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构抗震

结构抗震

结构抗震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57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8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1776115篇;相关期刊306种,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房地产导刊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第17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2011年建筑结构学术会议、第二届“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暨结构实验教学”研讨会等;结构抗震的相关文献由296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列平、刘涛、李宇辉等。

结构抗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76115 占比:99.95%

总计:1777064篇

结构抗震—发文趋势图

结构抗震

-研究学者

  • 叶列平
  • 刘涛
  • 李宇辉
  • 胡电锋
  • 翟长海
  • 温卫平
  • 王东升
  • 冯鹏
  • 刘庆林
  • 吕西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冯驰; 朋茜; 黄海; 杨秋伟
    • 摘要: 从基本力学性能、抗震性能、抗剪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对高延性混凝土在结构加固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展开了综述,相较于普通混凝土相较而言,高延性混凝土的破坏形态由脆性向延性转变,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延性和耐久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胡绪宝
    • 摘要: 本文以中山市坦洲镇大涌口水闸为例,分析水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病险问题,对水闸进行消能防冲复核、闸室稳定性复核、结构应力复核、基础复核、结构抗震复核,分析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安全加固方法,为水闸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 高文宪
    • 摘要: 为实现沈阳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抗震模拟分析,以沈阳地铁某车站为工程背景,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GTS,研究在El Centro水平地震动作用下,车站主体结构的地震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构件连接处位移较大,构件连接处的节点相对位移峰值与地震荷载加速度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在时间2s附近,危险截面的纵向相对位移最大,与地震波最大加速度时间一致;节点加速度峰值出现在柱顶,水平位置相同高度越高的节点的加速度峰值越大;结构构件连接处的节点应力较大,是车站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应在设计时进行合理的加固处理。
    • 吴文帅; 王一鸣; 叶宏林; 周晓婷
    • 摘要: 地震荷载极大的破坏性,使得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提高结构抗震研究的试验能力和试验水平,近年来在传统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试验方式和方法。总结目前结构抗震试验的有效性与其局限性,并介绍了结构抗震拟动力试验(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研究方法之一)的新进展,包括子结构动力试验、实时子结构试验、拟动力试验的网络化。
    • 邹会; 卫海
    • 摘要: 对于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传统的加固方法工作影响面大,施工工期长。隔震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法,它的特点是对原有结构影响小,施工主要在建筑物首层进行,极大地保护了建筑室内的装修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校舍隔震加固工程实际案例,说明对于层数较高、装修较好的校舍建筑物,隔震加固技术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及优势。
    • 单伽锃; 王律己; 余桦; 苏金蓉
    • 摘要: 结构强震观测系统是揭示工程系统抗震行为、评估结构灾后安全性能的一项重要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介绍该观测系统的组成及历史发展,统计国内外典型建筑结构强震观测实例,并分析现有结构强震观测系统的局限性。阐述了强震观测到安全评估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Van Nuys酒店长期服役状态与性能评估中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分析了当前数据研究与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未来工程结构强震观测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安全评估进行了展望。
    • 袁勇; 蓝旭曌; 徐正良; 毕湘利; 李翀
    • 摘要: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站位于城市核心区,受限于周边运营设施与建筑保护需求,采用顶管结构衔接两侧明挖法框架结构式车站。该复合工法建设的车站结构存在刚度差异大,衔接方式对地震效应的影响未知等技术难题。为此开展了几何比尺1/20的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该车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车站顶管与框架结构之间采用柔性连接时,地震波沿车站横向输入时顶管加速度峰值比纵向输入时大,框架结构质量较大的一端顶管加速度峰值较大;采用刚性连接时环缝张开量整体大于采用柔性连接的工况。已有理论分析较适用于柔性连接工况,当最大环缝张开量较小时,试验值相对理论值偏小。
    • 陈宝魁; 田洪祥; 文明; 李晓东
    • 摘要: 生土结构房屋在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其具有造价低廉、热工性能优异等优点,也存在抗震性能差、墙体易开裂等缺陷。为从根本上改善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江西省内的红黏土进行物理与化学改性,并通过试验分析了本地区生土材料性能的提升效果与改性机制。试验得到水泥、石灰的最优掺量均为10%,试样7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48倍、2.61倍,生成的水化产物能显著提高改性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聚酯纤维、稻草的最优掺量分别为0.8%、0.2%,试样28 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56倍、0.49倍,掺入的纤维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土体的强度和延性,还能使土体在破坏后保持较完整的状态。
    • 殷博; 王少非
    • 摘要: 近年来,高层混凝土建筑越来越多,然而剪力墙与填充墙之间的抗裂、防水问题也频频出现。于是,全现浇混凝土外墙应运而生,通过在混凝土填充墙内埋设结构拉缝,可以使得剪力墙与混凝土填充墙之间进行柔性连接,既能满足墙体抗裂和防水的作用,又有利于结构抗震,从而改善外墙施工质量。本文主要介绍结构拉缝的概念、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这三个方面,较为简单的说明结构拉缝在施工中的应用,为全现浇混凝土外墙施工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
    • 任毅
    • 摘要: 当前,绝大部分的高层建筑在抗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为基础嵌固假定,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忽略基础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的影响。但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客观存在的基础刚度会改变建筑的结构,尤其是抗震设计方面会出现细微的变化,因此建立在有限基础刚度结构分析上,分析刚度对高层建筑抗震的影响规律,并且利用具体案例阐释这一研究结果。基础刚度会对建筑物的抗震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侧移刚度以及整体稳定性方面,因此,可以从理念、计算方法以及竖向刚度要求进行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