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嘉绒藏族

嘉绒藏族

嘉绒藏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建筑科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942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国西部、西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暨第35届年会、第十八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等;嘉绒藏族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昌富、李军环、李锦等。

嘉绒藏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942 占比:98.61%

总计:15152篇

嘉绒藏族—发文趋势图

嘉绒藏族

-研究学者

  • 张昌富
  • 李军环
  • 李锦
  • 张垭欧
  • 曾现江
  • 江福全
  • 白涛
  • 郎维伟
  • 仁增旺姆
  • 刘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晓艺
    • 摘要: 《沃日河谷的太阳》演绎了百余年嘉绒藏族的历史,展现了河谷与饶坝土司三代家族百年风云,聚焦土司制度的繁盛与消亡,将沃日河谷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等主题一一呈现。小说通过描述嘉绒地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纷繁多彩的人物形象、土司制度的消亡,来凸显嘉绒人在独特地理环境下所孕育的富有野性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曾现江
    • 摘要: 金川之役结束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实施“改土设屯”,建立起兵民番练四种类型的屯田。改土设屯后的金川地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内地化”态势,但原本受到严格限制的屯弁却随着屯番兵的频繁随征而逐渐获得世袭,屯守备不断扩张权力和权势,进而在清末民初控制了番屯各方面权力,因此被普遍视作“土司”。金川番屯“再土司化”的原因与屯制有关,但根源却是清朝统治者的藩部意识,造成行省体制与藩部体制在金川杂糅并存,使得占总人口70%以上的屯兵屯民等移民与屯番屯练因土地资源分配形成的空间区隔被固化,而番屯还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与土司制度相应的社会文化。
    • 蒋思玮; 黄诗艺; 李礼; 李西
    • 摘要: 嘉绒藏区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遗存雄厚、文化典型的聚居地,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聚落景观极具地域特色和景观价值。本文以国家级传统村落--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场景感知,从聚落形态、空间结构、细部景观三要素解读其极具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景观特征,探寻传统聚落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并结合现状问题,提出适应性发展策略,以保持聚落活力、适应时代及文化发展。
    • 侍明成
    • 摘要: 嘉绒藏区的民族建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在国家政策不断改良和全球化进程中,该地区经历了生活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重构与转型,其建筑营建活动面临着适应性的转变。本文以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典范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相关的研究基础上,借助生物基因图谱的相关原理,以微观的视角对影响西索村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整体看待影响其生成生长的限定因素,构建相应的建筑基因图谱。以符合当下的生态可持续为准绳,将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营建置于动态的调控中,为嘉绒藏区民族建筑适应性转变提供新的视角。
    • 黄小格; 韩超
    • 摘要: 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都属于藏族的分支,地处“藏羌彝走廊”的关键节点,文化成分多元,表现出杂糅、多元、交融的文化面貌。虽然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距离,但二者的服饰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尤其是在女性传统服饰设计表现上更为明显。主要对川西北的白马藏族和嘉绒藏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了比较分析,因二者基于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特质和接受“他文化”影响的来源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各自族群特色的服饰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 郭悦
    • 摘要: 嘉绒藏族锅庄是嘉绒藏族集聚民族情怀、宗教信仰、地域习俗、民族美学与民族精神的独特体现,是一部活生生的化石,是一种民间舞蹈,也是一种宗教信仰,参与性很强。然而,在社会变革、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嘉绒锅庄也在不停的变化。对嘉绒人来说,跳锅庄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在墨尔多神山脚下,跳锅庄与嘉绒人的传统观念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许多场景中,跳锅庄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现实诉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论述嘉绒藏族锅庄的多元文化特色的历史渊源。
    • 李军环; 王纯; 靳亦冰
    • 摘要: 嘉绒藏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引生了该地区特有的各类事件,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制。文章从事件空间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民居形态的关注从“几何空间”转向“经验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事件中人的行为活动和体验感受对空间的影响。以此分别对嘉绒藏族独特的围火空间、平面空间及垂直空间的演化进行梳理解读,剖析不同事件导向下的空间演化机制及其深层影响要素,并探寻发展变化中传承与延续的内核,为新时代的传统村落更新营建提供启示。
    • 范霄鹏; 孙小鹏
    • 摘要: 嘉绒藏族聚居的川西高原,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众多的河流,贯流连通多片山中小区域,形成多民族聚居的藏羌走廊。发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梭磨河,自东北向西南汇入大渡河支流,串联起卓克基、马尔康和松岗。梭磨河两岸石壁隆起,松岗官寨与河畔山岗的山形地势融为一体。
    • 刘新汶; 王丽梅
    • 摘要: 通过田野考察、文献研读等研究方法,文章概括性地阐述了嘉绒藏族门窗纹样装饰的文化背景及其背后的原因与哲思,又分别从其题材及寓意、构图及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最后提出再设计思路并罗列设计流程。对嘉绒藏族纹样装饰研究,既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也可以为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提供灵感思路和参考。研究认为,传统嘉绒藏族纹样装饰图案元素丰富且寓意吉祥,构图既完满又有呼吸感,色彩兼具高饱和、强对比和无彩色地善用,整体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可通过根据寓意联想设计、既有元素转译设计两种再设计方法将创新图案运用于现代纺织品之中。
    • 王展
    • 摘要: 本文分析嘉绒地区传统民居的形式和功能特征,总结其共性,提炼其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元素,并提出这些元素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的疆域跨多个气候、生态和文化地域,不宜用同一套设计逻辑实现全部的绿色建筑设计,因此,应研究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技术与工艺,形成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