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服饰
女性服饰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工艺美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174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服装设计师、纺织服装周刊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2014年第四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报告会等;女性服饰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晓柏、任宜海、崔荣荣等。
女性服饰
-研究学者
- 姚晓柏
- 任宜海
- 崔荣荣
- 陶辉
- 上官玮玮
- 余卫华
- 倪瑜伟
- 关悦
- 刘文
- 刘露
- 包木其尔
- 周娅婷
- 周飞战
- 孙莉萍
- 常静
- 张征
- 张蓓蓓
- 张雪飞
- 方东根
- 朱琰
- 李兰兰
- 李登科
- 杜渐
- 杨小明
- 杨慧
- 汤小锋
- 沈安琪
- 沈穷竹
- 牛犁
- 王佳阳
- 王兰
- 王朝晖
- 王芙蓉
- 王莉
- 石晶
- 谢思思
- 赵丹妮
- 邵旻
- 郭丰秋
- 陈玉
- 陈群
- 黄小格
- Claudia
- Holly(译)
- Mango
- Tan Daili
- ryoma
- 一沐尘
- 万光华
- 万程
-
-
朱亚同;
解梦伟;
侯小锋
-
-
摘要:
滇西楚雄彝族服饰式样丰富,多彩斑斓,它已成为彝族民俗文化与工艺技艺的物质载体。以独具代表性的楚雄彝族女装的服饰文化和色彩谱系为研究对象,借用日本PCCS色彩研究体系为标准,结合彝族女性服饰的色彩文化特征,采取定向和定量手法研究其色彩谱系,归纳出楚雄彝族女装的色彩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而构建其色彩数据库。以期为彝族女性服饰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彝族服饰配色的多维度可能性。
-
-
刘璇;
李若辉
-
-
摘要:
牡丹纹样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内容,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设计领域,对于服饰设计尤其是女性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以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牡丹纹样为切入点,分析了牡丹纹样的缘起、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女性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
-
谢银敏
-
-
摘要:
本系列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宋人对猫的喜爱,陆游曾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将可爱的小猫形象与宋代女性服饰进行结合设计。服饰上主要包含三裥裙、合裆裤、两片裙、背心、褚子等形制。同时形象的妆容上以大宋女子特有的珍珠妆为主,发型上包含了宋代女子的盘龙髻、朝天髻、双垂鬟、灵蛇髻等。借用易于传播的IP形象,宣传科普宋代女子服饰的形制和穿搭风格,探索宋代服饰传播渠道的新形式。
-
-
黄小格;
韩超
-
-
摘要:
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都属于藏族的分支,地处“藏羌彝走廊”的关键节点,文化成分多元,表现出杂糅、多元、交融的文化面貌。虽然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距离,但二者的服饰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尤其是在女性传统服饰设计表现上更为明显。主要对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了比较分析,因二者基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特质和接受“他文化”影响的来源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各自族群特色的服饰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
-
朱怡清;
吴聪;
汤欣月
-
-
摘要:
[研究意义]五四时期所呈现的服装形态和服饰文化内涵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女性服装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在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促进了中国女性服饰的现代化转型。[研究方法]文章以文献资料、传世图像等为依据,通过归纳分析,梳理提炼出五四时期女性服装式样的变迁、演变的趋向和嬗变的成因。[研究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嬗变,此时期女性服装的式样大致为:蕴含接受新思想的文明新装、追求男女平等的改良旗袍、代表审美西化的西式时装;在女性思想意识觉醒、教育得到重视、经济得以独立、传媒对服饰宣传的因素影响下,整体由精细繁缛向简洁化,单一局限向多元化,关注服饰向关注人的方向发展。
-
-
李锦轩
-
-
摘要:
汉代女性服饰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汉代女性类型服饰及工艺特点描述性研究、汉代女性服饰考古学观察研究、儒学思潮下的汉代女性服饰审美文化研究,汉代女性服饰在现代影视剧中的应用研究。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汉代女性服饰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与分析,提出当前学术界对汉代女性服饰研究的不足和缺失,并探析汉代女性服饰传承发展的策略。
-
-
首阳
-
-
摘要:
元平元年(前74)六月,大汉未央宫中正上演着一出由大将军霍光主导的废帝仪式。这一天,刚刚登基27天的昌邑王刘贺,在朝见完皇太后,正欲返回住处时,宫门忽然关闭,刘贺与他的昌邑旧臣们被高墙分隔开来。早已准备停当的上官皇太后(霍光外孙女)召集群臣,下旨将刘贺废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霍光便将自己一手扶持的新君赶下龙椅,恐怕是察觉到了刘贺想夺回大权的企图。
-
-
赵睿;
谷雨珊
-
-
摘要:
文章以融水苗族女性常服为例,选取《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中融水苗族女性常服,对其服饰结构、刺绣纹样进行三维建模与展示,得到了少数民族服饰三维化数字复原的效果。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复原,为少数民族服饰展示方式和少数民族服饰互动体验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为少数民族服饰结构研究提供案例参考。
-
-
王璐琳
-
-
摘要:
文章以提香肖像画中女性的服饰为例,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女性服饰特点。研究认为,当时的服饰不仅起到美化生活作用,还可以彰显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服饰文化同样也具有隐喻性。
-
-
韩佳妍
-
-
摘要:
