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物理过程

微物理过程

微物理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79740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极端天气事件与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论坛等;微物理过程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志晋、刘晓莉、洪延超等。

微物理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9740 占比:99.97%

总计:279833篇

微物理过程—发文趋势图

微物理过程

-研究学者

  • 胡志晋
  • 刘晓莉
  • 洪延超
  • 肖辉
  • 张杰
  • 朱克云
  • 闫之辉
  • 齐彦斌
  • 伍志方
  • 刘奇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Lei Wei; Mengyu Huang; Rong Zhang; Yuhuan Lü; Tuanjie Hou; Hengchi Lei; Delong Zhao; Wei Zhou; Yuan Fu
    • 摘要: 在积云中,大多数云粒子的直径在7到10微米之间,而在层云中,大多数云粒子的直径不超过2微米.云滴有效半径与云中行星边界层(PBL)及PBL上层的气溶胶数浓度(Na)呈负相关.在1500米以上的高液态水含量区域,云滴浓度(Nc)变化不大,Na含量降低.高雷达反射率对应于大的FCDP云粒子浓度和小的气溶胶粒子浓度.积云中的强上升气流增加了云滴的峰值半径和数浓度,拓宽了云滴谱;较低的空气温度有利于粒子的凝结增长,并产生较大的液滴.
    • 张静怡; 王改利; 郑佳锋; 刘黎平; 周任然
    • 摘要: 藏东南地区的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河谷区域,是印度洋水汽进入高原的最主要水汽通道。墨脱作为西藏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云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2020年墨脱地区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数据为基础,首先对云雷达功率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降水现象仪对云雷达观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20年3月6日和8月24日具有层状云降水特性的两次弱降水过程,利用云雷达功率谱数据反演了雨滴谱,探究墨脱地区旱季和雨季弱降水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云雷达观测与降水现象仪雨滴谱数据计算的Ka波段云雷达回波强度理论值存在大约12 dB的系统误差,订正之后二者随时间变化一致性较好,云雷达反演的近地面雨滴谱特征与降水现象仪观测接近。墨脱地区零度层高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旱季零度层高度较低(例如地面上1.5 km左右),而雨季零度层高度较高(例如地面上4 km左右)。墨脱层状云雨滴谱的宽度较窄,降水粒子直径不超过3 mm。在零度层以上,根据谱偏度和峰度的垂直变化可以推测冰晶粒子直径随高度下降缓慢增长,但旱季冰晶粒子增长比雨季更为明显。经过零度层后,冰晶粒子转化为雨滴,雨滴在下落过程中由于碰并及蒸发作用造成浓度减小,直径越小的粒子浓度减小越快。在近地面,由于蒸发作用的加强导致随高度降低雨滴浓度明显减小。
    • 赵梓利; 周筠珺; 邹书平; 杨哲; 曾勇
    • 摘要: 为探究威宁地区孤立单体雹胚的演变特征,基于双线偏振雷达数据,通过模糊逻辑相态识别算法,研究了2018年3月30日雹暴过程霰粒子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2018年3月30日雹暴发展阶段有一过冷水累积区存在,且该累积区范围在成熟阶段进一步扩大,维持至消散阶段;低密度霰分布于3~7 km,高密度霰分布于0~3 km,过冷水分布于1~4 km,冰雹分布于0~6 km,高密度霰和低密度霰对冰雹的生成都有贡献,但从整个降雹阶段分析,高密度霰为本次雹暴中冰雹的主要来源;冰雹区和过冷水累积区对应着反射率高值区,上升气流将高密度霰带往过冷水累积区形成冰雹是本次过程成雹的主要机制,通过对雹暴机制的分析,建立了相关概念模型。
    • 常飞
    • 摘要: 2011年9月8日在甘肃中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过程,同时还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探讨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和形成机理,用WRF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利用嵌套网格计算技术,在4km嵌套高分辨模式中选择多微理过程的微物理量显示计算,对该雷暴过程的天气系统和形成机理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分析,获得了对流云带和雷暴强回波中心较好的模拟.分析发现,新疆干冷空气南下造成环境降温,700hPa切变线激发对流的发展,低层高湿和充足的水汽输送是本次雷暴过程的重要因素.
    • 王庆; 樊明月; 李季; 张洪生
    • 摘要: 2016年12月19日至2017年1月9日,受静稳天气影响,济南接连出现了10次大雾等级以上天气过程,期间最低能见度不足50 m,持续的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本文利用10次冬季雾期间雾滴谱仪、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济南不同强度冬季雾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了其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强度,探讨了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对能见度(V)的影响.结果表明:(1)济南冬季雾强度不同,其谱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在雾变浓的过程中,谱型由"单峰"结构逐渐向"多峰"结构发展.(2)数浓度对能见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液态含水量、离散度等对能见度指示意义不稳定.(3)环境温度与核化、凝结和碰并增长(或蒸发)等微物理过程密切相关;核化、凝结增长是济南冬季雾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物理过程,在整个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4)碰并过程主要发生在发展和成熟阶段,在生成和减弱阶段很弱,以未碰并或偶发碰并为主.