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7305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人民检察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管理学在中国2015年会、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等;帮助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江澍、于志刚、张晓英等。

帮助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3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305 占比:99.40%

总计:27471篇

帮助行为—发文趋势图

帮助行为

-研究学者

  • 江澍
  • 于志刚
  • 张晓英
  • 李燕萍
  • 杜旌
  • 于莹
  • 刘蕴
  • 吴仁英
  • 夏天
  • 孟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见
    • 摘要: 网络共犯体系异化,使得传统共犯理论和司法实践面临诸多挑战。帮助行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类型多样化,中立的帮助行为、片面的帮助行为在网络共同犯罪形态中广泛存在。我国已通过刑事立法、司法解释逐步构建了网络帮助犯的刑事责任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面对网络帮助行为的归责障碍,应坚持刑法总则下的共犯立法模式,肯定片面共犯的适用以及完善明知的判断规则,以更好地解决网络共同犯罪帮助行为的归责问题。
    • 郑赤建; 刘诗娟; 周洁; 张慢慢
    • 摘要: 职场妒忌在工作中司空见惯,以往研究侧重于探讨妒忌者的行为和影响,却未能重视被妒忌者在面对妒忌时会产生何种行为表现。从被妒忌者的视角出发,基于情感事件理论,构建以心理安全感为中介变量、中庸思维为调节变量的被妒忌对员工帮助行为影响的机制模型,来探讨中国情境下被妒忌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运用SPSS和MPLUS软件对224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被妒忌对员工帮助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心理安全感在被妒忌与帮助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庸思维在心理安全感与帮助行为之间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中庸思维调节了被妒忌通过心理安全感对帮助行为影响的中介过程,从而表现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 詹元芳; 龙立荣; 周金帆; 李梓一
    • 摘要: 以往组织情境下的帮助行为研究大多站在帮助者的单边视角,探讨帮助行为对帮助者、团队和组织绩效的影响,较少从受助者的视角来考虑接受帮助给受助者的心理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帮助行为的相关研究,梳理了受助者视角下接受帮助的定义与类型,回顾了受助研究的理论基础,总结了接受帮助对受助者的直接影响,以及受助者对帮助者产生的间接影响,并探讨了影响后果的调节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情境中受助者视角下帮助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
    • 孔秋石
    • 摘要: 为响应维护信息网络空间秩序的迫切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集(九)》中首次规定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近年,我国来网络发展迈入3.0时代,在此情境下对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以及对于在实务中频频适用的该“口袋罪”的限缩方向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认为对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尽管在刑法第287条之二分别规定了单独罪名以及单独设立法定刑,但是对于该罪的定性仍然要坚持共犯从属性理论,结合犯罪参与刑事归责体系进行适用方面限缩解释。
    • 韩子璇
    • 摘要: 为达到预防网络犯罪的目的和规制帮助网络犯罪行为的效果,应当对帮助行为人“明知”的程度与帮助对象的刑事违法程度有所放宽,但为避免过分规制又应当谨慎把握放宽限度。对此,不应将“明知”程度与帮助对象刑事违法程度相分离,而应当将二者结合对组合的每一行为事实类型做出独立评价,以帮助行为的不法程度来确定是否应对其进行处罚。在可能出现的15种帮助行为中,行为人对帮助对象的违法性具有错误认识的与行为人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的11种行为事实需要依据行为的危险大小判断是否构成犯罪。这11种事实类型大致分为行为人高估帮助对象的违法程度的构成故意帮助与过失帮助的结合、行为人低估帮助对象的违法程度的构成帮助既遂与帮助未遂的结合及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的事实类型三类。故意帮助与过失帮助结合的类型需重点判断过失帮助行为的危险大小,帮助既遂与帮助未遂结合的类型需分析帮助未遂行为的危险程度,可能构成推定明知类型的则要判断应采取何种危险判断模式推定行为人是否明知其行为的危险性。三种情形下的帮助行为危险判断方式并不一致,判断目标、判断主体、判断资料都因为犯罪事实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属于一种动态的类型化分析。
    • 杜旌; 郑雪妮; 范维
    • 摘要: 国内局部疫情陆续暴发,关注已有疫情经历的员工防护和工作行为对疫情防控有一定意义。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文章假设新冠焦虑对武汉员工防护行为和工作结果有显著影响,且对防护行为影响大于对工作结果的影响。在2021年初国内局部疫情期间,对52名武汉员工连续5天的调查发现,每日新冠焦虑通过每日新冠耗竭显著提升武汉员工新冠防护行为,但武汉员工每日工作产出不受疫情影响,包括工作绩效、创新绩效、工作导向和人际导向的帮助行为。文章揭示了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经验的武汉员工对待后续疫情防护的谨慎态度,以及在工作结果方面对后续疫情的“抗干扰性”。结合当前情况,讨论了研究结果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实践意义。
