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专利文献470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理论学刊、齐鲁学刊、社会科学辑刊等;
宰相制度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薛贻康、刘梦溪、杨雪艳等。
宰相制度
-研究学者
- 薛贻康
- 刘梦溪
- 杨雪艳
- 林冠群
- 祝总斌
- 袁健
- 贾玉英
- 陈振
- 黄辛建
- 丁以升
- 何天明
- 余行迈
- 刘太祥
- 刘志华
- 刘灵慧
- 刘祚昌
- 刘福成
- 刘诚龙
- 卜艳萍
- 卞华舵
- 叶鉴铭
- 启良
- 吴曉豐
- 周江
- 多杰扎西
- 天池
- 姚澄宇
- 孙丽娟
- 季盛清
- 宋艳婷1
- 宣兆琦
- 张东跃
- 张九连
- 张伟
- 张友党1
- 张树旺
- 徐再兴
- 徐达为
- 戴显群
- 文青
- 方诚峰
- 曾小华
- 朱晋一
- 朱贤俊
- 李建明
- 李晓辉
- 李景盛
- 李正中
- 李琼兴
- 李秋芳
-
-
王西明
-
-
摘要: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关于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有这样一些描述:“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
-
方诚峰
-
-
摘要:
《史学月刊》2021年3期,28000字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然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宰相”从未作为一个正式的官称出现。杜佑所述先秦之“宰相”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黄帝、尧时之“相”,主四方之事;另一种是商周之“相”,仅云其在左右,虽所指不明,但未提及以四方、夏夷事为职任。
-
-
周江
-
-
摘要:
梁启超在名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了"新史学观之专门史观"的建构,指出了"政治专史"创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承此专门史观的国学大师钱穆、历史学家严耕望和著名学者李进修,研究了从秦汉以来到近代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以政治制度中的典型代表"宰相制度"和"考试制度"为例,分析其变迁史,由此可知,从理想的"圣君贤相"到现实的"君相矛盾"之"宰相制度"的重要特点,及辩证看待利弊兼备的"考试制度之科举制".中国政治制度对邻国日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太政官制"绝大部分承袭了我国唐代的宰相制度,到现在为止,日本仍然存续着类似宰相制度中的"君"和"相"、"皇室"和"政府"之间的复杂的政治因缘关系.日本的"贡举制"也是学习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贡举制"在日本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
吴曉豐
-
-
摘要:
執法、上相與房、斗二宿是漢唐星占實踐中常用來標識宰相身份的星象符號.《春秋元命苞》中所言星官體系是對秦漢朝政構造的模擬.在漢代的制度背景下,三公作爲宰相,成爲執法、上相等星變的事應對象,並延續至魏晉之際.以尚書取代三公,重新界定星官理論中宰相的事應對象,這一知識的更新進程完成於東晉南朝.北魏前期對執法、上相等的占測,常採用指涉模糊的星占占辭,其事應對象多爲宗王、代人貴族,太和遷洛以後則將處於權力中樞邊緣的人物排除在事應對象範圍之外.在唐代及其以後,這套知識的更新進程仍在持續展開.漢唐間執法、上相等的星象意義及事應對象的變化,揭示了星官理論與職官制度間的互動關係.通過觀察古人建構、描述制度的知識史,可爲官制史研究另辟新路徑.
-
-
-
-
闫德弘1
-
-
摘要:
相权的变化,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政治史部分的重点。隋唐宋时期,从一开始的三省长官为宰相,到后来中书门下长官为宰相,这一变化反映出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迁。因此,理清三省制度与中书门下这两个概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一、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三省制度与中书门下的描述目前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三个版本:人民出版社版本(简称人民版).
-
-
-
-
陈正婷
-
-
摘要:
''''双主体互动''''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该教学方法以''''课前5分钟检测(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教师精讲—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提升—归纳形成思维导图''''为主线。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自主参与者,积极学习的探索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互关系。教学是双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边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