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孢炭疽菌

胶孢炭疽菌

胶孢炭疽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52470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胶孢炭疽菌的相关文献由9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贺、蒲金基、刘晓妹等。

胶孢炭疽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2470 占比:99.90%

总计:252734篇

胶孢炭疽菌—发文趋势图

胶孢炭疽菌

-研究学者

  • 张贺
  • 蒲金基
  • 刘晓妹
  • 张国辉
  • 柳志强
  • 易克贤
  • 李晓宇
  • 余德亿
  • 姚锦爱
  • 谢艺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海英; 兰建强; 刘林
    • 摘要: 炭疽菌是一类地理分布广泛、寄主范围广泛的真菌,在作物成熟前和成熟后都能侵染植株和果实,特别对成熟的热带作物危害极大,造成果实腐烂,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影响产品的出口质量。为探讨胶孢炭疽菌侵染芒果的过程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关系,揭示该病菌对果实和叶片的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以元江本地品种‘三年芒’病果上分离、筛选的强致病菌株CG16接种健康‘三年芒’果实和叶片,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炭疽菌侵染芒果果实和叶片的过程、受炭疽菌侵染后寄主的组织病理学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胞炭疽菌在侵染芒果12 h后,形成初期侵染菌丝(初生菌丝),在初生菌丝穿透寄主细胞壁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漏斗状的菌丝锥,在与寄主细胞壁接触的菌丝部位缢缩,并在缢缩处常常形成1个隔膜,穿过细胞壁后迅速膨大成正常菌丝。从接种芒果至出现症状需要1 d左右。随着初生菌丝的侵入和扩展,寄主细胞逐渐消解死亡,初生菌丝先在细胞间扩展,不断建立新的活体营养寄生关系。2.5 d后随着菌丝的侵入,寄主细胞最终坏死消解,在死亡的寄主细胞中扩展的菌丝逐渐变细、分枝增多,即形成次生菌丝,次生菌丝在寄主体内大量繁殖扩展,分散或成菌丝束。4 d后寄主组织和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病理变化,包括寄主细胞变形,细胞壁的变薄、畸形、部分消失,原生质体解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崩解、坏死,细胞死亡等。接种5 d后,死体营养阶段的次生菌丝在死亡的寄主细胞中大量繁殖和扩展。接种6 d后分生孢子盘形成,接种8 d后,孢子开始成熟脱落。本研究通过揭示胶孢炭疽菌在芒果果实和叶片中的侵染方式和扩展途径,以及侵染过程中寄主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为芒果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 竺利红; 李孝辉; 施跃峰
    • 摘要: 芽胞杆菌Bacillus sp.SM905是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的一株活性细菌,为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及其对铁皮石斛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活性,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对SM905进行种属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插片法和琼脂平板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SM905发酵上清液对靶标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考察其防效。结果表明,SM905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不同稀释倍数的SM905发酵上清液对胶孢炭疽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5倍稀释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97.89%,20倍稀释液的抑制率也达90%左右。处理组残留胶孢炭疽菌气生菌丝表现为畸形、空洞、色素积累等,基内菌丝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SM905发酵上清液不影响胶孢炭疽菌孢子的萌发率,但是导致萌发后的菌丝生长稀疏、膨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SM905粉剂100倍液间隔7 d喷施2次对铁皮石斛炭疽病的防效为80.74%,优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本研究表明,芽胞杆菌SM905可以作为铁皮石斛炭疽病生物防治用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崔一平; 李一方; 彭埃天; 宋晓兵; 凌金锋; 黄峰; 陈霞
    • 摘要: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怀集县青心菊炭疽病的病原菌及田间最佳防治药剂,为青心菊炭疽病的防治作出指导意见。【方法】对采集的菊花炭疽病病样(花朵和叶片)进行常规的组织分离培养;对分离所得真菌菌株Cg1-1、Cg1-2和Cg1-3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孢子大小和菌丝形态,同时选取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大亚基(LSU)、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肌动蛋白(ACT)基因对菌株Cg1-1、Cg1-2和Cg1-3进行多基因分子鉴定;利用Mega7.0.18以最大自然法建立菊花炭疽病菌Cg1-1、Cg1-2和Cg1-3的进化系统发育树。在田间选用苯醚甲环唑、咪鲜胺、30%噻呋·嘧菌酯(良尊)、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翠箭)及40%噻呋·肟菌酯(润秀)对菊花炭疽病进行药剂防治。【结果】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等生物学特性分析和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引起广东怀集青心菊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500倍液苯醚甲环唑和1500倍液咪鲜胺对田间青心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同时注意在雨后和菊花生长旺季进行有效的施药。【结论】引起广东怀集青心菊炭疽病的病原为C.gloeosporioides,1500倍液苯醚甲环唑和1500倍液咪鲜胺可作为田间防治推荐药剂。
    • 沈才琦; 孙磊; 张颖; 姜建福; 刘崇怀; 樊秀彩
