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287381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房地产导刊、中国科技投资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土建专委会结构分专委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等;抗震设计方法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锋、翟长海、于耀国等。

抗震设计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87381 占比:100.00%

总计:10287512篇

抗震设计方法—发文趋势图

抗震设计方法

-研究学者

  • 刘文锋
  • 翟长海
  • 于耀国
  • 何宝峰
  • 刘刚
  • 刘涛
  • 唐培连
  • 姚谦峰
  • 孙鹏
  • 张文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天久; 文铁军; 曾青
    • 摘要: 对于印尼工程项目,“按照国际设计,同时满足印尼强制规范的强条”这一要求日趋常态化。对其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解及与中国抗震规范之间的转化是印尼工程项目设计的难点。本文对印尼抗震设计规范中抗震设计思想、抗震设计方法、地震力计算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得出抗震设防异同之处。
    • 周绪红; 周志彬; 周期石; 黄伟; 杨梦圆
    • 摘要: 为实现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桁架腹杆设计方法与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提出了一种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中桁架的典型破坏机制,基于桁架空腹节间弦杆破坏的理想失效模式,提出了水平地震作用下桁架杆件的内力计算模型及罕遇地震作用下腹杆内力的调整方法;其次,基于桁架理想失效模式和极限变形能力,分析了罕遇地震下桁架层间位移角的组成,推导并提出了不同空腹节间距下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最后,提出了水平地震作用下交错桁架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及流程.算例分析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抗震设计方法,能有效地耗散地震能量,实现结构“强腹杆弱弦杆”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
    • 摘要: 长期以来,行业普遍认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因而相关抗震设计理论一直止步不前。在日本阪神地震、台湾集集地震、汶川地震的震后调查中发现,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理论先进的隧道抗震设计方法尤为关键。而我国交通隧道抗震设防的分类、目标、设计方法还非常落后,没有专门的隧道抗震设计标准。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特别是高烈度区延伸,软土地区城市隧道工程和穿江越海的水下隧道工程日益增多,隧道工程的抗震要求越来越高。
    • 于婷; 张敬书; 张广平; 孙先磊
    • 摘要: 介绍了预制混凝土楼板抗震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案例验算。结果表明,目前预制混凝土楼板的水平力设计值由于考虑了高阶振型的作用总体较安全,但底层楼板的水平力设计值偏于危险,应适当加强;预制混凝土楼板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水平深梁模型,简化了连接节点的受力情况;当处于地震烈度较大地区时,结构发生非线性变形并耗散部分能量,导致荷载的竖向分布呈非三角形线性分布。
    • 康然; 吴培红; 谢丰蔚; 张晓晓; 乔雨蒙
    • 摘要: 本文针对高烈度区户内变电站的抗震设计面临的问题,对其抗震设防目标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系统比较了现行规范体系对电力建(构)筑物和电气设施的抗震设防目标、设防分类标准、地震作用、抗震设计方法的不同规定,明确其差异;其次,根据户内变电站抗震防灾中的实际需求,结合现行规范体系规定的电气设施及电力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目标的差异与联系,确定了高烈度区户内变电站“小震不坏,中震供电不中断,大震供电可恢复”的抗震设防目标;最后,结合本文提出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了高烈度区户内变电站的“三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流程。
    • 孙浩; 胡佶; 李立树; 陈光远
    • 摘要: 主要阐述了中国-欧洲-摩洛哥抗震设计方法,从抗震设防目标、建筑结构重要性类别划分、场地类别、反应谱曲线、设防目标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比了三个国家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摩洛哥具体超高层项目案例,对中国-欧洲-摩洛哥三本规范的地震反应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EC8抗规地震影响系数在下降段的衰减比RPS2011抗规和10抗规要快地多,在结构周期T=5.6s时,RPS2011抗规的计算结果略高于10抗规上海中震水平。中国-欧洲-摩洛哥三本规范在摩洛哥均有使用,且存在相互参考借鉴的情况,中国工程师应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念把控,综合考虑当地标准及相关国际标准。
    • 杜强; 李哲
    • 摘要: 良好的交通运输是从古至今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的必备基础条件之一,而科学合理的桥梁设计是交通运输良好运作的前提,可以把它看作为交通的生命线,没有科学合理的桥梁,就没有良好的运输交通.其中,桥梁工程中最重要的是减隔震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应对地震损伤带来的对交通桥梁的结构损害.如果桥梁工程可以做到拥有较好的减隔震装置来减少这类的伤害,那么交通运输就可以保证在大多数情况下的正常运输.本文基于以上内容探讨关于桥梁的减隔震设计.由于铁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讨论较多,本文仅针对公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公路桥梁的减隔震设计提供参考.
    • 王作川
    • 摘要: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越发紧张,人均居住面积不断缩减。为此,房地产企业以及建筑企业推出高层建筑来缓解人民住房矛盾。现如今,以钢材为主要建材的高层建筑已是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为加强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年限,减少地震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与财产的严重损害,本文基于钢材性能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展开研究。
    • 吴学淑; 王平山; 纵斌; 李进军
    • 摘要: 以足尺低层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试验楼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研究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计算自振频率和实测自振频率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另外,建立有、无外叶墙模型,分别进行模态分析和推覆分析,研究外叶墙对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动力特性、抗侧刚度和抗震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外叶墙和桁架筋连接件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有限,可提高结构抗震承载力;对有、无外叶墙模型分别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基底剪力最大差值为9.4%,有外叶墙模型基底剪力不一定比无外叶墙模型大。综上分析,建议低层双面叠合夹心保温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可简化为无外叶墙结构进行地震内力计算。
    • 张文元; 李鸿维; 曾立静; 赵增阳
    • 摘要: 为推动非双重体系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应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对比了国际主流规范在抗震设计方法上的差异.指出中国现行规范存在的不足,认为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未充分考虑支撑及其连接的低周疲劳寿命,对高延性和低延性的结构不应采用相同的抗震设计方法,低延性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在应用中不应忽视梁柱节点半刚接、柱子的竖向连续性以及柱脚螺栓群的半刚接等因素对其抗倒塌储备能力的贡献.据此指出,今后研究中应进一步探析支撑构件及其节点的低周疲劳寿命,建立基于低周疲劳寿命匹配关系的构件和连接节点的抗震设计准则.应分析高延性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曲线及低周疲劳损伤情况,得到地震力折减水平及低周疲劳累积滞回耗能需求规律,将承载力和能量设计相结合,提出更为合理的抗震计算方法.应量化各类地震抗倒塌储备能力,形成低延性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更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扩展其使用范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