文章以内蒙古文化产业地方标准公布的28个蒙古族部落传统女性服饰缘边为切入点,通过三重证据法,将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缘边按照地域形态划分为“一体”部落缘饰、“左翼”部落缘饰、“右翼”部落缘饰。通过形而下“缘饰”配色、纹样特点,探究“形而上”蒙古族多民族文化交融、和而不同的美学思想,让蒙古族民族群体依托民族文化产生的归属感,同时增强其他民族对于蒙古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可,提升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
-
张玲
- 《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本论文立足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的技术化探讨,致力于将我国传统服饰从宏观"定性"研究向微观"定量"研究的深度拓展.依托现代考古成果,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贵族女性服饰为研究范本,对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独具结构新意的曲裾袍服的款型风格、结构特征及剪裁技巧等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证,并将其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贵族女性袍服相比较,探讨二者在结构剪裁方式上的文化继承性.汉代女装在工艺技巧上所取得的成就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所具有的"聪颖巧思"及"惜物善用"的高超的造物智慧.
-
-
-
金尼洋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舟曲博峪位于藏彝走廊西北端的藏区边缘地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地区,博峪藏族女性服饰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了与周边族群文化交流的痕迹.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博峪藏族女性服饰的形制结构做了细致的研究,进而结合文献资料从反映生态环境、承载社会功能、映射宗教信仰、体现文化交流四个方面揭示了博峪藏族女性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以此说明博峪藏族女性服饰在藏区边缘地带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
-
-
方东根
-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报告会》
| 2014年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女性服饰变革的黄金时期,摩登女性在受了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运动的注意与电影的熏陶之后,在穿着上与世界接轨,从面料与色彩、工艺与结构以及穿着方式上加以注意,引领着30年代服饰的变革.《玲珑》在其短暂的七年生命里,对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一个积极的导向作用,正如《玲珑》生命的终结一样,摩登女性不得不向当时的家庭与封建礼教以及抗战妥协,一部分回归了家庭,一部分投入了抵御外辱的革命,只有少数还活跃在旧上海的浮华中.
-
-
杜渐
- 《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
| 2018年
-
摘要:
刺绣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其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哈尼族在其服饰中所体现出的刺绣工艺,不仅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它的图案、技法、色彩等也都承载了民族文化主体的历史记忆与审美观念.本文从哈尼族女性服饰中的刺绣工艺调查入手,分析了作为文化主体的哈尼族人在当代服饰中所表现出的刺绣工艺现状,并在工艺文化的整体弱化、时空错位与多样简化的境遇下,探讨其发展中的各种阻碍,力图加强对文化主体的保护与传承.
-
-
Tan Daili;
谭黛丽
- 《北方民族与丝绸之路博士后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文章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从色彩、衣服、佩饰以及纹样等方面论述了裕固族民族服饰的特点,认为裕固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中蕴含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因素.
-
-
牛犁;
崔荣荣
-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高山汉是明末以来从川、黔、湘、滇、鄂、鲁等地汇集到桂西的一支特殊的汉族支系,生活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群山之间,周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山汉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在现代化大潮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服饰特色.在近百年中,高山汉女装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四次变革,虽然传统形制和艺术结构仍然保留,然而目前的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高山汉服饰至今没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随着外出务工、求学的人员日益增多使得传统服饰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服装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使传统服饰文化、服装技艺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也成了高山汉服饰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
-
-
武氏玉英;
李薇
- 《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
| 2018年
-
摘要:
奥黛(Ao Dai)是越南京族及少数民族男性和妇女普遍穿用的服饰,也是越南女子节日、婚嫁等重要场合的礼仪服饰,被称为越南的国服,其中包容中国、法国、印度等多种文化.本文通过对越南女性奥黛刺绣和工艺制作的分析,来阐释奥黛的刺绣特点和结构的不同,从而提出奥黛的造型样式与越南女性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
-
-
武氏玉英;
李薇
- 《2018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
| 2018年
-
摘要:
奥黛(Ao Dai)是越南京族及少数民族男性和妇女普遍穿用的服饰,也是越南女子节日、婚嫁等重要场合的礼仪服饰,被称为越南的国服,其中包容中国、法国、印度等多种文化.本文通过对越南女性奥黛刺绣和工艺制作的分析,来阐释奥黛的刺绣特点和结构的不同,从而提出奥黛的造型样式与越南女性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