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柱弱梁

强柱弱梁

强柱弱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15538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建设、林业科技情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全国第一届防灾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第二届“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暨结构实验教学”研讨会等;强柱弱梁的相关文献由6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杜宏彪、郭靳时、尹保江等。

强柱弱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6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5538 占比:99.81%

总计:215940篇

强柱弱梁—发文趋势图

强柱弱梁

-研究学者

  • 杜宏彪
  • 郭靳时
  • 尹保江
  • 徐建新
  • 王兴国
  • 王素裹
  • 白绍良
  • 管民生
  • 罗靓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磊; 刘毛方
    • 摘要: 文章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震害调查,从钢筋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设计方法的三个假定到目前计算分析采用的刚性楼盖假定+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做法,再到梁实际配筋方式进行分析,给出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若干改进方案,从而保证抗震的安全性,希望能引起工程界的重视。
    • 李葛葛
    • 摘要: 文章基于某一实际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检测出现的抗震钢筋材料性能不满足抗震规范要求,需要对其进行鉴定以及评估。对此,采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其进行承载力复核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在抗震性能上仍能满足“强柱弱梁”的要求,对框架柱采用增大截面的加固方案,对比分析加固前后效果,证明增大截面法对结构抗震有明显提升作用,以期为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 徐秀凤; 孔子昂; 周强
    • 摘要: 为研究一般不规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和损伤屈服机制,采用SAUSAGE软件对一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和局部不规则的图书馆建筑进行基于IDA方法的抗倒塌分析,得到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倒塌概率及梁、柱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结构在地震峰值加速度为220gal时倒塌概率为0,满足“大震不倒”的目标要求,当峰值加速度每增加约0.5倍时,结构倒塌概率增加20%;梁、柱在220gal地震动下损伤均较轻,随着地震强度的提高,梁、柱的损伤情况均有所增加,且柱的损伤较梁严重,说明结构尽管满足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但梁没有充分发挥耗能能力,在结构设计时应更加充分考虑现浇楼板、填充墙、柱的轴压比等因素对实现“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影响。
    • 刘羽; 李婷
    • 摘要: 根据汶川地震震后调查报告,框架结构柱破坏主要发生在底层,底层柱顶和柱底出现塑性铰,甚至底层全部破坏,出现“坐层”现象,大量震害说明框架结构破坏并未达到“强柱弱梁”的目标。影响“强柱弱梁”破坏机制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分析无地下室框架结构的不同嵌固位置,分别对比模型楼层指标和底层梁柱配筋量,为无地下室框架结构设计提供建议。
    • 王贵珍; 周玲珑; 谭潜; 罗文文; 祝飞水
    • 摘要: 总结采用梁有效翼缘来考虑楼板及配筋对“强柱弱梁”机制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基于SAP2000采用三种侧向加载模式对RC框架结构不带楼板、不带楼板考虑梁刚度放大、带楼板的三个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对力与位移的关系曲线、塑性铰的出铰顺序以及顶点位移与层间位移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三个模型的“强柱弱梁”现象不带楼板的纯框架结构最明显,考虑梁刚度放大的模型次之,带楼板结构最不明显,证明负弯矩承载力和刚度等反映“强柱弱梁”的参数及塑性铰的出现顺序与楼板、板内配筋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楼板及配筋影响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性能和塑性耗能能力,是抗震延性机制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后续的结构设计中,建议考虑实际楼板和钢筋建模进行计算分析。
    • 丁发兴; 潘志成; 罗靓; 向平; 余志武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已有地震灾害调查表明,由于地震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工程结构极限抗震认识的不足,强震作用后框架结构除出现梁铰的"强柱弱梁"破坏之外,还出现整体倒塌、柱铰以及局部楼层倒塌的"强梁弱柱"破坏.