    • 摘要: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葡萄由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以进一步分析葡萄抗炭疽病分子机制。【方法】用胶孢炭疽菌侵染不同抗性葡萄的叶片,以清水处理叶片为对照,设置0、24、48、72 h 4个时期取样。采用RNA-seq分析两者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挑选出抗病候选基因,并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共对42个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每个样品平均数据量为6.65 Gb。KEGG富集分析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与病原体互作、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转录因子家族分析从MYB、AP2-EREBP、bHLH、NAC和WRKY家族中筛选出12个在抗病株系中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WGCNA得到抗病相关模块MEdarkgreen。综合各项分析,挑选出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其中8个基因的表达趋势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获得了葡萄响应胶孢炭疽菌侵染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和MAPK信号途径等3个通路,并筛选出8个抗病候选基因,包括MLO蛋白,WRKY、ERF转录因子等。
    • 摘要: 据《植物保护》2022年第4期《UV-C照射对草莓炭疽病3种致病菌生活力和致病力的影响》(作者凌彬等)报道,为了探究UV-C辐照对引起草莓炭疽病的3种主要病原菌生长和致病力影响的差异,以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暹罗炭疽菌为供试菌,分析UV-C辐照对其分生孢子存活、菌丝生长和产孢能力及对草莓叶片致病力的影响。
    • 王冬梅; 张雁东; 冯小飞; 赵宁; 韩晓磊; 杨斌
    • 摘要: 为筛选出云南地区抗炭疽病的优良核桃品种,以11个云南主栽核桃品种1年生苗(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研究了11个核桃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第8天,‘圆菠萝’和‘大泡’品种病斑面积较小,分别为0.42和0.55 mm^(2),且发病率均小于10%;‘云新14’和‘铁核桃’病斑面积较大,分别为3.53和3.23 mm^(2),二者发病率均大于75%。通过抗性分级和聚类分析,将11个核桃品种划分为2个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3个中感品种、4个感病品种,即‘圆菠萝’和‘大泡’为抗病品种,‘新疆核桃’和‘桐子果’为中抗品种,‘三台’‘龙佳’和‘娘青’为中感品种,‘云新227’‘云新306’‘云新14’和‘铁核桃’为感病品种。
    • 王蕊; 王丽娟; 和桂青; 侯志江; 和加卫; 李兆光; 李燕; 和琼姬
    • 摘要: 利用平板对峙法,以胶孢炭疽菌为靶标菌,对从甘肃省嘉峪关七一冰川土样中分离的放线菌进行皿内活性测定,共得到7株活性较高的放线菌,编号分别为QY-2、QY-8、QY-9、QY-13、QY-23、QY-26和QY-28。进一步测定这7株放线菌对其他4种病原真菌(香蕉炭疽病、香蕉枯萎病菌、芒果蒂腐病菌、火龙果溃疡病病菌)的皿内拮抗活性,发现这7株放线菌对以上4种病原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再以胶孢炭疽菌为靶标菌对上述7株放线菌的发酵液进行皿内活性测定,发现菌株QY-26的活性最好,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可达77.8%。除此之外,还测定了菌株QY-26的发酵液对香蕉炭疽病菌、香蕉枯萎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和芒果蒂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其对香蕉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高达77.8%;对香蕉枯萎病菌、火龙果溃疡病菌和芒果蒂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4.3%、54.0%和45.2%。菌株QY-26对胶孢炭疽菌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文小东; 朱发娣; 谷梦萱; 叶火春; 冯岗; 张静
    • 摘要: 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天然二萜酸,前期发现该化合物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但其杀菌作用机制未知。本研究以芒果胶孢炭疽菌菌株JB-Q为供试对象,采用药剂驯化、紫外照射和钴辐射等方法诱导产生抗PAB的突变体,并分析抗性菌株的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仅药剂驯化法得到了18株不同抗性水平且可稳定遗传的抗PAB的胶孢炭疽菌,抗性频率为1.69×10。适合度研究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在15~35°C范围内均能生长,且在25°C时菌丝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而不同抗性水平的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低抗菌株>亲本菌株>中抗菌株>高抗菌株;渗透压测试结果表明,亲本菌株对0.02%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表现更为敏感,其抑制率高达70%;在金属离子(NaCl、KCl和CaCl_(2))胁迫下,抗性突变菌株则表现更为敏感。因此,研究认为PAB不易导致胶孢炭疽菌的抗性产生,但诱导产生的抗性突变菌株的生存竞争力与敏感菌株相当。此外,交互抗性结果显示,土槿皮乙酸与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和戊唑醇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但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存在正交互抗性,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729(P<0.01),这表明PAB可能与微管抑制剂多菌灵有相似的作用机制,但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 李艳; 林毅
    • 摘要: 红花檵木是一种彩叶植物,具有较好的城市景观绿化和观赏价值,但感染胶孢炭疽菌后叶片上会产生斑点,造成叶片硬化,甚至无法正常生长。文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介绍红花檵木胶孢炭疽菌的病原特征及致病症状,从胶孢炭疽菌毒素的作用位点、对红花檵木生理生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其致病机制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针对该病害的化学、农业、生物防治手段。
    • 曹健; 刘沙玉; 王地广; 柳志强
    • 摘要: C_(6)型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从胶孢炭疽菌中鉴定了1个C_(6)型转录因子Cgctf1,该基因编码405个氨基酸,含有1个GAL4结构域。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了Cgctf1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在突变体上的基础上获得互补株。表型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方面同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突变体对盐胁迫较为敏感,对H_(2)O_(2)和SDS的抗性增强;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较野生型减少,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明显降低;洋葱表皮侵染及玻璃纸侵入试验均表明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侵入能力减弱;在橡胶叶片上,敲除突变体形成的病斑小于野生型,致病力减弱。结果表明,Cgctf1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分生孢子发育、附着胞形成及侵入、胁迫响应和致病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