(5)自转化率计算结果表明,在V≥200 m的雾中,碰并过程很少发生;在100 m≤V<200 m的强浓雾中,以未碰并或间断碰并为主;碰并过程主要出现在V<100 m等级的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中;与V<50 m的特强浓雾相比,50 m≤V<100 m的强浓雾中碰并过程发生的概率更大、强度更强.(6)在济南冬季特强浓雾中含有大量的小雾滴,但各微物理量的最大值、最大的起伏变化并未出现在特强浓雾中,而是出现在50 m≤V<100 m强浓雾中,这可能与强浓雾中较强的碰并过程有关,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并合和破碎可能是微物理量起伏变化最大的主要原因.(7)利用雾滴谱资料计算的能见度与实测值在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比实测值大1~2个数量级,这可能主要与雾中大量的气溶胶粒子有关,对于污染大气,基于雾滴谱仪观测资料来估算雾中的大气能见度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气溶胶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
    • 吴建蓉; 文屹; 杨涛; 肖书舟; 黄军凯
    • 摘要: 为探讨贵州地区冬季冻雨常见发生发展机制,本文基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 v4.0对2018年1月初发生在贵州地区的一次冻雨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利用全球预报系统输出的GFS分析场进行对比,通过对此次过程的动力结构及微物理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的模拟结果可信度高,此次冻雨天气主要是在阻塞高压的大尺度背景场形势下,高空急流的动力机制触发贵州地区低压气旋发展,且北方冷空气的强盛入侵与南方暖湿气流在贵州区域结合形成准静止锋,产生了较强且稳定维持的对流活动,且由于贵州地区具有海拔高的复杂地形分布,进而造成了此次冬季大范围、长时间的冻雨天气过程,此次个例符合冻雨的经典“冷-暖-冷”温度层结机制。
    • 陆云; 郭子悦; 汤剑平
    • 摘要: 与以往的区域气候模式相比,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式不再依赖于对流参数化方案,其精细的分辨率可以显式表示深对流过程,在夏季对流降水的日变化和极端降水事件模拟等方面具有明显增值能力,是区域气候模拟的发展方向。对现有的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和介绍,简述了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式中比较重要的物理过程及外部驱动条件的影响,总结了以往对流允许尺度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成果以及当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展望,以期对中国及东亚区域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诸多研究表明,对流允许区域气候模拟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气候模式,可提供更加可靠的区域尺度的气候信息。
    • 杨云月; 许涛; 罗翠榆; 刘娟; 姜修洋
    • 摘要: 台风因其特殊的物理结构,带来的降雨有别于一般的暴雨事件,其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与一般的大气降水事件也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根据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登陆前后广州、东莞两地气象资料和每小时间隔的降水样品收集,分析了此次台风在两地的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广州降水δ18O值变化范围为-5.7‰~-19.2‰,变化幅度达13.5‰,其平均值为-15.5‰;东莞降水δ18O值变化范围为-7.3‰~-20.0‰,变化幅度达12.7‰,平均值为-14.8‰;两地降水δ18O值均呈现为3个阶段倒U型的变化特征.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两地台风前端和尾端的降水氧同位素值相对偏正,其中广州为-5.7‰~-9.3‰,东莞为-7.3‰~-8.1‰.两地台风中端的降水稳定同位素值极端偏负,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6.0‰~-19.2‰(广州)和-13.0‰~-20.0‰(东莞),是该地区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最为偏负的降水δ18O值.分析认为,在厄尔尼诺状态下生成的远源台风“山竹”强度增强,其内部具有更强的对流和水汽循环过程,导致降水δ18O值极端偏负.
    • 李旭岗; 苏婧; 王晨; 胡晓宇; 汪美华; 葛觐铭
    • 摘要: 冰云是影响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其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冰云的气候辐射效应.冰云粒子下降末速度是影响冰云生命周期的关键参数.为了开展对冰云粒子下降末速度的研究,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连续观测数据,反演了冰云粒子的下降末速度(Vt),并根据雷达反射率因子(Z)与Vt的关系计算了拟合因子a、b的值;在此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特性冰云Z、Vt和拟合因子a、b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尝试通过参数垂直分布特征识别研究云中不同位置上云微物理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冰云粒子下降末速度的分布与雷达反射率因子有很好的对应,最大频率都出现在距离地面约7 km高度处,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粒子下降末速度在暖季较冷季可增大25%,峰值出现在6月和9月;云层较厚且持续时间长的第一、三类冰云,其雷达反射率因子、粒子下降末速度及拟合因子a和b的平均值都显著大于云层较薄且持续时间短的第二、四类云.垂直方向上,Z、Vt和拟合因子b从云顶到云底随着高度的降低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体现了云粒子在云顶区域成核和水汽凝华效应,随着粒子在下落过程中碰并增长,云滴粒子逐渐增大,水汽的凝华和粒子的聚合起主要作用,最后在云底部分,云粒子蒸发、升华减小消亡的过程.由此表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冰云是从云顶到云底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