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69149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真菌学杂志、森林工程、动物医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八届二次学术研讨会、全国病原细菌学术研讨会、2010年进出境植物检疫学术研讨会等;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相关文献由593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强强、王春仁、李萍等。

分子生物学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9149 占比:99.97%

总计:469288篇

分子生物学鉴定—发文趋势图

分子生物学鉴定

-研究学者

  • 章强强
  • 王春仁
  • 李萍
  • 杨汝德
  • 潘力
  • 赵颖
  • 郑庆伟
  • 郭迪
  • 阎斌伦
  • 万平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原; 王琢; 孙诗雨; 王金鹤; 王鑫
    • 摘要: 从降香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内生真菌JXP2-2,并对其进行了产酶活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XP2-2在PD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5 d时的产酶活性最强,纤维素酶活力达到84.50 IU·mL^(-1);菌株JXP2-2与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KX347475的碱基相似度高达99%,初步鉴定其为尖孢炭疽菌。
    • 封永辉; 焦飞; 李晓东; 韩军军; 陈朋; 海萨·艾也力汗
    • 摘要: 研究从患烂鳃病的扁吻鱼及其水样中分离到5株优势菌株,观察优势菌株的菌落形态及生长曲线,提取菌株16S rDN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水产生产实践中常用抗生素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同时探讨了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3个因素对菌株药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编号33、37、38的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编号35、36的菌株属于气单孢菌属(Aeromonas sp.);生长曲线测定表明,5株细菌用MH培养基在18°C下培养时,0~18 h均处于适应期,33、37和38号菌株在培养28~32 h进入衰亡期,35和36号菌株在培养22~26 h进入衰亡期;综合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3个因素,最终判定,对土霉素敏感的菌株为33和38号,对恩诺沙星敏感的菌株为35和38号,对氟苯尼考敏感的菌株为33、35、36和38号,对多西环素敏感得菌株为33和38号,5个菌株对新霉素和甲氧苄啶均不敏感;培养时间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而培养基和培养温度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
    • 刘一凡; 阿力木江·加帕尔; 叶尔保勒; 祖力亚·克力木江; 韦丽婷; 翟雪洁; 巴音查汗·盖力克; 王振宝
    • 摘要: 在乌鲁木齐市多家宠物医院、宠物店、犬舍、流浪犬基地、社区随机选取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犬共1054只,采集其体表蜱虫889只,通过形态学鉴定及蜱虫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得到假头基呈六角形的蜱虫,所采集的蜱虫初步鉴定为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发现血红扇头蜱和图兰扇头蜱的16S rDNA基因与已发表的国内河北株(JF979377)及新疆株(KU364373)同源性分别为97%和99%,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 伊力夏提·艾热提; 李伟; 徐杨林; 严宏孟; 戴志伟; 周建中
    • 摘要: 【目的】研究传统发酵酸凝硬质奶酪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特性,得到产酸性能较高的菌株,测试体外益生特性,筛选出优良益生菌。【方法】采用传统分离纯化方法,以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农家自制自然发酵酸凝硬质奶酪为原材料,运用稀释涂布、平板划线以及复筛纯化的方法,从自然发酵奶酪中分离得36株菌株,观察其菌落与菌株形态特征并检测生理生化,选取符合条件的菌株运用16S rDNA同源序列分析方法鉴定其分子生物学。【结果】鉴定6株为乳酸菌,5株是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另外1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这些菌株的耐胆盐、耐酸、耐模拟胃液以及表面特性得知植物乳杆菌E_(11)在这些方面的性能最佳。【结论】该菌株在浓度为0.5%的胆盐培养基中存活率达到46.42%,pH 2的条件下存活率仍然保持在20%以上,静置5 h后其自凝集率达到63.6%,对二甲苯的疏水率为44.26%。
    • 冯丹; 谭艾娟; 吕世明; 郑萌盟; 杨贵利
    • 摘要: 为调查贵州省浮萍种间亲缘关系及变异情况,研究在贵州省辖9个地级行政区的多处水环境中共采集到41份浮萍种质,通过形态鉴定这些种质中33个属于绿萍属(Lemna),6个属于紫萍属(Spirodela),2个属于斑萍属/兰氏萍属(Landoltia)。利用叶绿体atpF-atpH间隔序列和rpS16内含子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和鉴定,41份浮萍种质聚类到Lemna aequinoctialis、Lemna minor、Spirodela polyrhiza和Landoltia punctata 4个种。atpF-atpH间隔序列和rpS16内含子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8700和0.64700,群体突变率分别为0.15380和0.14334,平均每kb核苷酸差异数为47.20000和61.72200,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08725和0.09158。研究讨论了中国亚热带温润季风地区浮萍的遗传多样性,为浮萍亲缘关系分析提供了依据,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植物的种属鉴定及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 李晓莺; 朱丽珍; 张曦燕; 闫亚美; 刘兰英; 米佳; 禄璐; 何军
