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35069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解剖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第七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等;形态学观察的相关文献由10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春仁、刘继荣、王效杰等。

形态学观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5069 占比:99.20%

总计:35352篇

形态学观察—发文趋势图

形态学观察

-研究学者

  • 王春仁
  • 刘继荣
  • 王效杰
  • 田伟
  • 付劲蓉
  • 任玥
  • 何欣萌
  • 余伟楠
  • 俞曙林
  • 凌沛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荣星; 李瑞峰; 张浩然; 许明悠; 张净宇; 胡永成
    • 摘要: 背景:过氧乙酸已被证明能有效灭活异体肌腱中的潜在微生物,但会使胶原分子内、分子间交联受到破坏,因此如何减弱或者修复这种损伤,灭菌的同时改善肌腱形态学特性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是否对过氧乙酸-乙醇处理后的肌腱起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切取半腱肌肌腱(36条)作为实验材料。将肌腱分3组处理,每组12条:对照组肌腱脱细胞后置入过氧乙酸-乙醇溶液中进行灭菌处理;实验1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置入MES缓冲液中浸泡24 h,置入含50 mmol/L MES、2.5 mmol/L碳化二亚胺、5 mmol/L 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乙醇交联液中浸泡6 h;实验2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置入MES缓冲液中浸泡24 h,置入含50 mmol/L MES、5 mmol/L碳化二亚胺、5 mmol/L 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乙醇交联液中浸泡6 h;3组处理后均进行伽马辐照灭菌,分别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与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空白组胶原纤维无序性较强,肌腱细胞散在分布,腱束间连接松散纤维间隙较宽,纤维缠绕在一起,波形紊乱;两实验组肌腱平行排列且均匀规则,呈波浪形,纤维间隙小,以实验2组表现更为显著;②透射电镜:实验2组胶原原纤维直径、胶原原纤维指数大于对照组、实验1组(P<0.05),实验1组、实验2组胶原纤维质量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胶原纤维密度大于实验1组、实验2组(P<0.05);③偏光显微镜:3组均为Ⅰ型胶原纤维占比较大、Ⅲ型胶原纤维占比较小,对照组纤维密度较小,间隙较宽松;实验1组纤维密度有所增加,实验2组纤维间隙最小、密度最为大,对照组胶原卷曲周期大于实验1组、实验2组(P<0.05);④结果表明,碳化二亚胺联合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处理能在微观角度改善肌腱的受损程度,对过氧乙酸-乙醇处理后肌腱起保护作用,且碳化二亚胺浓度为5 mmol/L较2.5 mmol/L处理可获得更好的肌腱形态学特征。
    • 李艳青; 袁旭超; 孙睿; 林桂玉; 潘好芹
    • 摘要: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在各种园林植物上普遍发生。紫薇是我国重要的观赏性园林树木,煤污病发生较为严重。目前紫薇煤污病研究较少,病原还未被完全确定。紫薇煤污病可能由小煤炱属真菌引起,或者枝孢霉、散播烟霉、多绺孢属、煤炱菌等多种病原菌混生。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确定并分离鉴定该地的紫薇煤污病病原,通过形态学观察初步判定紫薇煤污病病原菌主要包括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等。为后续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综合防治及抗病品种筛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邓金华; 王云峰; 齐萌; 邓金珠玛; 余复昌
    • 摘要: 为鉴定新疆和静县绵羊感染的双腔吸虫种类,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采用形态学观察和PCR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和静县绵羊肝胆管内分离出来的双腔吸虫进行了种类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经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绵羊感染的吸虫为矛形双腔吸虫;基于吸虫的ITS序列,采用PCR法扩增该虫的DNA样本,测序所得序列与山西省周至县山羊源矛形双腔吸虫序列的同源性为100%,鉴定为矛形双腔吸虫。
    • 张林; 俄木曲者; 许锋; 范景胜; 李波; 张斌; 李春枚; 熊朝瑞
    • 摘要: 肥羔型黑山羊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以川南黑山羊(自贡型)为主要育种材料培育的专门化从事羔羊肉生产的肉用山羊新品种。肌纤维数目与大小是决定肌肉生长的主要因素,而肌纤维类型及组成是肉品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研究肌纤维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将为后续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从而进行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月龄阶段组(0~6月龄)的肥羔型黑山羊体质量进行记录,采用组织切片和苏木素-伊红染色对肌纤维直径、面积大小、数量进行测定,绘制出肥羔型黑山羊体质量和肌纤维生长发育曲线图。结果表明,肥羔型黑山羊在整个养殖周期都保持2.95~4.35 kg/30 d的较高绝对生长强度,体质量持续显著提高,而相对生长系数由30日龄时的93.05%降到180日龄时的13.83%。本研究发现,肥羔型黑山羊的肌纤维直径和面积呈现明显的“三段式”生长发育特点,并且在3个阶段表现出不同性别优势的趋势。对肥羔型黑山羊肌纤维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生产关键配套技术和促进四川省肉羊产业的多元化全面发展。
