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492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职业技术、世界教育信息、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2009(上海)研究生教育国际论坛、山东省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暨第七届高校会计教师联谊会等;学分互认的相关文献由4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华、姜为、袁敏等。

学分互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3.59%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492 占比:96.37%

总计:9850篇

学分互认—发文趋势图

学分互认

-研究学者

  • 刘华
  • 姜为
  • 袁敏
  • 冉阳
  • 应宏
  • 殷双绪
  • 王瑜
  • 茅徐斌
  • 许玲
  • 郑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思聪
    • 摘要: 为保证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国内各研究型大学均在对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而此项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打通本硕课程体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原有的培养体系和教学系统比较独立,各自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分别由教务部和研究生院负责编制与实施,两者间无法互通。文章阐述了为打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间的壁垒,作为首批教育部国家试点学院之一,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先试先行,重新对该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设计,对本专业和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整合,使得课程体系在纵向有明显的连续性,横向有明显的层次性。绝大多数研究生专业课程开放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本科生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均可自主选修,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本硕贯通培养。
    • 郭淑贞; 刘朝宗; 谢韵佳; 孙耀庭
    • 摘要: 当前我国有不少省份建立了学分银行,但已经建立的学分银行在发展中或多或少遇到了瓶颈,具体表现为学分认定转换标准制定困难、作为省域学分银行在学分转换中的地位与作用尴尬、现行的部分教育制度制约了学分转换的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省域学分银行作为政府建立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终身教育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分认证管理机构和学分转换服务平台,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立法保障,明确学分银行公共服务平台的属性,需要尽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学制度改革,从立法保障、政策支持、制度支撑三个层面合力推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 宋世杰; 刘鑫
    • 摘要: 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引领“十四五”建筑行业新发展,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升级新要求。书证融通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智能建造发展的新思路。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四个脱节问题,积极推动“智能建造标准+”机制创新,完成“双证书”到1+X证书制度的转型,在书证融通理论层面取得突破,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 苑津山; 张傲冲; 吴亚雯
    • 摘要: 高校学分制具有牵动高校人财物分配的重要功能,有助于激发高等教育办学活力,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学分制的多种初阶功能被学者不断探讨,但研究结果又十分零散,尚未抓住主脉。缘此,研究提出学分制的调控功能是学分制的高阶功能,其在高校教学资源调控、财务收支调控、人员流动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回顾中国学分制调控功能的历史变迁,并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学分制调控功能高效发挥的时代因应,以此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助力。
    • 安丽; 任亚浩; 张静竹; 刘莉; 刘万洋; 欧凤荣
    • 摘要: 营养学是辽宁省教育厅首批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课程之一,具有通识性、应用性和受众面广的特点。自2014年开课以来,该课程不断完善,注重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设定了相应的教学模块。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辽宁省金课平台自主在线学习,也可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考查学生对营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目前,营养学课程已相继被7所高校的2 598名学生修读,有效地解决了省内高校营养学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 许意杰
    • 摘要: 随着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开始重视普职融合的发展。普职融合对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的总体办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普职融合研究的状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使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对从2017到2022年发表于国内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概括。研究表明,我国普职融合研究主要分布在特征、模式、实施路径、问题以及对策等五个模块。基于此,对我国普职融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 徐来群
    • 摘要: 学分互认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普及化的有效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从理论上廓清普通高校学分互认不同模式的边界,分析其优势与不足,依据学分互认中有效学习时间与学习成果两个维度,可以把普通高校学分互认模式分为学术模式、能力模式、文件模式、区块模式。每一种学分互认模式都有其独特的学分互认价值取向、学分互认标准、学分互认策略及特点。学分互认模式的理论建构,有助于我们在学分互认实践中形成综合各模式优点、避免其不足的综合性学分互认原则。
    • 史强; 张永进
    • 摘要: 本文就新时代各类学习形式,学分互认、转换标准研究,提出学习成果互认和转换基本准则和依据.
    • 窦菊花; 何高大
    • 摘要: 基于公共英语课融入专业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推行选课制,实施学分绩点制教学管理;实施考核"放管服",挖掘具有专业群特点的考核方式两方面探讨了公共英语课融入专业群建设的路径,从"专业群组+模块组"制黏合专业与基础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选课制+学分制"完善自主选择机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微认证+放管服"助力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闫文军
    • 摘要: 国际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可以促进区域间高校学生的有效流动,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优化经济资源的运用效能、提高人才产出质量。基于文本比较的视角,从学分互认机制的运行流程、学分互认的前提条件、学分互认转换的方式及学分互认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学分互认的运行机制做了全面介绍,结合我国学分互认的实践探索,认为我国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要树立"大教育观"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构建实施学分互认的科学理论基础、设置学分制的统一课程标准和信息要求、健全组织机构确保政策保障到位、建立多元化的学分认证评价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