为合理认识各类破坏形式,首先对传统的塑性铰概念细分为"压铰"和"拉铰",指出"拉铰"容易引发结构整体失稳;随后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为对象,建立并采用实体单元与壳单元为主的组合框架结构有限元精细化抗震计算模型,开展组合结构极限抗震分析,初步探讨各水平地震波工况对组合框架结构位移、应力、轴压比等时程响应以及框架梁柱塑性耗能分配机制、塑性铰形成模式与失效机制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显示:1)柱端拉筋减小了钢管与混凝土之间滑移,从而增大了柱和框架的刚度,降低了钢管和混凝土的应变水平,增大了钢梁的应力水平;620 cm/s2及以上强度的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构造可显著减小组合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接近极限强度的水平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屈服,框架梁端混凝土板纵筋一般不易屈服;2)"强梁弱柱"组合框架表现为"约束梁"与"耗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强,框架以框架柱耗能为主而梁端仅形成"压铰",此时框架的耗能能力取决于框架柱;"强柱弱梁"组合框架表现为"耗能梁"与"承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弱,框架以框架梁耗能为主使得梁端先形成"压铰",当梁端耗能至极限时形成"拉铰"引发框架柱长细比增大,导致框架加速失效,不利于发挥框架柱耗能潜力;3)柱端拉筋技术的"强柱"构造将提高组合结构的刚度、塑性耗能与抗倒塌能力,强柱构造对以柱耗能为主的6层框架抗震能力提升尤其显著.
    • 丁发兴; 潘志成; 罗靓; 向平; 余志武
    • 摘要: “强柱弱梁”是当前国际上主流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已有地震灾害调查表明,由于地震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对工程结构极限抗震认识的不足,强震作用后框架结构除出现梁铰的“强柱弱梁”破坏之外,还出现整体倒塌、柱铰以及局部楼层倒塌的“强梁弱柱”破坏。为合理认识各类破坏形式,首先对传统的塑性铰概念细分为“压铰”和“拉铰”,指出“拉铰”容易引发结构整体失稳;随后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为对象,建立并采用实体单元与壳单元为主的组合框架结构有限元精细化抗震计算模型,开展组合结构极限抗震分析,初步探讨各水平地震波工况对组合框架结构位移、应力、轴压比等时程响应以及框架梁柱塑性耗能分配机制、塑性铰形成模式与失效机制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显示:1)柱端拉筋减小了钢管与混凝土之间滑移,从而增大了柱和框架的刚度,降低了钢管和混凝土的应变水平,增大了钢梁的应力水平;620 cm/s^(2)及以上强度的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构造可显著减小组合框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在接近极限强度的水平地震波作用时,柱端拉筋屈服,框架梁端混凝土板纵筋一般不易屈服;2)“强梁弱柱”组合框架表现为“约束梁”与“耗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强,框架以框架柱耗能为主而梁端仅形成“压铰”,此时框架的耗能能力取决于框架柱;“强柱弱梁”组合框架表现为“耗能梁”与“承载柱”,此时框架梁对框架柱约束较弱,框架以框架梁耗能为主使得梁端先形成“压铰”,当梁端耗能至极限时形成“拉铰”引发框架柱长细比增大,导致框架加速失效,不利于发挥框架柱耗能潜力;3)柱端拉筋技术的“强柱”构造将提高组合结构的刚度、塑性耗能与抗倒塌能力,强柱构造对以柱耗能为主的6层框架抗震能力提升尤其显著。
    • 罗靓; 程博汉; 吕辉
    • 摘要: 采用ABAQUS软件建立2层1榀1跨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的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拟动力分析,模型考虑混凝土的塑性损伤和钢材的弹塑性混合强化性质、结构阻尼和连续地震引起的塑性损伤累积效应。在位移、恢复力的计算结果与已有拟动力试验结果符合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平面框架的结构损伤、塑性耗能分配机制以及混凝土、钢筋的应力-应变。结果表明:小震、中震作用下,平面框架结构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大震作用时进入塑性阶段;地震往复作用使梁柱节点处混凝土比柱底更容易压碎,1层梁比2层梁更容易破坏;梁的塑性耗能占比远远大于柱,该框架为典型的“强柱弱梁”结构体系;采用的建模分析方法能有效反映结构的损伤过程,可方便地用于实际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估。
    • 罗靓; 程博汉; 吕辉
    • 摘要: 提出了一种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2层圆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框架的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拟动力分析。模型考虑了混凝土与钢材的合理滞回本构关系、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套箍约束作用、梁与柱的半刚性连接节点以及结构阻尼。位移、加速度、基底剪力、累积耗能的有限元结果与已有拟动力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进一步分析了结构损伤、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比、钢管横向变形系数以及钢管、核心混凝土、钢梁、楼板和钢筋的应力。结果表明:3种幅值El Centro波作用下,组合框架基本处于弹性阶段,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柱的轴压比很小,且受压损伤小于楼板,该框架结构为典型的“强柱弱梁”体系;采用的建模方法具有求解效率高、数值稳定性好的特点,能有效反映结构的损伤过程,因此可方便地用于实际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估。
    • 陈林; 束伟农; 姜子洵; 孟正炎
    • 摘要: 论述了钢板墙应用情况及其受力计算模型。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钢板墙及钢板墙框架的受力特点及耗能情况,通过合理设置钢板墙梁塑性铰,既能保证钢板墙大震下有效工作,又能保证钢结构主体安全。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水准,分析了带钢板墙的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对钢板墙连接框架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抗震原则进行研究,提出了大震下钢板墙框架计算模型,从而完善了钢板墙等带有较多耗能构件的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