    • 姚婷; 丁凤兰; 王珂; 马国为;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 摘要: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227^(#)、232^(#))和2株(229^(#)和230^(#))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和227^(#)为镰孢菌,229^(#)和232^(#)为葡柄霉,230^(#)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谢沛璇; 姜岩; 安琪; 张中怀; 王春仁; 张旭
    • 摘要: 为了解黑龙江省林蛙肺部寄生线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2019年-2020年在黑龙江省采集黑龙江林蛙778只和东北林蛙174只,从其肺脏内检获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虫体DNA,用通用引物对其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克隆和测序,经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分析林蛙肺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黑龙江林蛙和东北林蛙检出的肺线虫形态一致,初步鉴定为蟾蜍棒线虫(Rhabdias bufonis)。获得的ITS序列长度为711 bp,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蟾蜍棒线虫(KF999593)序列的相似性为99.43%,与蟾蜍棒线虫(KF999593)处于同一分支中。依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虫体为蟾蜍棒线虫。2种林蛙肺脏线虫总感染率为90.97%,平均感染强度为13.45条。东北林蛙肺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89.66%和18.19条;黑龙江林蛙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1.26%和12.41条,2种林蛙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林蛙肺线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贺会利; 谢永平; 庞彬辉; 曾飞
    • 摘要: 结肠小袋纤毛虫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动物机体感染后可出现腹泻、结肠充血、出血、溃疡和穿孔等症状。为保证试验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原学诊断技术: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集卵法、卢氏碘液染色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从日常饲养管理、药物治疗2个方面提出了具体防控措施,减少因此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 马华根; 刘昭德; 刘海琴; 唐元瑜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为开展脑血管疾病及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家兔大脑皮质,经剪碎、过细胞筛网、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血管形成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原代培养48 h后,有少量短梭形的内皮细胞从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细胞以血管段为中心形成“岛屿样”“团簇状”的集落;4~5 d后细胞集落间相互融合成片,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血管形成实验观察到所培养的目的细胞能够形成管腔样结构,结果显示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 刘刚
    • 摘要: 为了明确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种类及香芹酚对其的控制效果,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研究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D1002300)支持下,依据传统真菌形态学观察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发病猕猴桃果实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讨了香芹酚对分离得到的猕猴桃软腐病菌的控制效果。
    • 朱金霞; 周文生; 孔德杰; 冯锐; 杨佳璇
    • 摘要: 为从土壤中筛选出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本研究以宁夏扬黄灌区的13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菌种分离和纯化,共获得纯化菌株836株,其中真菌122株,细菌543株,放线菌171株.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结合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筛选,以菌落直径与产生水解圈直径比值为评判指标,获得具有较强纤维素降解功能的菌株26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培养特征观察和显微观察,初步鉴定其中放线菌10株,细菌16株.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秸秆纤维素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