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舜徽

张舜徽

张舜徽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专利文献31630篇;相关期刊158种,包括江汉论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张舜徽的相关文献由18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刚、周国林、王余光等。

张舜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31630 占比:99.19%

总计:31889篇

张舜徽—发文趋势图

张舜徽

-研究学者

  • 许刚
  • 周国林
  • 王余光
  • 韦顺莉
  • 庞子朝
  • 张舜徽
  • 谢贵安
  • 周少川
  • 夏麟勋
  • 戴建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起于1931年甘肃学院文史系,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国立兰州大学历史学系,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教授任首届系主任,著名史学家张舜徽、史念海、杨向奎、王树民等教授在系内执教,此后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汤季芳等著名教授又相继执教于历史学系。前辈学者的不断努力奠定了兰州大学历史学系在全国综合性重点高校中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辛勤耕耘,严谨求实”的系风,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院训激励一代又一代史学工作者在历史学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
    • 赵倩
    • 摘要: 张舜徽先生一生治学广博,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并在文献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他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撰写了《中国文献学》。这部著作成为文献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为后世学者的文献学研究指引出便捷有效的道路。
    • 张艳国
    • 摘要: 我是1985年6月初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入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汉论坛》编辑部的。毕业分配之际,当时因为《青年论坛》急用人,我就被直接分配至《青年论坛》编辑部。但分配到院里后,据说《江汉论坛》编辑部的两位青年编辑程涛平、张军同志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大名鼎鼎的张舜徽教授),只有何浩老师一人顶着,而何浩老师行动不便。
    • 钟岳文
    • 摘要: 《风俗通义》是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将其列入子部,清代学人开始将其归为小说家,现代学者张舜徽在其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又将它列入"杂史类",可见这部书涉及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容极其广博,以致难以归类。最早对《风俗通义》进行评说的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范晔,他在《后汉书·应劭列传》中说:"(应劭)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
    • 张三夕
    • 摘要: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来考察张舜徽先生丰富的学术著作,可发现张先生1949年以前完成的著作,几乎全部采用传统学术表达方式,其学术领域主要为"校雠学"."校雠学"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它是张先生博大学问的起点并贯穿张先生治学一生.1949年以前,张先生刊印了两部校雠学著作《广校雠略》与《积石丛稿》.张先生治校雠学的历史功绩是重新定义校雠学并弘扬校雠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学术史功能.1949年以后,张先生在校雠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汉书艺文志通释》和《清人文集别录》.两书可见张先生如何寓学术史于校雠学之中以及如何通过校雠学来总结学术史,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充分展现学术史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让学术史细节饱满,别开生面,从而证明传统学术表达方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张先生坚守传统学术表达方式的现代意义在于,提供了宝贵的"以中释中"之学术经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学术研究成果的形成方式,反思当下学术体制弊端,从中国百余年来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的高度来对张舜徽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方法论的概括和提升.
    • 周国林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张舜徽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贯穿于研究工作之中.他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等重大理论问题,对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做出科学分析;充分肯定劳动人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历史人物评价中以顺应形势需要的标准评价政治人物,以弘扬文化传统的标准评价思想文化界人物,以增进社会福祉的标准评价其他历史人物;文字学研究中揭示汉字中保存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图影,字形的简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他"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率一切"的学术思想,值得后辈史学工作者认真体悟,并加以弘扬.
    • 谭徐锋
    • 摘要: 张舜徽先生学问博大,重心在于小学与史学,其史学成就与其整个学术研究贯通始终,不可割裂开来,必须综合观之.其史学思想受到近百年世变之深刻影响,加以其湖南学人的身份,讲究经世致用,并与时推移而落脚于人民史观.张舜徽试图将传统史学与唯物史观嫁接起来,表彰通史、进步与力行,锻造出新的人民通史,形成新旧杂糅的特质,其历史评价不惧流俗,其行迹与生活世界以义理滋润身心.张先生不同文本的旨趣之间存在张力,也反映了一代学人在学术与时代之间的紧张与探索.
    • 摘要: 傅道彬,1959年生,山东阳谷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师从于著名学者石声淮教授、张舜徽教授。1989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破格评为教授,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黑龙江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 摘要: 赵世超教授出生于1946年,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先在河北省定县从事党务和考古工作,1976年调入高校,曾任著名神话考古学家孙作云教授助手,参加过徐中舒教授主持的先秦史研究班和张舜徽教授主持的文献学研究班。1985年考入四川大学,师从徐中舒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毕业,获四川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 周國林
    • 摘要: 張舜徽先生經學造詣深湛,形成了系統的經學文獻觀.他認為,六經是因其係綱領性文字逐漸為社會所認同,經學內容是維繫國家正常運行的根本原理;經學研究要在漢唐注疏上狠下功夫,要注意群經體例的異同而採取不同的索解路徑,特別需要講求大義、自立新意;他推崇“廣經”之說,提倡突破經子畛域而取精用弘,以通萬方之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