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464558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煤炭工程、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建材与装饰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建筑物灾后重建结构诊断、评价与修复技术研讨会等;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亚勇、罗开海、白雪霜等。
建筑抗震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4558篇
占比:99.95%
总计:464798篇
建筑抗震设计
-研究学者
- 王亚勇
- 罗开海
- 白雪霜
- 胡德鹿
- 蒋莼秋
- 仲圯
- 保海娥
- 刘大海
- 姚志华
- 张克绪
- 张大传
- 景海龙
- 朱国祥
- 朱峰
- 李雄
- 杨翠如
- 杨苓
- 毋剑平
- 王岳强
- 王朝玉
- 王雷
- 贾月
- 赵露
- 陈国兴
- Chen Pu
- Fan Xuanhua
- Hu Delu
- Ji Xiaodong
- LI MengKe
- LU Xiao
- LU XinZheng
- Liu Dan
- MA XiaoWei
- P.W.Basham
- Qian Jiaru
- Sun Shuli
- YE LiePing
- Yin Jiacong
- 丁阳
- 严朝宗
- 于海英
- 付萍
- 任天晓
- 任文杰
- 伍勇
- 何小琼
- 何明军
- 何明胜
- 何春锋
- 何然
-
-
卿华
-
-
摘要:
通过介绍抗震概念设计在规范中的定义,阐述抗震设计重点在于概念、计算机对应措施的抗震设计,对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论内容及设计必要性进行较详细地分析,明确了抗震概念设计的设计重点,并列举多种抗震结构体系的抗震措施要求。
-
-
贾冠华;
刘宏;
冀慧;
曹瑞东;
郭智峰
-
-
摘要:
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虚拟仿真实验形式,可以加强虚拟实验的沉浸性、具象性和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VR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VR仿真实验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文章在采用模块化方法将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并设计了VR实验项目群,同时提出VR实验在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为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改革和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开展VR仿真实验提供借鉴。
-
-
姚文军
-
-
摘要:
通信设备抗震安装是通信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通信行业重视,逐步形成行业和国家层面的规范,并在行业内推广。但实际上,在实施层面对规范的理解还不到位,通信设备抗震安装的实施效果还存在种种问题,加之历史原因,尚存在错误认识。本文试就规范中有关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目标等最基本的抗震概念进行解读,以求澄清对规范的错误理解,诠释正确的规范要求。
-
-
王作川
-
-
摘要: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越发紧张,人均居住面积不断缩减。为此,房地产企业以及建筑企业推出高层建筑来缓解人民住房矛盾。现如今,以钢材为主要建材的高层建筑已是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为加强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年限,减少地震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与财产的严重损害,本文基于钢材性能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展开研究。
-
-
胡晓刚
-
-
摘要:
地震是现在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城市居民越来越多,若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不仅会出现较大的人员伤害,还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尽可能减轻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应充分重视其建筑抗震设计,从建筑设计入手,进一步提升建筑抗震能力。
-
-
-
朱峰
-
-
摘要: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新时代发展需要,各位从业人员要不断思考如何能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对总体工程的设计水平要在心里有个蓝图,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都要符合规范中指定的抗震标准。建筑物总体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抗震性能不符合标准,地震会损坏建筑物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遵循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规范,确保建筑物的结构是非常合理的,并且符合我国相关施工安全标准。
-
-
朱峰
-
-
摘要: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新时代发展需要,各位从业人员要不断思考如何能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对总体工程的设计水平要在心里有个蓝图,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都要符合规范中指定的抗震标准.建筑物总体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抗震性能不符合标准,地震会损坏建筑物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由于可以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因此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遵循抗震设计的原则与规范,确保建筑物的结构是非常合理的,并且符合我国相关施工安全标准.
-
-
曾健
-
-
摘要:
概念设计在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要遵循简洁性、整体性的基本原则,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反作用。基于此,本文为实现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将概念设计应用在结构方案选择、建筑抗震设计以及建筑平面设计等不同环节中,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提升。
-
-
张闯
-
-
摘要:
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安全。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并且需要建筑工程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对桥梁结构进行设计时,格外注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因为地震对于建筑工程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一旦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达不到相应的建设要求,一旦有地震发生,将会导致建筑工程坍塌,严重时将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
-
-
朱碧蕾;
李春祥;
刘艳霞
- 《第四届全国预应力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综述了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的进展,同时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状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将发展形成未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闸述,介绍了与其相关的设计理论和分析方法,并综述了基于性能的建筑抗震设计(PBSD)的最新发展状况.进一步,针对基于性能的建筑抗震设计(PBSD),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指出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不足之处.结合当前一定的结构抗震研究进展,介绍了建筑抗震设计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最后,简述了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的进展.
-
-
高航;
戴涌;
尚鹏举
- 《第二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局部修订版)增加了楼梯构件的计算要求,本文主要讲述PKPM08版考虑楼梯的计算方案,着重介绍楼梯简化计算模型的特点和建模注意事项,并通过对比框架、框剪、剪力墙三种结构体系有无楼梯的计算结果,总结了楼梯构件对不同结构体系的影响规律。
-
-
丁阳;
林伟;
李忠南;
刘颖
- 《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建筑结构分会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进行三向正交地震动的多点激励下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多维多点随机地震动激励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定了平稳随机地震动功率谱密度的模型参数.数值仿真分析了某柱距80m的大跨度平板网架分别在一维地震动或三维地震动的一致激励、行波激励和考虑部分相干效应的随机激励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考虑地震动的空间效应后,关键杆件的内力增幅可达30﹪;多维地震作用比单维地震作用下结构抨件的内力大.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必须考虑多维地震动的多点激励。
-
-
-
裴星洙;
周晓松;
赵光伟
- 《第七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结构抗震验算是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是确定所设计的结构满足最低抗震设防安全要求的关键步骤.目前进行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我国新颁布的(GB50011-2001)中规定对特别不规则建筑、甲类建筑和表5.1.2-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补充计算.对结构进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选择适当输入地震波;(2)确定结构振动模型;(3)确定结构(或构件)恢复力模型;(4)振动方程的积分方法以及编制电子计算机程序.其中对实际结构进行简化,确定结构的振动模型尤为重要.目前,讨论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时,应用较多的模型是质点系剪切型振动模型.这种模型假设横梁的线刚度远远大于柱的线刚度.但是现在对于钢框架结构一般采用强柱弱梁型(梁先破坏型)结构,并且多高层钢框架结构的轴向变形和弯曲变形给计算结果带来较大影响,所以讨论多高层钢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时采用剪切型振动模型,显然不合适.相对而言,比较精确的计算模型是杆系结构振动模型,但是由于这种模型以杆件作为基本计算单元,所以计算较繁锁并且受到计算机容量的限制,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常用解析手段,当前比较困难,本文研究平面钢框架结构简化为双翼鱼刺型振动模型。
-
-
何飞;
张耀庭;
岑文祥
- 《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实现延性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条件,本文采用我国《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10)设计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的是梁铰侧移破坏机构,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
-
-
何飞;
张耀庭;
岑文祥
- 《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实现延性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条件,本文采用我国《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10)设计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的是梁铰侧移破坏机构,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
-
-
何飞;
张耀庭;
岑文祥
- 《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实现延性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条件,本文采用我国《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10)设计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的是梁铰侧移破坏机构,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
-
-
何飞;
张耀庭;
岑文祥
- 《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实现延性框架结构设计的重要条件,本文采用我国《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10)设计了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的是梁铰侧移破坏机构,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