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
刘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南都学坛、南方文物、收藏.拍卖等;
刘贺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刚、王子今、何丹等。
刘贺
-研究学者
- 王刚
- 王子今
- 何丹
- 温乐平
- 郑志刚
- 刘富康(整理)
- 刘胜兰
- 刘贺
- 吴方基
- 张琼
- 秦家勉
- 程维
- 罗婷
- 郭锰
- 陶江
- 高劲松
- 黄今言
- 黄铭
- 丁海波
- 习罡华
- 于全介
- 何丹1
- 余全介
- 余华兵
- 侯婕
- 关健赟
- 冯新晖
- 刘中阳
- 刘羽
- 刘荃
- 刘荣晖
- 卓然
- 史卫
- 吉同
- 吕宗力
- 吴方浪
- 周广明
- 周梦
- 周若冲
- 周霖
- 学慧
- 宋艳萍
- 常大利
- 康丽敏
- 张嵌
- 张建文
- 张琪
- 张维
- 彭金鸿
- 徐观潮
-
-
张琼;
刘荃;
高劲松
-
-
摘要:
在海昏侯刘贺墓东回廊北部出土的一套青铜蒸馏器,器型宏大、构思巧妙、结构独特、功能齐全,是出土汉代青铜蒸馏器中的一套精品。本文通过对其功能结构、使用方法及产品类别等方面的讨论分析,认为该蒸馏器在天锅不同扣盖方式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不同生产条件和产品类别的蒸馏操作,蒸馏产品可能是以芋为原料的蒸馏酒、提取物或药酒。该讨论和认识,丰富了汉代青铜蒸馏器的研究,为研究蒸馏技术的发展以及蒸馏酒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物证和参考资料。
-
-
首阳
-
-
摘要:
元平元年(前74)六月,大汉未央宫中正上演着一出由大将军霍光主导的废帝仪式。这一天,刚刚登基27天的昌邑王刘贺,在朝见完皇太后,正欲返回住处时,宫门忽然关闭,刘贺与他的昌邑旧臣们被高墙分隔开来。早已准备停当的上官皇太后(霍光外孙女)召集群臣,下旨将刘贺废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霍光便将自己一手扶持的新君赶下龙椅,恐怕是察觉到了刘贺想夺回大权的企图。
-
-
王刚
-
-
摘要: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上的西王母画像与道家及道教虽然有着关联性,但它们分属不同的系统。西王母具有“神”与“人”的两面性;具有“人”之属性的西王母与“礼”关联甚密,而“礼”又恰恰是“孔子衣镜”的思想核心,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应非偶然,是刘贺的一种主动选择。刘贺选择西王母来赐福避祸,主要针对的是“犬祸”和“阴病”,并由此在画像中引入了东王公,以达到和顺阴阳的效果。
-
-
刘富康(整理)
-
-
摘要:
2011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群众向媒体举报,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墩山上有一座古墓遭到盗掘。由此,汉代海昏侯墓重见天日。海昏侯国城址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墓主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4岁承袭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18岁被霍光拥立为皇帝,在位仅27天;29岁被封在豫章郡海昏县,成为第一代海昏侯,33岁在封国病逝,史称"汉废帝"。
-
-
胡迎建
-
-
摘要:
《汉书》中的刘贺,劣迹斑斑,出现许多怪异之兆.这是以汉代阴阳五行说强加于其身的丑诋成份.班固的书写受到西汉上层社会对刘贺看法的影响,其负面形象必有矫诬、堆积罪状处,如何走近真实的刘贺,值得商讨.据张敞看望刘贺所说,推算他出生于太始三年,与王吉谏书所说未能吻合,《刘氏族谱》则记载元封二年出生.刘贺赴长安经过济阳为何要求长鸣鸡,买积竹杖,有待考证.张敞奏书中写到刘贺前妻之父为执金吾严延年.《汉书》中也有侍御史严延年,是两人还是同一人,有待考证.本文认为刘贺墓中的一部分珍贵青铜器、乐器、竹简以及车马是从北方带来的,而五铢钱、陶器则有可能在南方制造.孙万世究竟是探子还是被审查交待?兴建海昏国都城以及上缭营的人力与财力来自哪里?海昏县与海昏国的关系如何,溉口在今何处,都是饶有趣味的话题,须要进一步考索.
-
-
刘胜兰;
赵可明(摄影);
无
-
-
摘要: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三千多件漆器,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堪称迄今为止已发现汉墓漆器的翘楚。特别是在主棺内出土的漆箱漆盒等容器,银扣贴金,精美异常。其上的金箔图案,灵动而充满巧思,作者将这些图案结合《山海经》等古籍,以及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的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做出解读,发现它们把刘贺心中的神仙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來。而且从中,我们还可一睹先秦诸子百家中神仙家的余韵和道教的萌芽。
-
-
曹建国;
魏博芳
-
-
摘要: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诗经》,学界一般认为属于《鲁诗》.通过对海昏侯墓出土《诗经》中的传、故训、文字以及《齐论语》等其他竹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海昏侯墓《诗经》属于《韩诗》的可能性更大,可能与昌邑国《韩诗》学者王吉有关.通过海昏侯出土诸多简牍文献可知,刘贺其人虽缺少政治谋略,但也非冥顽不灵之徒.相较于汉代其他诸侯王,刘贺亦称得上是好学之人.
-
-
杨博
-
-
摘要:
刘髆、刘贺父子因当世大儒的师承辅弼,得以汇通“六艺”、兼习《五经》,既构建了刘贺本人“簪笔持牍趋谒”的儒生形貌,又为西汉前、中期儒门典籍的贵族官学传承提供了鲜活视角.刘贺本人对《论语》《孝经》的熟悉,对《诗经》的诵习,验证了通经之前皆先通《论语》《孝经》的传统认识;其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修正了西汉时期“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论断,其时实应“不限于专治一经”;简本《礼记》诸篇与《王会饮仪》的单篇别行状态,既体现与“礼”相涉的有《礼经》学者与汉“仪”学者两种,又反映出宣帝时期《礼》博士的设置情况.简本所见西汉前、中期《诗经》《论语》乃至《礼记》等“六艺”典籍流传的复杂情况,远非《汉书·艺文志》的概略归结所能总括.
-
-
黄今言;
钟宇声
-
-
摘要:
刘贺帝位被废后,如何处置刘贺,汉廷有不同意见,群臣奏言将刘贺迁徙房陵,而太后则诏令其返归昌邑.宣帝的最终决策乃将刘贺远封海昏,依据是借鉴舜封象的历史经验,旨在消除其对皇权的威胁,又使之“藩卫汉室”,用意宏深.
-
-
刘富康(整理)
-
-
摘要:
2011年3月,南昌市新建区群众向媒体举报,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墩山上有一座古墓遭到盗掘。由此,汉代海昏侯墓重见天日。海昏侯国城址和以海昏侯为代表的墓葬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墓主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4岁承袭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18岁被霍光拥立为皇帝,在位仅27天;29岁被封在豫章郡海昏县,成为第一代海昏侯,33岁在封国病逝,史称"汉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