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

民族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理、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338404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贵州民族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六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发展学术论坛、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2012年国际植物染艺术设计大展暨理论研讨会等;民族建筑的相关文献由37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正光、刘彩云、封声凤等。

民族建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8404 占比:99.90%

总计:338743篇

民族建筑—发文趋势图

民族建筑

-研究学者

  • 吴正光
  • 刘彩云
  • 封声凤
  • 潘德武
  • 王展光
  • 苏莹
  • 蔡军
  • 邱秀丽
  • 姬旭明
  • 张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丽; 宋河有
    • 摘要: 旅游地的民族文化符号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和开发者的关注。民族建筑在旅游场域中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塑造民族文化景观、彰显多元旅游功能等作用。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发现蒙古包作为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化利用实践中存在传统色彩褪化、文化符号躯壳化、旅游服务功能异化、衍生符号特色弱化等问题。要合理发挥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场域中的旅游功能,就应动静结合全面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同时避免过度符号化开发,避免对民族建筑文化符号的误读误用。
    • 侍明成
    • 摘要: 嘉绒藏区的民族建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在国家政策不断改良和全球化进程中,该地区经历了生活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重构与转型,其建筑营建活动面临着适应性的转变。本文以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典范西索村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相关的研究基础上,借助生物基因图谱的相关原理,以微观的视角对影响西索村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整体看待影响其生成生长的限定因素,构建相应的建筑基因图谱。以符合当下的生态可持续为准绳,将嘉绒藏区民族建筑的营建置于动态的调控中,为嘉绒藏区民族建筑适应性转变提供新的视角。
    • 李思言; 李锋; 文祺惠
    • 摘要: 满族传统民居是中国民居中的重要类型,其功能和形态是人民适应地域环境和满族民族文化的物质化体现,对华北、东北地区各民族的民居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以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乡村聚落和民居为例,从聚落形态、院落与建筑室内外空间布局、建筑外围护结构形式等方面,概括性描述满族乡村的聚落与建筑的总体形态,为未来满族乡村建设和民居修建改造提供依据。
    • 吴忠军; 王诗意; 曹宏丽; 梁景慧
    • 摘要: 少数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集聚区,是原住民赖以生存的文化社区,是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贵州肇兴侗寨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其文化底蕴和景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立足于景观基因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从建筑结构、平面形态、立面形态、细部装饰、建筑用材等建筑特征识别肇兴侗寨传统民居建筑、主体性公共建筑的建筑景观基因,探讨基因变异缘由。研究发现: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主体基因为穿斗式木结构,抬梁式结构为变异基因,平面形态、立面形态、装饰图案、建筑用材为附着基因;肇兴侗寨建筑景观基因的变异主要受建筑功能转变和旅游需求的影响。
    • 李朝阳
    • 摘要: 苗族、侗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贵州省的黔东南、黔南、铜仁等多个地区,其住宅多是木质结构房屋且通常建筑密度较大,由于此类建筑结构通常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高且无有效的防火分隔设施,一旦发生火灾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火烧连营”事故的发生,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引发大面积火灾事故。由于此类建筑发生火灾后通常具有过火面积大、坍塌损毁严重、引火源种类特殊等特点,给事故发生后的火灾调查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现对苗族、侗族木质结构建筑物火灾特点进行逐一分析,从该类火灾事故的调查难点入手,对该类火灾的调查方法进行具体优化,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该类火灾调查工作效果的新思路。
    • 蔡军; 封声凤; 苏莹; 邱秀丽; 刘彩云; 潘德武
    • 摘要: 以岭南地区民族建筑封火墙构件为例,针对民族建筑构件因种类繁多、构件复杂而难以快速建模的问题,运用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进行了构件的参数化建模。通过分析民族建筑构件的演化发展规律,将同种类的民族建筑构件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归一化的模型尺寸建立参数关系,利用Revit软件进行模型参数化建模,通过改变模型的自变量参数,控制因变量,即可演化成同类型构件的其他模型。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封火墙的归一化模型的马鞍墙模型I的部分自变量参数,可演化为镬耳墙模型和马鞍墙模型II。而对于模型较为复杂的细部构造,可以将三维激光扫描形成的点云模型与参数化建模方法相结合,从而降低民族建筑构件的建模难度,节省建模时间。
    • 蔡军; 封声凤; 苏莹; 邱秀丽; 刘彩云; 潘德武
    • 摘要: 以岭南地区民族建筑封火墙构件为例,针对民族建筑构件因种类繁多、构件复杂而难以快速建模的问题,运用BIM技术中的Revit软件进行了构件的参数化建模.通过分析民族建筑构件的演化发展规律,将同种类的民族建筑构件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对归一化的模型尺寸建立参数关系,利用Revit软件进行模型参数化建模,通过改变模型的自变量参数,控制因变量,即可演化成同类型构件的其他模型.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封火墙的归一化模型的马鞍墙模型I的部分自变量参数,可演化为镬耳墙模型和马鞍墙模型II.而对于模型较为复杂的细部构造,可以将三维激光扫描形成的点云模型与参数化建模方法相结合,从而降低民族建筑构件的建模难度,节省建模时间.
    • 蔡军; 邱秀丽; 苏莹; 封声凤; 潘德武; 刘彩云
    • 摘要: 针对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现状,以潇贺古道线性文化线路上的某传统村落民族建筑为研究对象,建立民族建筑濒危等级评价体系,确定濒危等级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确定评价指标濒危等级的隶属等级.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民族建筑濒危等级的确定可从民族建筑数量、民族建筑健康状况、民族建筑历史与艺术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确定;为易于确定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研究过程可将濒危等级划分为低危、易危、濒危、极危四个等级;根据民族建筑濒危等级和数量可确定该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的濒危等级,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濒危等级属于濒危级别.
    • 陈卓
    • 摘要: 乡土景观对呈现民族旅游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带动相关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对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提炼出乡土景观的设计原则,并对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乡土景观设计发展提出建议,有助于促进黑龙江省民族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张军; 袁晓蝶
    • 摘要: 同质化、全球化是当下建筑学面临的主要议题,对如何保持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表现各自区域独有的建筑特征成为建筑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凸显出建筑对自然与文化环境的适应于传承,也成为民族与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丽江英迪格酒店设计实践分析,以建筑基因的视角,从基因传承(山水格局、街巷肌理、院落空间、建筑色彩、内部装饰)与基因变异(入口空间、建筑材料与建构逻辑)来解析民族与地域建筑创作的思路与手法,对于弘扬民族和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