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磷
三唑磷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448585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药科学与管理、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2008年浙江省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第三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植物化学保护和全球法律一体化”国际研讨会等;三唑磷的相关文献由1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国念、魏方林、桂文君等。
三唑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48585篇
占比:99.89%
总计:449063篇
三唑磷
-研究学者
- 朱国念
- 魏方林
- 桂文君
- 刘刚
- 佘永新
- 方勇军
- 李少南
- 王静
- 郭远明
- 程敬丽
- 蔡文贵
- 张喆
- 王珊珊
- 邓学仁
- 钟志
- 陈海刚
- 刘士忠
- 刘志平
- 卜训武
- 布鲁斯·杜普里·哈莫克
- 李季
- 杜鹏飞
- 王楷
- 胡石柳
- 董竞武
- 许艇
- 邵华
- 郑鹭飞
- 金芬
- 金茂俊
- 金衍健
- 陈政
- 陈昕
- 高友君
- 魏晓林
- 丁跃平
- 刘琴
- 叶兴祥
- 孙伟
- 孙远明
- 张林宝
- 徐群辉
- 成水平
- 李顺鹏
- 王国良
- 王志铮
- 耿宝荣
- 肖萍
- 蒋建东
- 袁东星
-
-
柯梁建;
卢秀圆;
王兴权;
李斌;
陈忠正;
林晓蓉;
王煜祥;
张媛媛
-
-
摘要:
为探究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吡虫啉、啶虫脒和三唑磷的降解作用,本研究构建水模拟体系,研究放电电压、时间、农药初始浓度和pH等因素对三种农药降解效果的影响,分析降解动力学,并在鉴定降解产物的基础上分析农药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低温等离子体能够有效降解水模拟体系中的三种农药残留;相同条件下,三种农药的降解率依次为:三唑磷>吡虫啉>啶虫脒;在本研究条件下,提高放电电压、延长放电时间、降低农药初始浓度有利于提高三种农药的降解率;碱性条件更有利于吡虫啉和啶虫脒的降解,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三唑磷的降解;当放电电压为13.6 kV、时间5 min、农药浓度为1.9 mg/L时,吡虫啉、啶虫脒和三唑磷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5%(pH9.0)、42.4%(pH9.0)和94.5%(pH3.0);低温等离子体作用下三种农药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0);分别鉴定出吡虫啉和啶虫脒的降解产物各7种、5种;吡虫啉和啶虫脒降解产物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分子中C-H、C-N等键的断裂和羟基自由基氧化取代的过程。
-
-
李子晶
-
-
摘要:
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首要前提,人员比对是检测人员技能水平的最佳方法。本文采用实验室内部人员比对方法,根据NY/T 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中的方法,检测西葫芦中三唑磷和甲基对硫磷的残留。结果表明,上述两项比对项目,其线性系数大于0.99,在0.12 mg/kg添加水平下,三唑磷回收率在65.8%~93.3%;甲基对硫磷回收率在63.3%~90.8%。
-
-
吴志凤;
李开轩;
刘绍仁
-
-
摘要:
针对有机磷杀虫剂存在的治螟磷超标问题,梳理了相关法规政策,根据有机磷杀虫剂生产、储存等实际情况,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监管意见.
-
-
吴佳雯;
谢周鉴;
谭学才;
胡琪;
雷福厚
-
-
摘要:
采用石墨烯作为电极增敏材料,制备三唑磷(TAP)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石墨烯修饰电极(GR/GCE)上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电化学阻抗谱对不同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表征,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MIP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NIP)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在最优实验条件下,TAP浓度在1.0×10-7~2.0×10-5 mol·L-1内和MIP膜传感器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3×10-8 mol·L-1(S/N=3).建立MIP膜传感器的动力学吸附模型,测得结合速率常数k为9.0580 s.
-
-
-
-
-
陆燕;
黎施展;
石杰东;
义国通;
农时锋;
汤薇
-
-
摘要:
分别采用《NY/T761-2008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法》和QuEChERS方法对沃柑样品进行前处理,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的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残留量.通过分析 2 种前处理方法的试验效果, 建立更适合沃柑的农残检测快速有效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QuEChERS方法测定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的检出限为0. 002mg·kg-1, 回收率在72. 9%~91. 3%, 相对标准偏差 (RSD, n=6) 为1. 4%~11. 1%, 完全符合检测要求, 且QuEChERS前处理方法所用的样品处理时间、试剂用量和废液量均较少, 所以该方法可适用于气相色谱法检测沃柑中的毒死蜱、丙溴磷和三唑磷残留.
