整体构建我国旅游公路体系的最终目标.
-
-
陈队永;
贾世东
- 《第七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公路景观设计作为旅游区环境景观的建设组成部分,在美化旅游区、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公路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在分析景区旅游公路交通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旅游公路的景观等级分类原则,提出了景区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通过强化旅游公路无障碍,发挥观景功能,完善交通标识系统的完善,注重游憩设施的设计,以满足自驾车旅游需要、提升旅游公路品质。
-
-
杨星;
丽萌;
杜洪烈;
朱春生
- 《第七届中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 2015年
-
摘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旅游公路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我国旅游公路在设计过程中仍存在设计理念落后、服务设施考虑不周全、景观及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公路的设计要点分析,提出针对主体工程、服务设施、智慧交通以及景观环保设计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及重点关注的内容.
-
-
-
仝晓辉;
张博;
郗磊
- 《第二届全国绿色公路发展技术交流会暨长白山区鹤大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本项目以九江S306红修线"畅安舒美"示范路为例,在实施过程中,以创建交通运输部"畅安舒美"示范公路为契机,始终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项目全过程中.全线共设景观节点17处,道班改造提升7处,既提升道路服务水平,又提升了路域综合环境,同时将公路文化元素与乡土元素和地方特色有机融合,对省级道路改造提升进行了有机更新,同时对示范路管养建设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