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治

人治

人治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3篇、专利文献138篇;相关期刊959种,包括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人治的相关文献由178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工、田广清、李敏等。

人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3 占比:91.43%

专利文献>

论文:138 占比:8.57%

总计:1611篇

人治—发文趋势图

人治

-研究学者

  • 方工
  • 田广清
  • 李敏
  • 李昂
  • 李晓蓉
  • 邬沈青
  • 陈伟
  • 丁国强
  • 丁士松
  • 刘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涛
    • 摘要: 现代人通常认为,德治就是人治,两者都与法治相对立;然而在古希腊人那里,法治并不与德治对立,两者都与人治对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而澄清这个问题。法治与人治的竞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明确地提出来了,他认为法治比人治要好。由于古代法律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勇敢、节制、慷慨与正义等美德,从而法治就是德治,两者具有形质不可分的关系。法治是让理性去统治,故而法治与人治的对立就意味着理性与欲求的对立。虽然其强调了立法者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治,立法者也是美德与理性的化身。到了现代社会,法律不再关乎美德与理性,从而美德与人治相连,并且与法治对立。
    • 蔡明伦; 高秀英
    • 摘要: 明朝仁、宣时期官员惩治涵盖谋反、谋叛、结党、擅权、渎职、犯赃罪、不胜职任、诈伪、失德违礼、以言事被责及遭受倾轧攻讦等诸多情形,具有惩治范围广泛、惩治多适当及惩处力度较轻但独严风宪和贪赃惩治等特点。相比于洪武、永乐时期严猛恐怖的惩治气氛,仁、宣时期的官员惩治主要针对官场痼疾,澄清吏治,整体追责氛围较前朝宽缓。这种惩治风气的转变,既是明初政局变动、时代所需的结果,也跟皇帝审慎明察的惩治态度、善于用人、官员得力以及君臣关系融洽密切相关。仁、宣时期由此成为明代历史上官员惩治效果最好的一个阶段,导致“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但终明一世,官员惩治效果最好的时期出现在惩治机制尚不完备的仁、宣时期,彰显了人治因素在官员惩治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制度因素强固得多。
    • 贾猛
    • 摘要: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能否“办好中小学教育,要靠广大教师,要靠教师的领航人——校长”。如何才能引领学校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人人都愿意为之而倾尽全力的发展愿景?文章分析了校长治校中较为普遍的“人治”“法治”和“无为而治”三种现象,从营造家庭文化、教育文化、质量文化、行为文化和思维文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化治校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 丘钊武
    • 摘要: 道德与法治法律板块有很多知识容易混淆,把这些易混淆的知识弄清、弄懂,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鉴于此,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板块易混知识进行了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好这部分知识。一、法制与法治法制和法治是有差别也有关联的两个概念,不可混淆。人类世界还没有产生宪法以及民主的时候,就存在法制;法治则是晚近才产生,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本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 王杰
    • 摘要: 自周公援德入礼、孔子援仁入礼以来,荀子援法入礼,主张隆礼重法,实现了礼制思想的第三次变革.礼是荀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从礼的内涵变迁及基本政治功用、礼的核心(等级制度的确立与维护)、礼为修身立命和治国安邦之本、礼法的互补性(援法入礼与隆礼重法)、理论困境(陷入人治——圣人万能论的怪圈)等五个方面阐释荀子的重礼思想.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中,荀子的礼论具有许多合理的思想内涵,但最终没能跳出圣人万能论的窠臼.
    • 于长雷
    • 摘要: 中西方传统政治体系迥然有别,反映了中西方在观念、价值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折射了人类不同文明建构和发展的文化基础.阐释并区分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论域和差异,有利于揭示传统社会的政治形态,厘清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生成与嬗变,解释政治发展的精神基础.这对于中国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政治文化,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于长雷
    • 摘要: 中西方传统政治体系迥然有别,反映了中西方在观念、价值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折射了人类不同文明建构和发展的文化基础。阐释并区分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论域和差异,有利于揭示传统社会的政治形态,厘清中西方政治制度的生成与嬗变,解释政治发展的精神基础。这对于中国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政治文化,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 牟俊璋
    • 摘要: 近代我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引入了西方的人治概念,多数时候,我们用人治人治贬义性的概括我国历史。文章阐述了“人治”和我国“贤人政治”在起源和内容上的区别,并认为“人治”与我国“贤人政治”有较大区别,不能描述我国政治历史。
    • 彭新武; 周瑞春
    •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存在着平等精神缺乏、单向度义务本位主义、忽视和压抑人性等种种局限性.无论是"礼治"还是"法治",都只是"人治"的一体两翼,在本质上是统治者礼法合流下的"术治"选择."术治"模式的经久不衰,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并通过多样态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实施社会治理.宗法伦理共同体以宗族为单位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化,从而在地域社会拓展出一定的自治性空间,并形成一种"泛宗族主义"或者说"泛血缘文化".当然,如果抛开如上一些内在的局限,那么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在确立道德实践主体、强化行政伦理规范、扩展组织文化功能等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 许曦彤
    • 摘要: 本文基于对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典型乡村W村的调研,试对乡村治理的困境、未来发展作进一步的探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一个旨在构建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模式,那就是人治与法治的结合,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