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意味
悲剧意味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齐鲁学刊、小康、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悲剧意味的相关文献由166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刘俊、史诚等。
悲剧意味
-研究学者
- 佚名
- 刘俊
- 史诚
- 泓道
- 赵勤丽
- 黎婧
- 中颉
- 付宁
- 任欢
- 何永康
- 倪乾
- 元涛
- 冯敬兰
- 冯毅
- 冯辉
- 刘丽莎
- 刘宏志1
- 刘新生
- 刘智民
- 刘枚
- 刘海奋
- 刘静
- 华峥
- 卢缓
- 叶书
- 叶和祥
- 叶雨舒
- 听风有雨
- 吴之如
- 吴力胜
- 吴钧
- 周婷
- 周志波
- 周愉
- 姚润维
- 姜异新
- 娄琪
- 孙展
- 孙文波
- 孙晓杰
- 孙梦迪
- 孙虎
- 宋家宏
- 宋彦虎
- 宋波
- 宋石男
- 岳南
- 岳衡
- 左佳馨
- 年四华
-
-
马小懿
-
-
摘要:
《乌海》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籍导演周子阳的第二部作品。沉寂4年,导演周子阳携《乌海》而归,影片无论是情节构思还是镜头画面,都能捕捉到与其处女作《老兽》异曲同工的元素。两部作品同样以转型中的内蒙小城为背景,聚焦金钱危局下人性的弱点,片名都是一语双关,结尾也都满含悲剧意味。但《乌海》绝不只是《老兽》的延续,影片中戏剧性冲突、矛盾更为激烈,情绪却相当内敛,叙事偏向意识流。
-
-
李庆华
-
-
摘要:
“刘备虚伪”的论断历来有之。一则印象批评鼓励思辨,事件分析支持个见,两者结合易催生怪论;二则个案分析,不注重形势变化,不从整本书意蕴入手,易走偏锋。若从元阅读理念解读,结合三国意蕴分析,刘备不是虚伪是成熟,是深谋远虑、忠义无双,但也是充满了仁君圣主的悲剧意味。
-
-
-
李瑶
-
-
摘要:
《爱你两周半》在过去更多的被认为是一部市场化、商业化的作品,忽视了其“烂俗”表面下的多层面思考。徐坤通过辛辣、幽默、调侃的语言将这一场婚姻的出轨变成了具有哲学意味下的寻“我”,顾跃进、于珊珊的萨特式的禁闭,梁丽茹、董强堂吉诃德式的失望之旅,以及生死场上真正的较量,一层层拨开了“大俗”后面隐藏的人类日常的生活本质以及疫情下人类、血缘亲情救赎背后的悲剧意味。
-
-
刘俊
-
-
摘要:
1938年至1945年,郁达夫远赴“南洋”,开始了他丰富多彩却也充满悲剧意味的“南洋”人生。“南洋”郁达夫秉持中国立场,参与“南洋”文化建设,投身抗日活动,书写了大量政论文字和旧体诗。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郁达夫的创造力此时似乎已经衰竭;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的意义,却在“南洋”得到彰显。
-
-
-
-
-
-
高子晴
-
-
摘要:
作为“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一响,方方的《落日》以力透纸背的冷峻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副人性落日的荒芜图景,通过一系列“反常性”环节,建构了一条带有悲剧意味的宿命链。方方将市民性格的弥合性描写作为对象,有意创造了一对对令人唏嘘的矛盾:逃离与留恋、生存与死亡、命运的定数与变异…….这出好戏,残忍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