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动者
施动者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120928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法国研究、文教资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施动者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海中、孙福兰、郭卓茂等。
施动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928篇
占比:99.87%
总计:121088篇
施动者
-研究学者
- 周海中
- 孙福兰
- 郭卓茂
- 齐颖
- A·克诺特
- H-Y
- James
- M·塔卡克
- M·萨加尔
- Tai
- 丁振芳
- 于晓梅
- 于良杰
- 付小航
- 付新华
- 何修媛
- 何思成
- 何红娟
- 何融
- 冯碧瑛
- 冯觉华
- 刘咏絮
- 刘如瑛
- 刘娜
- 刘明洋
- 刘晓杰
- 刘晶波
- 刘玉红
- 刘立胜
- 刘筱华
- 刘纶鑫
- 刘耀华
- 史厚敏
- 叶宗良
- 司辉
- 吴洪淼
- 周一依
- 周亦明
- 周国光
- 周彭庚
- 周效凰
- 周日健
- 唐遇春
- 姬仁斌
- 孙云
- 孙晨
- 孙满绪
- 孙玉荣
- 孙贤统
- 孙迎春
-
-
寿步
-
-
摘要:
AI中agent的中文译名尚未形成共识,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回顾AI中agent出现的时代背景,汇总中文语境下AI中agent的译名情况,详细考察若干AI经典英文论著中agent的论述,思考agent中译正名的理由,可以确定agent应译为“行为体”(doer或actor),agent应是AI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交叉研究时涉及的AI在各该领域的“行为”的“主体”。因此,AI与法律交叉研究时涉及的AI相关“行为”主体即“法律主体”就是agent。此项正名为在AI与法律交叉领域研究中agent的“行为”埋下循名责实的线索,预留名正言顺的空间,既有助于在AI领域本身加深对agent的认识,也有助于深入推进AI与法律的交叉研究,还有助于在更高层次上对agent进行旁通统贯的研究。
-
-
尤小丽
-
-
摘要:
一、问题提出在人际互动中,施动者一方的核心意向如果能有效地传达给受动者,就必将面临受动者对于这种意向所采取的两个行为取向--接受或拒绝。[1]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请求往往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被拒后,幼儿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其能否再次争取成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对于幼儿同伴互动中的被拒现象,大多从拒绝行为和加入的方式两大方向进行研究。
-
-
李卫兵;
邱员太
-
-
摘要: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饱含着东方智慧与天下情怀的大同理念,标志着我国从过去国际秩序的旁观者或参与者变为积极的施动者和塑造者。近年来,江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赣欧班列是江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
-
-
-
-
-
-
周一依
-
-
摘要:
"所"字结构往往被定义为:"所﹢动(宾)"和"所﹢介﹢动(宾)",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中有"所﹢名"的情况,其中名词往往被认为是活用作动词.此外,"所"字结构前往往可以补充出一个施动者,而"所﹢名"的结构是对"所"前施动者的强调.
-
-
杜先一
-
-
摘要:
在英语文学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会对英语句子结构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以满足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便捷度.基于此,本文从"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主动句"两种结构转换角度入手,围绕其中的有施动者被动句、无施动者被动句、主谓结构主动句、泛指人称主动句、"是……的"结构主动句进行了分析,意在通过《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研究出英语文学文本汉译的结构转换方法.
-
-
王天骄
-
-
摘要:
作为法国文学的开山之作,《罗兰之歌》出场人物众多,为读者描绘了宏大的历史场面。本文借用符号学的方法对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便于我们进一步理清作品的叙事脉络,了解作者的创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