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622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现代哲学、伦理学研究、法国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年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情感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江畅、黄南珊、叶飞等。

情感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3.4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622 占比:96.51%

总计:4789篇

情感主义—发文趋势图

情感主义

-研究学者

  • 江畅
  • 黄南珊
  • 叶飞
  • 张燕
  • 罗伟玲
  • 陈真
  • 侯杰
  • 吴灿新
  • 季鹏仲
  • 张添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建辉; 王杰
    • 摘要: 环境美德论研究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课题。环境伦理学的实践转向和德性论的复兴是环境美德论的出场语境,其具有的质疑理性神话倡导情感主义、批判物质主义推崇绿色价值、反思规范困境主张预防前置等不同于传统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特征,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周林
    • 摘要: 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作为当代颇有影响的西方伦理哲学家之一,在其著作《德性之后》(或译为《追求美德》)中探讨了启蒙运动之后的现代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并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刨析从启蒙运动以来一系列的道德理论为道德所进行的合理性论证失败的根源。认为当代西方的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历史变迁而拒斥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从而造成情感主义泛滥。麦金太尔坚持从社会背景条件去分析伦理问题,将理论分析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论证方法极为精彩。因此,对其的论证的概述不仅有助于理解其思想逻辑,而且有利于我们审视现代西方道德衰微的迹象。本文主要概述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中第四、五、六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从揭示道德论证失败的历史现象、刨析失败过程、分析失败后果这三个部分入手。
    • 葛宇宁
    • 摘要: 卢梭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道德教育上有诸多见解.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是向善的,人天生充满着自爱、同情性、对幸福的关切.在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上,卢梭主张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整体的自然人,同时也是"美德共和国"的公民.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卢梭比较看重情感主义润育,注重道德感化和情感激励.不过,卢梭虽然反对理性主义教育路线,但是他也并非完全否认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 李景林; 扈继增
    • 摘要: 现代以来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基本上是单向的.而作为西方哲学家,斯洛特的阴阳哲学,却罕见地表现出了一种对中国哲学如何参与当代世界哲学创造进程的"回馈性"思考.斯洛克将阴解释为"接受性",并以之为切入点,揭示出阴阳之间的互涵平衡关系,据此证明中国传统阴阳思想在重构当代伦理学、认识论及心智哲学中的理论意义.斯洛特对阴阳的重新诠释虽契合儒家阴阳学说的精神,却又是一种否定意义上的契合.儒家的阴阳思想,从"道"与"实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乃是"刚"和"通"的哲学精神.阴阳是以"刚"为本质的互涵一体关系.易道对他者具有感通、容受、敞开的"通"性,这种"通"依"刚"而有,阴并非如斯洛特所说的消极的"被动性".在伦理观念中,斯洛特强调,情感是阴/阳的立足点,且所有情感都具有阴/阳特性.这对于理解儒家由情而显义、通情而达理的伦理观念,以及忠恕的处事原则具有重要价值.
    • 陶文佳
    • 摘要: 卢梭以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和共和国公民之培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体系虽已在学界获得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少有学者注意到这一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情感主义倾向.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文的自然状态理论中,卢梭将自然情感——自爱心与怜悯心——而非理性视为人最原始的自然属性,认为仅靠自然情感就能够确保自然人的自我保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让自然人处于一个相对道德的自然状态.在人最初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过程中,也是自尊心这一外在于人自身、以与他人攀比来获得对自身价值之肯定的情感成为人类出现恶的倾向的第一步.由自尊心而产生的自私自利、对财产的占有欲等恶行随后导致了自然状态的解体和社会的形成.这种对道德与社会形成的情感主义诠释在近代社会契约论传统中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理性主义者的另一种设想,将近代契约论理论追溯自然状态的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对其他契约论者理性自然人假设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也存在着一定问题,他对自然状态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目的都体现出将自然状态当作实然状态的倾向,容易对契约论传统的自然状态学说造成更大的混淆.尽管如此,卢梭情感主义的自然状态学说与理性主义的社会契约论之间的相容性有助于回应当代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理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即在心理学等实证科学研究证实了情感在人进行道德决策时的重要性之后,一种情感主义的道德和社会起源论是否可能与理性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哲学体系相容.
    • 何言宏
    • 摘要: 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所讲述的,实际上就是亚当、夏娃的中国故事,其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不仅独属于史铁生,而且也上承人类轴心时代、郑重回应中国现代性之初鲁迅等人精神疑难的灵魂话语。作品中的灵魂话语本着情感主义的人文理念,通过书写亚当之魂入驻丁一后所见证的"情种"丁一的"情感史"及其爱的共同体的建立与崩溃,在与丁一的对话、辩难和对丁一的督察、引领中,揭示了一种深刻、独特的爱的哲学、政治哲学。
    • 杜海涛; 张添发
    • 摘要: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效用主义和法权哲学为基础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的内在基础是正义感的情感性基础,提倡仁爱精神在分配、司法等活动中的作用.而若要这种情感性主张不至于落入空泛,就需要对当代公民教育提出一种生命哲学教育要求,这种教育包括理性情感、仁爱精神、生命哲学等具体内容.
    • 杜海涛; 张添发
    • 摘要: 生命正义是一种以对具体生命关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念,它对应的是一种以抽象人的同一性为出发点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以对个体生命的关爱为旨归,认为社会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感都应回应关爱生命这一具体目的。这种正义观对抗的是近代以来以效用主义和法权哲学为基础的正义理论。生命正义的内在基础是正义感的情感性基础,提倡仁爱精神在分配、司法等活动中的作用。而若要这种情感性主张不至于落入空泛,就需要对当代公民教育提出一种生命哲学教育要求,这种教育包括理性情感、仁爱精神、生命哲学等具体内容。
    • 程念
    • 摘要: 迈克尔·斯洛特创立的道德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对近代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传统的创造性发展,推进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理论的建设。文章以斯洛特的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历史演变为线索,首先辨析了斯洛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相关概念,其次对斯洛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的演进进行简单归纳和分析,将斯洛特伦理思想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并提出斯洛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在当前研究和实践中的不足。
    • 高全喜
    • 摘要: 苏格兰启蒙思想的主流是情感主义道德哲学,尤其以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为代表.通过分析斯密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具体内容,特别对于同情心、想象力以及旁观者视角下的合宜性情感等斯密的基本思想给予了深入的解读,进而论述斯密的正义规则理论以及诸种现代工商业社会的道德美德,指出它们并非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源自情感的演化,这就为苏格兰独创性的道德哲学开辟了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的新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