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抗栓酶
巴曲抗栓酶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16年内共计5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篇、专利文献261752篇;相关期刊32种,包括实用临床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血栓与止血学等;
巴曲抗栓酶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亢福顺、刘振胜、张长利等。
巴曲抗栓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1752篇
占比:99.98%
总计:261809篇
巴曲抗栓酶
-研究学者
- 亢福顺
- 刘振胜
- 张长利
- 晏媛
- 王少华
- 赵艳
- 阎春雷
- 丁德云
- 丁洁
- 丁育增
- 于斌
- 于虹
- 任建刚
- 何桂英
- 关亚新
- 刘俊敏
- 刘利新
- 刘均欢
- 刘宝裕
- 刘希均
- 刘新宏
- 刘玫玲
- 刘红兵
- 刘英春
- 刘顺华
- 华尔铨
- 史承耀
- 叶建荣
- 吕义美
- 吴树君
- 周盛年
- 周聊生
- 夏银燕
- 姚晓伟
- 孙延芹
- 孙洁
- 孙琴
- 官功昌
- 康舟军
- 廖华南
- 张世红
- 张书富
- 张予斌
- 张博爱
- 张晓华
- 张涵亮
- 张玉英
- 张颖琪
- 彭化生
- 徐光荣
-
-
黄森昌;
刘俊敏;
邓润杰
-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抗栓酶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ACT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T、aPTT及ACT呈显著升高趋势;D-D呈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趋势.观察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及A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bg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bg呈降低趋势;D-D呈迅速升高、迅速降低趋势.同时两组各时间点间,溶栓前PT、aPTT、ACT、Fbg、D-D,溶栓4h时PT、aPTT、ACT、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溶栓4h时Fbg、溶栓24h及48 h时PT、aPTT、ACT、Fbg及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AMI溶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
-
-
徐生涛;
欧海军;
舒增平;
徐生南
-
-
摘要:
目的 比较巴曲抗栓酶与氟桂利嗪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3例眩晕病人分为两组,巴曲抗栓酶组42例,在常规输注肌苷和维生素C基础上,给予巴曲抗栓酶治疗;氟桂利嗪组41例,给氟桂利嗪片治疗.均于入组前及治疗2周后对眩晕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定量评价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治疗2周后,眩晕3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巴曲抗栓酶组眩晕强度及频度的改善较氟桂利嗪组更显著(P<0.01).巴曲抗栓酶不良反应少,而氟桂利嗪不良反应较多,并有因不良反应重而停药者.结论 巴曲抗栓酶治疗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氟桂利嗪.
-
-
-
-
于斌
-
-
摘要:
目的:观察巴曲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5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组28例应用巴曲抗栓酶治疗,对照组26例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两组均行高压氧治疗.结果:巴曲抗栓酶治疗一个疗程后,听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82.1%,比对照组的疗效高(76.9%),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巴曲抗栓酶对突发性耳聋的听力恢复,耳鸣,眩晕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
-
-
-
王俊华;
王琰
-
-
摘要:
目的 比较巴曲抗栓酶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 对 1998年以来收治的 67例 ( 75耳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均无中耳炎史 ,入院前未经任何治疗。耳镜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正常。巴曲抗栓酶组 :首次剂量为 10BU ,加生理盐水 5 0 0ml中静脉滴注 ,第二次开始减至 5BU隔日一次 ,2 0BU为一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 :低分子右旋糖酐 5 0 0ml中加入氢化可的松 10 0mg静脉滴注 ,每日一次。两组均以 10d为一疗程 ,并辅以利多卡因 10 0~ 2 0 0mg和复方丹参 16ml加 5 %葡萄糖 5 0 0ml中静脉滴注 ,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及维生素B族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 巴曲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为 83 8% ,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总有效率为 68 9% ,P <0 0 5。
-
-
-
刘均欢;
林荣福
-
-
摘要:
@@ 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人民的常见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该病的常见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除控制血糖为治疗该并发症的根本措施外,能及时辅以某些利于改善神经营养状况的药物,对消除患者病痛、阻止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重要.现将药物治疗该并发症的近况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