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译介

文学译介

文学译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专利文献153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统一论坛、阿拉伯世界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等; 文学译介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青、岳元玉、崔晓宇等。

文学译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4.95%

专利文献>

论文:1537 占比:95.05%

总计:1617篇

文学译介—发文趋势图

文学译介

-研究学者

  • 张建青
  • 岳元玉
  • 崔晓宇
  • 杨镇源
  • 王春
  • 耿强
  • 金长善
  • 阳鲲
  • 韩雪
  • 仪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莹; 孙会军
    • 摘要: “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长恨歌》英译本自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便得到英语世界评论家、学者和读者一众好评,其文学价值也被普遍认可.本文从译作接受效果角度分析作品的本土性和世界性,着重以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将语音偏离和语义偏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长恨歌》文学性的再现情况,并且从布迪厄的资本视角出发,探讨译本获得接纳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发现:1)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作品既反映了上海的本土经验,又挖掘和探索了普遍人性,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为激发英语读者的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2)《长恨歌》英译本获得成功,译者功不可没,毕竟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原作再优秀,翻译不好也是枉然.总的来说,《长恨歌》英译本传神地再现了原作的文学性、本土性和世界性,读起来既亲切又新奇,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能够激发英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白睿文和陈毓贤作为译介主体,其深厚的文化资本与“自己人效应”更容易使译文得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与信赖.
    • 邱宇
    • 摘要: 引言"十七年"文学是指新中国成立(1949)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的一段特殊的文学发展历程,我国在这一时期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可称之为"十七年"翻译文学。一直以来,不论是文学界还是翻译学界对"十七年"文学译介的关注并不多,学界对此有两种看法:一是误认为这一时期文学译介不多,二是认为这一时期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文学译介完全意识形态化,研究价值不大(方长安,2003:109)。
    • 阳鲲
    • 摘要: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深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日益丰富的图景,目前学界广泛采用的一些显性指标尚不能反映当下海外传播的全貌。拓宽评价渠道,尽可能全面地探讨传播效果,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展望传播前景,有利于增加中国文化自信。
    • 阳鲲
    • 摘要: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深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了日益丰富的图景,目前学界广泛采用的一些显性指标尚不能反映当下海外传播的全貌.拓宽评价渠道,尽可能全面地探讨传播效果,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展望传播前景,有利于增加中国文化自信.
    • 刘云虹
    • 摘要: 对语言文化异质性的认识与把握是贯穿文学翻译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译学界对究竟如何认识"异",如何在"异"的考验中理性选择翻译立场并未完全形成共识.鉴于此,本文在前期相关讨论基础上再次聚焦文学译介中的异质性问题,深刻把握"异"之核心并由此观照翻译在面临"异"的考验时应有的立场选择与伦理坚守,力求进一步深化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推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 许寅颖
    • 摘要: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越裔文学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也有译作"阮越清")等作家先后获得普利策奖等重量级文学大奖,在美国文坛逐渐从边缘迈向主流.但较之其在美国学界迅猛发展的势头,美国越裔文学在我国的译介与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本文试图梳理中国大陆及台湾对美国越裔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现状,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在亚裔文学研究方面存在的短板,促进非华裔的亚裔文学研究.
    • 林嘉新
    • 摘要: 华兹生翻译的《杜甫诗选》在杜诗英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典范意义.从译者的诗性原则与文献意识出发,分别探讨了译诗韵律、语体、修辞、选目、忠实性与译本结构,对华兹生杜诗译本展开全面分析,认为其译本兼顾译诗作为翻译文学的诗性,与作为文学史料的文献功能,基本再现了诗人及其名下诗文的面貌,丰富了杜诗在美国的译介谱系与维度.对华兹生成功译介杜诗经验的考察,有助于启迪对中国古诗译介策略的思考,加深对文学外译本质属性的认识.
    • 孙茜
    • 摘要: 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宏大工程.这其中,作为从事文化文学译介的翻译从业者是决定翻译活动成败和其欲达到社会效应的关键一环.20世纪翻译家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当代译者树立了优秀翻译家标准和明确的努力方向,即翻译家具有多元化的身份属性,兼而在“文学修养”“美学鉴赏”和“翻译实践”三方面不断求进.翻译家是学贯中西、知古通今的优秀人才,如此才能修复中国文化断层,带着民族自豪感有效译介.
    • 薛祖清
    • 摘要: 周作人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古希腊文学关系最为深厚的作家,他为后世留存的古希腊文学译介著述与其探求中国新文学发展路径紧密相连。以周作人最赏识也是用力最深的《路吉阿诺斯对话集》的译注为中心,探究这些译注承载的译介旨趣,当能深入揭示周作人的译注思想与其文艺复兴思想的内在映照性。
    • 任东升; 李依依
    • 摘要: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向纵深发展,翻译作为主要媒介盛行,众多文学家也投身翻译,许地山也是其中一员,但他素以作家闻名,翻译成就却常被忽视。本文通过描述许地山的翻译活动,来评析其翻译成果,探究他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创作与翻译间的互动以及翻译影响。许地山译作涉及体裁范围广,量少而质优,翻译策略灵活;同时,他的创作与翻译呈现为良性循环与互动。作为印度文学译介的先驱,他切实为构建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