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染性胰腺坏死

感染性胰腺坏死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561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解放军健康、浙江临床医学、中华胰腺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3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等;感染性胰腺坏死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非、曹锋、孙备等。

感染性胰腺坏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5616 占比:99.98%

总计:455705篇

感染性胰腺坏死—发文趋势图

感染性胰腺坏死

-研究学者

  • 李非
  • 曹锋
  • 孙备
  • 高崇崇
  • 黄耿文
  • 李昂
  • 申鼎成
  • 卢炯地
  • 周书毅
  • 王喆

感染性胰腺坏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志程; 宋文静; 朱倩; 张中林; 江平; 何跃明; 刘志苏; 袁玉峰; 杨智勇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双峰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30例AP病人资料,据病人发病2周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分为单峰组(160例)和双峰组(70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双峰组病人分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组(19例)和非IPN组(51例),对比两组病人白细胞计数第二峰期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IPN的诊断价值。对比IPN组与非IPN组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术后病人的预后。结果双峰组病人占全部AP病人的30.4%(70/230)。双峰组病人住院时间更长,病死率更高,与单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2.45[OR=1.943,95%CI(1.117,58.157),P=0.047]、发热(腋温>37.3°C)[OR=10.456,95%CI(2.520,300.206),P<0.001],Balthazar CT分级C级以上[OR=17.845,95%CI(3.114,65.435),P=0.005],3项联合诊断其发生IPN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双峰后行PCD的病人较未行PCD病人住院时间更长;10例非IPN病人PCD后有4例出现继发感染,较未发生感染病人住院时间更长。结论白细胞计数双峰型变化在AP病人起病2周内比较常见,但只有少部分病人发生IPN。NLR、Balthazar CT分级联合发热对双峰AP病人发生IPN有很好的诊断价值。非IPN病人行PCD胰周引流可能导致继发感染,延长住院时间。
    • 张艳; 张绣姜; 孟哲; 李素洁; 李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TG水平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SAP患者168例,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56例(坏死组)、未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112例(非坏死组)。收集两组规范治疗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因、基础疾病、吸烟史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血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等]以及BISAP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AP患者血清TG水平与BISAP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TG水平、BISAP评分对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坏死组TC、TG、LDL-C、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血脂肪酶、PCT、CRP以及BISAP评分均高于非坏死组,HDL-C低于非坏死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BISAP评分是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AP患者血清TG水平与BISAP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54,P<0.01)。血清TG水平、BISAP评分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4、0.832,而两者联合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AUC为0.921,两者联合预测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的AUC高于二者单独(Z分别为3.215、3.965,P均<0.05)。结论血清TG水平和BISAP评分对SAP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时预测价值更高。
    • 林羽; 王萍; 石珍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长江船运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16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用于建模及内部验证;按照同样标准,从Dryad数据知识库中筛选独立的AP患者106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用于外部验证。记录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内部验证组患者住院期间IPN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合并IPN组与未合并IPN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AP患者合并IPN的影响因素,应用R语言建立预测AP患者合并IPN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检验模型准确性;并探讨列线图模型对AP患者发生IPN的预测效能。结果内部验证组516例AP患者,103例发生IPN,413例未发生IPN。初步比较合并IPN组与未合并IPN组基线资料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高、降钙素原(PCT)及脂肪酶(LPS)水平高、合并胰腺外感染、合并低氧血症及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AP患者发生IPN的危险因素(OR>1,P0.80,有一定预测价值;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ROC曲线发现,列线图模型预测AP患者IPN发生风险的AUC>0.90,有高预测价值。结论AP患者发生IPN受APACHEⅡ评分、PCT、LPS、合并胰腺外感染、合并低氧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及应用抗生素影响,基于多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可为临床合理预测AP患者IPN发生风险提供有效手段。
    • 卢炯地; 丁乙轩; 郑智; 郭玉霖; 曹锋; 李非