    • 李正山
    • 摘要: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当前诈骗犯罪的主流类型,在电诈集团犯罪愈演愈烈的当下,应当着重予以打击.但由于电诈集团人员组成与分工的复杂性,在对电诈集团成员进行量刑时,应当根据各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对诈骗集团实施诈骗行为的直接作用力大小来认定,通过准确适用不起诉、免于刑事处罚或不以犯罪论处等量刑规定实现精准量刑,从而在对电诈集团打击时达到不枉不纵、罚当其罪的法律效果.
    • 皮勇; 杜嘉雯
    • 摘要: 刑法理论中对于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的刑罚量配置往往低于实行行为.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帮助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亚于实行行为,甚至形成无帮助行为则无实行行为的新型犯罪样态,对于这类帮助行为的刑罚处罚必然需要在原犯罪论体系中重新划定犯罪量并加以定型化,以此加强对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惩罚.具体帮助行为是否可罚,尤其对于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问题,是帮助行为正犯化问题处理的关键.立法中对于帮助行为正犯化已有相关实践,《刑法修正案(九)》中关于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规范提供了应对这一困境的新思路:通过法益保护的提前化、处罚范围扩大化、处罚程度严厉化的方式实现保护法益的目的.然而理论上对于帮助行为可罚性问题尚有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帮助行为可罚性的判断以及提高当前其判断规则的准确性,有必要对帮助行为正犯化理论与立法实践进一步深入探究.
    • 肖金岑; 刘雪梅; 章璐璐; 卿涛
    • 摘要: 在工作场所中,获得他人知识、技能和人际等方面的帮助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现有关于帮助行为的研究强调帮助他人能够提高施助者的社会地位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帮助行为可能对施助者带来的消极作用.本研究从自我损耗理论视角出发,建立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帮助行为与施助者工作场所偏离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自控资源损耗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成员交换如何改善施助者资源损耗的过程.对来自64个团队313名员工的多时点追踪上下级配对数据的分析显示,员工助人行为会引起施助者的工作场所偏离,而施助者的自控资源损耗中介了该过程;团队成员交换在帮助行为的消极作用结果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即低质量的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增强了帮助行为对自控资源损耗的影响,且自控资源损耗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而当团队成员交换表现为高质量时,帮助行为对自控资源损耗的影响和自控资源损耗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最后,讨论了贡献和局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 夏莹; 吴婧睿; 杜亚娜
    • 摘要: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企业和员工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对企业的帮助行为对于企业发展也变得更为重要.威权型领导作为一种典型的领导类型普遍存在于华人企业中,并且在不确定性高的危机情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已有研究对于威权型领导的影响存在争议,并且缺乏对威权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帮助行为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结合危机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从领导风格与员工特质匹配的视角,探讨威权型领导与不确定性规避的交互作用对员工自我效能的影响;进一步地,探讨自我效能在上述交互项与员工帮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情景实验两个子研究检验研究假设.问卷调查的数据来自黑龙江省两家制造业企业的336名员工,运用Mplus 7.4进行数据分析;情景实验以具有3年~5年工作经验的200名员工为被试,进行威权型领导(高和低)与不确定性规避(高和低)的2×2组间实验设计,运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确定性规避显著调节威权型领导与员工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当不确定性规避水平高时,威权型领导与员工自我效能呈正相关关系;当不确定性规避水平低时,威权型领导与员工自我效能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两个研究都验证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即威权型领导与不确定性规避的交互作用通过员工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员工帮助行为.当不确定性规避水平高时,威权型领导经由员工自我效能正向影响员工帮助行为;当不确定性规避水平低时,员工自我效能在威权型领导与员工帮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威权型领导对组织结果变量具有积极影响的理论探索,响应了从新的理论视角探索威权型领导的中介和结果变量的呼吁,揭示了威权型领导何时以及如何促进员工帮助行为,为领导者在危机情景下结合员工特质明确领导风格、提升组织韧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