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孟

孔孟

孔孟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相关期刊259种,包括管子学刊、甘肃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 孔孟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奉光、常强、张启跃等。

孔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100.00%

总计:353篇

孔孟—发文趋势图

孔孟

-研究学者

  • 刘奉光
  • 常强
  • 张启跃
  • 乔丽荣
  • 刘卫琴
  • 刘彤
  • 刘鄂培
  • 张炎
  • 张立伟
  • 方尔加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园
    • 摘要: 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是以济宁深厚的孔孟文化底蕴为依托,充分利用山东梆子这一传统戏曲剧种,全力打造的新剧目。该剧以其鲜明的主题思想,独特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戏曲语言征服了观众,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取得了较好的审美效应和社会效应;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获得了感官的冲击、情绪情感的变化和思想的升华。
    • 霍艳云
    • 摘要: 仅就先秦时期而言,人们关于孝道思想论述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孔子、曾子、孟子及《孝经》,荀子的孝道思想却因一些篇章来源的不确定性常常被忽略、简化,荀子虽不以传孝道而著称,但其孝道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因其重礼义,重外在礼制规范对内在孝德情感的约束而值得注意。荀子的孝道思想构建于性与伪的基础之上,其以“礼”与“理”为核心的孝道实践规范主要体现为明贵贱长幼,以礼法为要;事亲以敬让,诚正而端悫;谏亲以道义,人之大行也;以忠统于孝,循礼勿争斗四个层面。同时,荀子的孝道思想对孔孟孝道思想有所继承与革新,这一特色为继续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并用以指导孝德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 霍艳云
    • 摘要: 仅就先秦时期而言,人们关于孝道思想论述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孔子、曾子、孟子及《孝经》,荀子的孝道思想却因一些篇章来源的不确定性常常被忽略、简化,荀子虽不以传孝道而著称,但其孝道思想中的某些观点因其重礼义,重外在礼制规范对内在孝德情感的约束而值得注意.荀子的孝道思想构建于性与伪的基础之上,其以"礼"与"理"为核心的孝道实践规范主要体现为明贵贱长幼,以礼法为要;事亲以敬让,诚正而端悫;谏亲以道义,人之大行也;以忠统于孝,循礼勿争斗四个层面.同时,荀子的孝道思想对孔孟孝道思想有所继承与革新,这一特色为继续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道文化,并用以指导孝德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 王充闾
    • 摘要: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孔孟也好,老庄也好,他们都懂得人并不是唯一的,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标准的说法是:"万物与我共生,天地与我为一。"
    • 侯晓宝
    • 摘要: 孟子"和"思想的内涵丰富,既包括人与人的"和",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对孟子"和"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明确该思想对当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能推动孟子"和"思想当代传承和弘扬,也能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观。本文首先对"和"思想进行简要解读,然后阐述了孟子"和"思想的基本内涵,接着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探讨了孟子"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 雷鸿
    • 摘要: 先秦时期孔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孔子的"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孟子的"舍生取义,去利怀义"的思想,它们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分析孔孟义利观的思想内涵,批判继承儒家义利观的合理因素,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衣抚生
    • 摘要: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对中国人的思想有着久远而重大的影响,研究孔孟的民族观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孔子民族观的研究较多,而有关孟子民族观的研究则较少。因此,笔者试图对孔子民族观中倾向于少数民族的部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是前人很少涉及的;同时,笔者会对孟子的民族观进行初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孔孟民族观的异同,论述孔孟民族观的影响及其当今价值。
    • 铃木大拙
    • 摘要: 在国学热的这些年,没有读过孔孟老庄,至少也接触过不怎么样的弟子规,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些都太凌空虚蹈,和蝇营狗苟的现实格格不入,反倒是根本算不上思想家的杨朱,说到了成年人的痛处,那就是不那么极端的自我主义,对政治敬而远之,尝试逃避礼法的束缚,在日常的喜怒哀乐中沉浮,不为了某些伟光正的东西自我牺牲,认为这样的牺牲对于大局无济于事。
    • 鲁建辉
    • 摘要: 儒学的主体精神肇始于孔子和孟子,其本质是对人的担当的发现与认识.仁、义是儒学主体精神最核心与最显著的标志,孔孟围绕两者建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学主体精神的根基.然而,儒学主体精神在孔孟那里仅完成了初步现实化,与之相伴而生的“不仁不义的主体精神”“单向度主体精神”“共同主体精神”及它们现实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儒者.经过不断探索,人们发现了儒学生存问题的关键,即面向大众仁义主体精神如何现实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