-
-
张林宝;
陈海刚;
田斐;
孙伟;
张喆;
蔡文贵
-
-
摘要:
文章以具有环境指示功能的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为研究对象,首次研究了三唑磷对其神经毒性和氧化损伤效应的性别差异性。实验测定了35μg·L−1[1/10096 h半致死浓度(LC50)]三唑磷慢性暴露15 d后雌、雄翡翠贻贝鳃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几种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三唑磷作用15 d后雌性翡翠贻贝鳃组织中AchE活力无明显变化,而雄性个体中AchE活力被显著抑制。几种抗氧化指标对三唑磷暴露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雌、雄翡翠贻贝鳃组织中均被显著抑制,丙二醛(MDA)均显著升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则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仅雄性翡翠贻贝GST活力和GSH含量有显著性变化。综上,三唑磷农药对翡翠贻贝鳃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性和氧化损伤效应,其中雄性翡翠贻贝对三唑磷暴露的响应更为敏感。
-
-
刘欢;
黄思瑜;
陈世奇;
周纯洁
-
-
摘要:
本文对2019年食品伙伴网公布的进出口辣椒、辣椒粉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辣椒、辣椒粉中多次检出多种农药残留,主要为三唑磷、己唑醇、丙环唑等,检出不合格最多的项目为三唑磷,在辣椒与辣椒粉均有检出.在因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被扣留的辣椒、辣椒粉中,其生产国为斯里兰卡、泰国、中国等,检出不合格样品最多的原产国为斯里兰卡.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农药使用管理和休药期控制,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
-
谭杰;
黄树华;
刘志刚;
谢恩义
- 《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为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生产提供用药参考,本文在模拟冬季和夏季水温的情况下对方斑东风螺稚螺进行杀虫药三唑磷的急性毒性试验.实验通过寇氏法分别计算出冬夏季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并推算出安全浓度.结果表明,东风螺稚螺对三唑磷的耐受力在冬季>夏季;冬季水温的24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6.76mg/L;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1.64mg/L;安全浓度SC为1.685mg/L;夏季水温的24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5.90mg/L;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0.66mg/L;安全浓度SC为1.437mg/L.分析认为,温度升高东风螺的体内新陈代谢相应增强,螺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物质交换频率加快,同时螺体吸收三唑磷的含量也相应增加,致使螺体中毒加深,死亡率更高.
-
-
曹楚彦;
马新生;
刘毅华;
朱国念
- 《第十四届全国农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三唑磷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水稻中使用后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迁移、残留规律,田间试验三唑磷在水稻植株中的残留浓度消解半衰期为4.1天,结合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可以推测降雨对水稻植株中三唑磷降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旨在为研究三唑磷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
-
-
- 《2008年浙江省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
| 2008年
-
摘要:
三唑磷和井冈霉素是水稻病虫防治中常用的药剂,被广泛水稻二化螟和纹枯病的防治。近年来,我省水稻纵卷叶螟连年重发,由于经销商和厂家的误导,菊酯类农药氯氟氰菊酯(功夫菊酯)被大量用于稻田防治稻纵卷叶螟。为探讨三唑磷、氯氟氰菊酯、井冈霉素在稻田使用对稻飞虱和稻田蜘蛛种群的影响,2007年我们在单季稻田中进行了单剂评估试验。
-
-
-
-
-
李昌春;
魏先敏;
周子燕;
石立;
胡本进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农药,发现侧耳属双耐2号,亚热1号菌对三唑磷和吡虫啉有较好的降解力,在接菌后,菌丝发满15d,双耐2号将吡虫啉全部降解;在发满菌25d两种菌种将吡虫啉完全降解,对照未接菌吡虫啉残留量为63.83mg/kg,三唑磷的残留浓度为3.41mg,/kg、3.09mg/kg和对照残留量60.08mg/kg有显著差异。
-
-
谭杰;
黄树华;
刘志刚;
谢恩义
- 《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属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东风螺属(Babylonia),生活在5~10m水深的砂质海底,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日本沿海和中国的东南沿海.方斑东风螺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市场价格高昂具有相当乐观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方斑东风螺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但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疾病的频繁暴发却制约了其人工养殖业的发展;为了有效防治方斑东方螺寄生虫病的蔓延和暴发,在养殖过程中也经常用到杀虫药物,但由于在方斑东方螺对杀虫药物的耐受性以及用药剂量方面缺乏研究和了解,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用药不当而造成的用药事故,养殖纠纷续年增加,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