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贵阳
  • 出版时间: 2014-07-12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贵州省文物局;;

会议文集: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杨廷宝在沈阳的作品中,都坚持以“轴线”为主要的设计手法,他认为,轴线往往反映一种力量,一种概念,一种方法和观念。要“很好地掌握轴线设计所要求的用途”具体分别表现在群体设计和单体设计中。同时,他对比例掌握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在建筑形式上,虽然运用了古典主义手法,但其都遵循功能需求和现实条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通和简化,而且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建筑形式。
  • 摘要:一种来自建筑大师赖特的条纹饰面砖处理手法传入日本,伴随着日本的对外扩张,传播到中国,在长春、青岛、香港、天津均有其踪迹,条纹面砖的研究有助于历史建筑修复指导,条纹面砖是殖民历史的符号,是日本新建筑运动的符号,影响了日本的现代建筑。
  • 摘要:本文对2013年近代建筑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情况进行了综述,8月24日上午会议开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教授致欢迎辞,张复合教授做了题为“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势在必行”的主题报告,日本近代建筑史学者西泽泰彦教授和松波秀子研究员结合日本的研究作了学术报告等,学术报告发表结束后,在张复合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代表对如何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展开了交流,并就拟以此次会议名义发出的《立即开展中国近代技术史研究倡议书》(草稿)进行了讨论。本次研讨会共接收论文11篇,是与会专家学者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这些论文结合工程设计项目、教学测绘实习、进修考察访问等,对所面对的近代建筑从结构、构造、材料、施工等多角度进行了技术层面的探索。
  • 摘要:2012年7月16日上午九点,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开幕式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复合教授致开幕词,华侨大学副校长刘塨教授致欢迎辞,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江柏炜、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龙元对与会的学者嘉宾表示了欢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吕舟教授,日本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小委员会主任、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建筑学系教授西泽泰彦,韩国汉阳大学校工科大学建筑学部教授韩东沫等与会嘉宾先后致辞,主题发言由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主持,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唯山高级规划师和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江柏炜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7月16日下午,厦门会场专题研讨在厦门华侨大学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八位代表围绕此次会议的主题作了大会发言。7月19日,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金门会场专题研讨在金门大学图资大楼陈开荣会议厅召开。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江柏炜主持了金门会场的专题研讨,金门大学校长李金振博士、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复合分别致辞,7月19日下午,第13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闭幕式在金门大学图资大楼陈开荣会议厅举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复合教授作总结发言,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韩国汉阳大学校工科大学建筑学部韩东沫教授、金门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江柏炜教授作特邀发言,金门大学校长李金振博士致闭幕辞。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自2008年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今天,“深化”阶段刚刚历经四年的时间。在今后的几年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向理论层面提升、凸显学术性,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组织健全完善、进一步加强引导性,当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