    • 摘要: 目的探讨坏死性胰腺炎(necrotizing pancreatitis,N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分布和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295例NP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存在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感染菌种的不同。结果(1)该研究中,合并感染性并发症的NP病人(215例)共培养出867株致病菌,其中胰腺感染来源350株,胰外感染来源517株。感染菌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较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胰外感染时间[(9.8±9.0)d]早于胰腺感染时间[(14.6±13.5)d]。其中早期(≤14 d)胰外感染的NP病人以菌血症、呼吸道感染为主。晚期(>14 d)胰外感染的NP病人以菌血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为主。(3)药敏分析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加酶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仅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肽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NP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多重耐药菌呈上升趋势。胰外感染时间通常早于胰腺感染时间,经验性用药时可选用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 郭文博
    • 摘要: 目的:比较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与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重症监护比例、随访1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28.89%(1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比例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比例和死亡率,效果优于开放性胰腺坏死清除术治疗。
    • 周洪义; 魏勇
    • 摘要: 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是一种毁灭性、危及生命的疾病,治疗棘手,致死率高,随着微创技术发展,IPN的治疗模式已经从传统开放手术转向微创治疗,创伤升阶梯分阶段治疗(step-up approach)是目前INP的重要治疗模式之一,本文对step-up策略实施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进行阐述,虽然step-up创伤升阶梯模式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IPN病情复杂,治疗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 张燕; 王红银; 秦岚
    •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周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脂肪酶(LPS)、可溶性程序死亡配体1(sPD-L1)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45例老年SAP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4周内是否继发IPN分为IPN组(17例)与对照组(28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外周血ICAM-1、LPS、sPD-L1水平,分析各外周血指标与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外周血ICAM-1、LPS、sPD-L1与SAP继发IPN的关系及其预测SAP继发IPN的价值。结果 IPN组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外周血ICAM-1、LPS、sPD-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ICAM-1、LPS、sPD-L1水平与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ICAM-1、LPS、sPD-L1水平与SAP继发IPN独立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ICAM-1、LPS、sPD-L1单独预测SAP继发IPN的AUC分别为0.800、0.712、0.687,联合预测SAP继发IPN的AUC为0.876,95%CI为0.764~0.988,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89.29%,明显高于三者单独预测价值。结论 外周血ICAM-1、LPS、sPD-L1与SAP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SAP继发IPN的潜在途径,为临床及时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晋家智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CRP、PCT及LPS检测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该院2017年4月—2020年2月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是否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进行分组,发生感染为观察组,未发生感染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CRP、PCT及LPS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效果、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为(275.63±21.64)mg/L,PCT为(9.62±2.11)ng/L,LPS为(631.64±54.63)U/L,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66、8.874、6.287,P<0.05);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38例),病死率为0%,数据较之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4.505,P<0.05)。结论血清CRP、PCT及LPS检测能够有效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发生风险,一般检测结果越高,发生感染性胰腺坏死风险就越高,患者治疗效果越差,病死率越高。
    • 杨健; 张俊文
    • 摘要: 感染性胰腺坏死合并胃肠道瘘是继发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于合并十二指肠内瘘的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笔者利用胃腔穿刺点和十二指肠内瘘口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病灶内冲洗和“体位引流”,有助于减少内镜清创次数、缩短住院时间,获得了成功.
    • 曹锋; 梅文通; 李非
    • 摘要: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造成急性胰腺炎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手术是治疗IPN的重要手段.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研究为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提供了证据,也改变了传统IPN治疗模式.在微创外科时代,是否仍应坚持“延迟手术”及如何实现“延迟手术”成为IPN治疗的研究热点.创伤递进式策略并非所有IPN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需积极探索其替代方案,外科开放手术、外科微创手术、内镜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的具体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在学界仍未达成共识.目前,个体化、多学科化及微创化的IPN治疗仍是发展主流.笔者探讨IPN手术治疗的时机与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