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碉楼

碉楼

碉楼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风景名胜、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第六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等;碉楼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雄、于宁、石硕等。

碉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3 占比:97.2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93%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83%

总计:363篇

碉楼—发文趋势图

碉楼

-研究学者

  • 张国雄
  • 于宁
  • 石硕
  • 周一渤(摄影)
  • 李建安
  • 胡小平
  • 谭伟强(摄影)
  • 邱镇尧
  • 于坚
  • 何书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阳曦; 康汝婷
    • 摘要: 设计说明:远赴他国,却始终不忘故乡,家乡房子里透出来的光,就像灯塔一样为他们指引回家的方向。创造来源是江门开平的碉楼,碉楼是西方艺术和本土艺术融合的产物。作品的想法来自被称为“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以及方氏灯楼,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它的罗马拱券、窗楣、窗花的造型给人一种异于常态的美感。文创陈设产品中恰当地结合中西方元素予以表达,建筑外形简化加上花窗纹理装饰,形成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空间陈设文创设计产品。
    • 赤列次仁
    • 摘要: 碉楼是青藏高原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的历史年代悠久,分布范围辽阔,建筑风格独特,功能内涵深奥,具有重要的价值。早在20世纪之初,西方的一些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关注到了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他们对川西高原的部分碉楼以拍摄、记录等方式向外界进行了宣传。20世纪20年代,任乃强、庄学本、马长寿等中国少数学者也对碉楼做了一些开拓性的考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相继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建筑等角度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呈现出多元化和日渐兴盛的趋势。
    • 陈振益; 付正超
    • 摘要: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侨乡建筑研究一直受到关注。以广东五邑地区的侨乡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建筑空间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侨乡民居的室内空间,梳理其装饰特征及家具陈设演化,揭示设计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建筑空间实体、文献资料,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广东五邑侨乡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与建筑外立面一样,融合了中西方的特色,体现了侨乡居民在特定时代的审美、社会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
    • 杨冰慧; 廖晨阳; 陈一
    • 摘要: 在传统羌寨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对羌族特色建筑——碉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该文在调研和测绘基础上,结合文史资料对四川省汶川县黄泥夯筑布瓦村羌碉群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碉楼与村寨协同防御体系的构建和羌碉自身防御结构特色。研究发现碉楼和地形、道路、民居、水系相辅相成,构成立体的防御骨架;羌碉自身的形体、材质等构造满足军事功能的需求,研究结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 Zhang Qing(Text/photo); Huang Wenjuan(Translated)
    • 摘要: Setting off from Chamdo and then driving forward along the wellknown Sichuan-Tibet Highway,the vehicles made a turn to a side road and moved toward a remote village in Konchog County around dusk.The entire journey was quite easy.Finally,we reached Sanyan.
    • WANG Xinxin
    • 摘要: 开平景观公厕位于华侨之乡、碉楼之乡开平市,选址在祖宅村旧公厕原址,将旧公厕拆除后的材料重新利用,完成了旧公厕、旧材料的双重新生。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选择了类地景化的处理,将卫生间功能区藏在供村民休闲娱乐、举办活动的大台阶之下,解决了公厕便利性与隐蔽性的矛盾。在材料的选择上,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模数和秩序,将破碎之后失去模数、无法被使用的旧砖瓦利用起来,让旧材料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统一模数钢丝笼的使用,让笼子内的砖瓦有了自由的组织方式,斑驳的旧砖瓦就像一段历史片段,将这些片段重新组合。
    • 郑琦
    • 摘要: 以台州市76座碉楼为样本,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细部装饰、建材与构造、交通组织等方面对台州碉楼的建筑学特征进行详细考察。调查发现,台州碉楼存在数量不断减少、历史环境缺失、本体保存不佳等问题。保护利用策略为:组建专门机构,开展基础调查;加强分类管理,提供资金补助;借助各种载体,打造良好环境;编制五年规划,积极申报国保。
    • 许竞文
    • 摘要: 《金山》是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以坚实的笔触深度还原了早期华工漂泊海外、艰难生存的血泪历史。除了书写移民男性的金山故事之外,张翎《金山》还呈现了一幅真实可感、细腻动人的留守女人群像。本文即通过文本细读,对方家碉楼之下命途各异、各具代表的三代留守女人——麦氏、六指与区氏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管窥留守女人们独特的生存状态与无言挣扎,并通过与同类作品的对比,指出张翎《金山》的独特贡献即在于除了书写方得法们漂泊海外、勇闯金山的“创业史”之外,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那些如背景般存在的留守女人,赋予这一备受忽视的女性群体以动人情感、丰实血肉,使被遮蔽的女性心声重新浮出历史地表。
    • 王际娣; 花宣
    • 摘要: 广州市花都区始终注重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深入探索古村活化利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修旧如旧”的修缮保护原则,在“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下设计开发,曾经残败的古建筑,再次焕发新光彩。夏日艳阳之下,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一座座碉楼与低矮的青砖大屋错落有致,碉楼庭院内种植的芒果、荔枝、黄皮等果实挂满枝头。树下摆一方书桌,撸猫、看书、品咖啡,顷刻间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融入这浓厚的文艺氛围之中。这便是花都区通过活化利用古建筑打造的休闲度假的文艺打卡地。
    • 何之淼; 兰俊
    • 摘要: 川西高原是我国地形中由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过渡的重要区域,历史上不仅是多民族交融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也经常是政权与军事冲突的前线。因此,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川西高原逐渐形成了大量以防御性为主要特征的聚落形式,而其中的木雅藏区由于其人口、文化的特殊性又形成了有别于周边其他防御聚落的特殊防御性特征。本文认为木雅藏区传统聚落防御要素的构成可归纳为地理环境、选址布局和碉楼建筑三类,并以位于木雅地区的康定县甲根坝镇日头村为例,从上述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其防御体系的构成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