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专利文献100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黑龙江史志等; 《隋书·经籍志》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发甦、张晚霞、于兆军等。

《隋书·经籍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67.85%

专利文献>

论文:100 占比:32.15%

总计:311篇

《隋书·经籍志》—发文趋势图

《隋书·经籍志》

-研究学者

  • 何发甦
  • 张晚霞
  • 于兆军
  • 周一谋
  • 张剑华
  • 朱文涛
  • 李伯勋
  • 李佳
  • 王云鹏
  • 王国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骆妍
    • 摘要: 杂史类是我国传统四部分类法之史部二级类目,肇自《隋书·经籍志》,其后官私目录皆有沿袭与模仿。作为辨义类目,杂史类的著录范围历代多有调整,但都遵循《隋书·经籍志》所奠定的杂史文类观,其内在意涵更是被修史者泛化为广义上的杂史文类。到清代修《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对杂史类拟出较为科学的著录标准。然而,历代曾被归入杂史类的典籍往往类属变易频仍,主要因为杂史类以义立类的局限性和典籍内容的复杂性,也取决于修史者的主观裁决与权宜心态。
    • 李鑫鑫
    • 摘要: 隋唐以降,四分法一直居于古代图书分类的主导地位。《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经、史、子、集之称谓来命名四部的目录学著作。四分法始创时期,该书类目设置不尽完善造成大量书籍依附现象,并对书籍的隶类及书目背后的学术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毛伟林
    • 摘要: 通过详细考察《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六卷《法书目录》的具体位置,揭示出《隋书·经籍志》因误读“泰始六年”年号,将南朝宋明帝时人虞龢的六卷《法书目录》当作西晋武帝时作品著录的错误,进而确证了《隋书·经籍志》中佚名之六卷《法书目录》,即《旧/新唐书·经籍/艺文志》所记载虞龢的同名著述。同时,也对姚振宗、余嘉锡、姚名达等先生在古典目录学史论著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
    • 翟新明
    • 摘要: 分析了唐代书目中选本、评论的位置变迁情况,考察了唐代古典目录学中总集观念的演进,认为唐代处于转折时期。《隋书·经籍志》将《七录》总集、杂文二部合并为总集类,同时著录多体与分体选本、解释评论之作以及单篇、一人作品,总集范围得以扩大。毋煚《古今书录》延续总集类名,但对所著录文献多有增删,评论著作也被有意识地移置总集类之末。从《隋书·经籍志》到《古今书录》,选本、评论著作的位置发生迁移,呈现出从选、评文章到选、评分列的总集观念动态演进,进一步为宋代总集观念的定型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 燕思睿
    • 摘要: 《隋书·经籍志》作为我国第二部现存的史志目录,影响巨大,更标志着"四分法"的确立.与前作《汉书·艺文志》相比,其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发生了变化,与《论语》交换了位置,虽然只是一个小变动,但其背后却体现了唐代的政治背景以及魏徵的主观选择等问题.
    • 白薇
    • 摘要: 子部小说,是指在古代目录学著作中著录于"子部"小说家中的小说.先唐时期,著录小说最为重要的史志目录为《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从《汉志》到《隋志》,先唐史家在学术建构中对小说的定位出现较大变化:在儒家经学和政教秩序的体系之内,小说从边缘走近中心;在书目归类和书目内容上,小说变驳杂而精细.这一变化是《隋志》对"小说"的调整重构,也是先唐时期小说观念不断更新,学术体系日渐明晰的结果.
    • 钟岳文
    • 摘要: 《风俗通义》是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将其列入子部,清代学人开始将其归为小说家,现代学者张舜徽在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又将它列入"杂史类",可见这部书涉及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以致难以归类。最早对《风俗通义》进行评说的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范晔,他在《后汉书·应劭列传》中说:"(应劭)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
    • 孔锐锐
    • 摘要: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总目》同是官修图书目录,两书在编撰过程中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前人对两书的专书研究成果颇丰,对两书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颇少.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对《隋书·经籍志》和《四库总目》两本目录书的集部进行对比研讨.通过细致比较,指出两者在体例上存在的异同,或有助于对两书内容的理解.
    • 郝敬
    • 摘要: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由说理向叙事的转变,由此确立了小说的叙事性文体特性并得到理论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殷芸和欧阳修是两个标志性的节点.殷芸《小说》并非学界通常认为的"志人"或"轶事"类小说,其价值也不仅局限于作为现存第一部以"小说"命名、汇集各类题材的小说通选集.殷芸《小说》大量征引史部、子部与集部各类作品,以记言类作品为多,符合"以言说理、以事说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小说观念在北宋之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殷芸《小说》大量采用以"杂传"为主要代表的史部作品,揭开了欧阳修对小说观念"退史入子"重大理论突破的序幕.欧阳修吸收唐宋以来史家对"采小说入史"的思辨成果,在编修《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时,将原属史部杂传类的一些作品及作品集退入子部小说类,将"虚诞怪妄"之说清除出史学书写,同时为小说观念在宋代的嬗变引入了积极因素,不仅增添了虚构和叙事的特征,更为小说取得了以叙事为主要表现体式的独立文体特性,初步完成了叙事性小说体系的理论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