    • 摘要: 枸杞是我国宝贵的“药食同源”型植物资源,我国药典收载的唯一药用枸杞植物。枸杞鲜果属于多汁小浆果,皮薄肉厚,水分含量高,采摘后容易被病原菌侵染,难以贮藏保鲜。为明确侵染不同品种枸杞鲜果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2种方法开展枸杞鲜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研究,经鉴定和致病性确定链格孢属(Alternaria)、葡柄霉属(Stemphylium)、毛霉属(Mocur)、曲霉属(Aspergillus)是枸杞鲜果的主要致腐病原真菌,杆菌和沙门菌的近似属为枸杞鲜果腐烂病害的潜在生防菌,同时发现,宁杞7号在枸杞主栽品种中具备明显的抗病优势。以上结果可为枸杞鲜果采后腐烂病害拮抗菌的筛选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今后枸杞及制品安全流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 谢沛璇; 姜岩; 安琪; 张中怀; 王春仁; 张旭
    • 摘要: 为了解黑龙江省林蛙肺部寄生线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2019年-2020年在黑龙江省采集黑龙江林蛙778只和东北林蛙174只,从其肺脏内检获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虫体DNA,用通用引物对其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克隆和测序,经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应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分析林蛙肺线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黑龙江林蛙和东北林蛙检出的肺线虫形态一致,初步鉴定为蟾蜍棒线虫(Rhabdias bufonis)。获得的ITS序列长度为711 bp,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蟾蜍棒线虫(KF999593)序列的相似性为99.43%,与蟾蜍棒线虫(KF999593)处于同一分支中。依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虫体为蟾蜍棒线虫。2种林蛙肺脏线虫总感染率为90.97%,平均感染强度为13.45条。东北林蛙肺线虫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89.66%和18.19条;黑龙江林蛙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91.26%和12.41条,2种林蛙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黑龙江省林蛙肺线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綦佳欣; 范钧星; 杨寒丽; 陈晓丽; 李克梅
    • 摘要: 从新疆阜康市和库尔勒市的苹果及香梨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线虫,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形态测计,并提取DNA,扩增其18S rDNA、28S rDNA D2-D3和ITS区基因片段,利用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线虫群体形态学特征与畸形轮线虫山东种群、荷兰种群测计值基本一致,构建的18S rDNA区、28S rDNA D2-D3区和ITS区序列系统进化树与NCBI上记录的畸形轮线虫聚为同一支。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新疆线虫种群鉴定为畸形轮线虫(Criconemoides informis),也是该线虫在新疆果树上的首次报道。
    • 刘刚
    • 摘要: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人员分离并鉴定山东潍坊生姜根腐病病原菌,研究了5种芽孢杆菌来源抗菌脂肽(fengycin,bacillomycin D,iturin A,brevibacillin V和brevibacillin)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并在土壤环境中通过生姜切片侵染试验法测定了抗菌脂肽对生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生姜根腐病病原菌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
    • 吴正姣; 侯林静; 饶国顺; 靳纬坤; 方芳; 张为宇; 邸文达
    • 摘要: 为探明广西南宁地区水牛体内前后盘吸虫的种类,通过对其肝脏来源虫体进行鉴定,确定水牛感染的具体种属.本研究对南宁市某屠宰场水牛肝脏进行剖检、病理观察,并采集肝脏内寄生的前后盘吸虫进行虫卵孵育,对孵育所得的虫卵及虫体进行形态观察,对成虫虫体进行HE及苏木素染色,观察其内部的结构,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成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虫体感染的肝脏表面有出血点,且呈现淤血、化脓灶、肝脏肿大、质地偏软等肉眼可见病变.虫卵呈椭圆形、淡灰色、有卵盖且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不充满整个虫卵.对成虫染色观察可见虫体由体壁及内部生殖、消化等系统构成.体壁由皮层和肌层组成,虫体可见生殖系统、消化管和一些肌束与纤维组织,其中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子宫和睾丸等生殖器官,消化管分布于整个体腔.虫体核糖体基因ITS-2扩增产物为441 bp,分析显示与GenBank中Explanatum explanatum(AB743577.1)相似性达99.3%.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此虫体与Explanatum explanatum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一个分支.综合剖检病理变化,虫卵特性,虫体形态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结果,确定该虫体为前后盘科的Explanatum explanatum.本研究结果为前后盘科吸虫分类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丰富该科的虫体种类,此外初步了解广西南宁地区水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并为准确防治吸虫感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