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观念
小说观念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39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江汉论坛、天津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小说观念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贺根民、周政保、王炜等。
小说观念
-研究学者
- 贺根民
- 周政保
- 王炜
- 刘明琪
- 周伟民
- 宁宗一
- 梁爱民
- 武传阳
- 王齐洲
- 谢仁敏
- 刘晓军
- 张乡里
- 曾艳兵
- 李联君
- 游友基
- 王恒展
- 郝敬
- 凌郁之
- 吴义勤
- 周先慎
- 姚娟
- 宁稼雨
- 方文烺
- 李兴阳
- 李恒田
- 李明军
- 汪平
- 温存超
- 王东明
- 王冉冉
- 王委艳
- 王干
- 王德禄
- 王愚
- 皮进
- 程国赋
- 罗宁
- 贾秀兰
- 钱艳丽
- 陈卫星
- 丁凡
- 丁帆
- 丌丽
- 严明
- 乔向东
- 付建舟
- 代智敏
- 任明华
- 伍茂国
- 伏漫戈
-
-
赵炎秋
-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
-
刘晓军
-
-
摘要:
考察近代西学东渐的传播路径,学校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育宗旨的确立、课程标准的设置、教科书的编纂,乃至课程练习与考试等环节,都将影响学生文学观念的形成。中学国文教育在最基本、最庞大的学生层面树立了国人的新文学观念,文学成为表现人类情感与想象、反映社会现实与表达人生理想的艺术,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散体叙事文学。国文教科书选录课文时有意偏重代表现代小说观念的翻译小说、自创小说和小说理论,给学生营造了接触、亲近现代小说的文本空间。经过小说作品的讲解、小说理论的阐释以及创作方法的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接纳了现代小说,并以小说习作的方式进行文体实践,最终形成现代小说观念。
-
-
周保欣;
沈晨薇
-
-
摘要: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具有重要的小说史、小说理论价值;其价值的要义,就在赓续中国古典小说写人学的命理,而有推陈出新的创造。《俗世奇人》具有“稗官野史”的“类方志”写作特点,其写人学的方法,即在以人类学的“深度描述”方法,在“时间-地理-人物”的统一性中,深刻描写作家所意识到的时间与地理,以强化人物的“时-地”特点,再有就是以杂学写人,以“辨志”作为写人的纲领。由此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何谓“小说”、何为“中国小说”等诸多观念问题。
-
-
孔德明
-
-
摘要:
刘知几虽仍恪守《汉志》小说观念,却又非全剿袭《汉志》旧说,其小说观念不只限于街谈巷语,还包括苟谈怪异、务述妖邪之杂记。同时,他还充分认识到了方士小说的虚构特性。尽管他把街谈巷语和务述妖邪的小说纳入历史的范畴,但他也充分认识到了外传小说的文学特性,这对中国小说由古变今——从“街谈巷语”到“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这一发展历程来说,其意义无疑是积极的。因此,无论他对这些特性采取何种态度,都对小说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
李云雷
-
-
摘要:
最近出现了不少以"故事集"命名的小说集,比如"某某小镇故事集""某某志怪故事集""某某幻想故事集""某某城郊故事集",等等。一时之间,"故事集"的命名方式似乎形成了一种风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小说观念新变化?这颇值得我们思考。
-
-
张旭;
贾永雄
-
-
摘要:
路遥的小说观念,来自于他对建国以来小说创作的反思和对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这种小说观念在他的随笔、小说创作中都能略窥一二.在小说文本中,路遥的题材定位与主要表现领域都集中于"城乡交叉地带".他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交叉地带的深刻描绘来展现城乡社会巨变.在此过程中,城乡之间由对立趋于交汇,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交叉的特质,使得路遥的文本具有了独特的深厚内涵.因此,可以藉由"城乡交叉地带"的概念阐释与观念内容,对路遥小说的创作实践进行分析.
-
-
王齐洲
-
-
摘要: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和传统小说观念一直处在发展变动之中,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小说的定义,代表着汉唐以来以四部之学为知识结构、以宗经征圣为主导思想的士人小说观念;这一小说观念因士人对正统文化的垄断和对道统的竭力维护,表现得最为稳定,且一直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以"说话"为基础而形成的通俗小说定义,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独立后的文化消费相关联,反映着市民的小说观念;在这种小说观念指导下创作的小说,往往"资于通俗,谐于里耳",采用日常白话来表达,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故长期被视为"闲书",不入四部之列.20世纪兴起的"新小说",是近代社会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后,对传统小说采取的"革命",具有批判和启蒙的双重意味;其小说观念代表着传统士人和市民在向现代国家公民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也可以说是成长中的公民的小说观念;它以"新民""写实""白话""情感""形象""审美"为基本内涵,以关注社会底层、建设"民众文学"为价值追求,不仅贯穿着整个近、现代,而且指向当下.
-
-
白薇
-
-
摘要:
子部小说,是指在古代目录学著作中著录于"子部"小说家中的小说.先唐时期,著录小说最为重要的史志目录为《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从《汉志》到《隋志》,先唐史家在学术建构中对小说的定位出现较大变化:在儒家经学和政教秩序的体系之内,小说从边缘走近中心;在书目归类和书目内容上,小说变驳杂而精细.这一变化是《隋志》对"小说"的调整重构,也是先唐时期小说观念不断更新,学术体系日渐明晰的结果.
-
-
沈瑞琪
-
-
摘要:
《百川书志》是明代高儒所著的私家藏书书目,收录了大量的小说和戏曲.高儒是中国第一位在书目中收录通俗小说的藏书家,他的小说观念对探寻通俗小说观念的演变和小说地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百川书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去分析高儒的小说观念的特色,并从他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求其小说观念产生的原因.
-
-
宋虎堂
-
-
摘要: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关于自然主义展开的论争,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对待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应,因而论争的内容、 焦点、 实质是探究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重要方面.从论争内容来看,英国关于自然主义的论争围绕"小说描写"和"小说革新"展开,自然主义小说的描写问题是引发论争的导火索,小说革新的论争是小说描写论争的延续.从论争焦点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聚焦于小说的"模仿"问题,"小说革新"论争聚焦于小说的"真实"问题.从论争实质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说到底是不同文学观念的对峙与冲突,而"小说革新"的论争究其根底是不同文学话语的碰撞和更迭.英国关于自然主义的论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当时英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和转变.
-
-
-
张乡里
- 《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
-
摘要:
《汉志》小说家类中《百家》一书聚讼纷纭.从其书名“百家”一词来看,它所指的是儒家之外的诸子学说,这是在一定时期内,受汉代“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影响所形成的汉人共识.《汉志》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将小说家列于诸子十家之末,使得“小说”一词所指更为明确,是那些不合经义、无家法传承的“浅薄”、“依托”之说.而之所以仍然将《百家》著录于小说家中,是因为“小说”一词的演变历程被《汉志》出于辨其源流的需要而保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