  • 摘要:朝鲜银行是日本进行殖民入侵的载体,20世纪以后,朝鲜银行总行和分行迅速发展和增建,建于汉城和各满铁沿途及早期开港城市的中心广场、商业街,是各都市空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地标性建筑.本文以朝鲜银行为研究对象,以总店汉城朝鲜银行为主,并整理分析其向中国扩张的发展过程,即奉天、大连、长春等支行的逐渐建造及保护现状,通过考察,首先发现其整个建筑组织,不但具有相关性,从布局到建筑空间构成又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和性质,所以建筑不但传达了19世纪初到30年代,日本银行建筑乃至近代建筑从其对西方古典主义的热衷到发展自己的初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过程,并反映其特殊的殖民性。通过对各建筑现状和保护情况的整理,基本理清了朝鲜银行建筑主要组织的命运和发展历程。
  • 摘要:通过实地踏勘和资料考证,系统地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机场的现存近代机库建筑,从平面构型、屋顶结构、建筑构造等角度分析近代机库的建筑特征,重点剖析了机库大门的类别.机库大门是采用人工在上下两层钢制导轨上滑走推拉的方式予以开闭。根据近代机库大门的建筑处理方式可将其分为半开式和全开式两类。“半开式”是在机库大门两侧为固定的砖砌墙面,中央的机库大门门扇开启后在两侧墙面贴墙放置,机库出入口无法全然打开;“全开式”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机库两侧外围设置收纳机库大门门扇的耳房,全部机库门扇打开后分别推入耳房;另一种处理方式是直接在机库两侧外围上下设置供机库大门滑动开闭的导轨装置,机库大门可以向两侧全部开启,但机库大门开启后的背面无支撑物,仅由上下导轨固定,这种处理方式为早期的机库所沿用。
  • 摘要:在中东铁路丁字形的铁路线上,蒸汽机火车是客货运输的唯一交通工具,机车库及附属机车机房成为重要的建筑设施,用于机车检修暂时停靠使用.其按照使用需求标准化分布,产生不同规模;具有扇形及矩形两种形态与空间,包含折中主义融合俄式装饰以及趋向现代建筑等风格,结构技术先进.本文运用类型学方法解析机车库的分布规律、技术与艺术特征并基于以上分析及现状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包括保留建筑历史形象,对于无法复原的应完全建造新的建筑形象与之协调,而非仿造原型,混乱建筑的时间形象。对建筑价值进行评估,构建评价体系,针对建筑的形象、历史、受众等多方面,为利用提供现实依据,根据所在城镇特征进行功能利用设定,不应设定统一的标准或一种模式,例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可用于展示历史的功能,而一些小镇则需切合实际,从而更易激发活力,使建筑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融入现实的产业系统中。
  • 摘要:中东铁路附属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别于西方古典建筑也区别于铁路沿线大城市的其他建筑.线脚属于非主导性的建筑风格要素,但对评判一种风格的独特程度却非常重要.本文将建筑线脚定义为在建筑的二维曲面连续性中断的位所做的细化建筑尺度层级的线性装饰构造.本文从材质、形态、位置三个方面对线脚进行了分类,描述了中东铁路附属建筑线脚的基本特征,深化了对这一风格建筑艺术特色的认识,揭示了文化边缘区建筑文化的传播特点.
  • 摘要:本文通过沈阳近代社会背景的变迁,研究了沈阳银行建筑从传统向近代演进的过程,揭示了近代银行建筑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平面布局、立面及空间的特点,表明了从中国传统金融建筑向近代银行建筑发展演进史的矛盾性及必然性.
  • 摘要:原北京香山慈幼院是民国时期在北京兴办的一所重要的慈善学校,其近代教育与办公建筑一方面反映了香山慈幼院因地制宜的办学理念,教养兼施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近代教育与办公建筑的发展情况.本文以文献研究及现场调查、测绘成果为基础,对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教育与办公建筑的历史进行研究,探究其价值,并对香山慈幼院建筑的风格、功能与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而言,原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教育和办公建筑大多为传统青砖砌筑,除铁工厂采用一顺一丁的英式砌法,大部分建筑采用清式传统砌法,但在许多建筑的局部利用外来的砖叠涩的手法,或部分砖块突出等手法,构成墙面上简洁但具有装饰性的效果。许多建筑采用仿西式的檐口和山花,但由于脱离不了本土青砖砌筑的工艺,因而在仿西式山花的线脚处表现出传统清式硬山建筑线脚的特征。窗和门多用砖拱,有砖砌平拱、弧形拱、半圆形拱或三心圆拱几种形式。窗棂为简洁的方形格子木窗棂。在蒙养园和慈幼市政所设有半圆形的窗,蒙养园半圆形的窗处在山花处,慈幼市政所半圆形的窗亦为半圆形的山花,这种半圆形装饰也为一种明显特征。另外采用对称的立面构图,强调西式的山花在立面构图中的作用也是原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教育和办公建筑的共同特征。蒙养园的主体部分,镇芳楼,铁工厂,慈幼院市政所等皆是对称式构图,并且立面中部或者两侧皆有突出部分或者强调山花的统领与装饰作用。
  • 摘要:本文在对济宁近代教堂建筑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济宁市近代教堂建筑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从教堂概况、历史沿革、教堂建筑本体状况、教堂建筑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宁近代教堂建筑是如何受济宁传统建筑的影响,进而讨论了济宁教堂对济宁近代建筑的意义及影响.济宁教堂建筑体现了西方文化在楔入时与济宁当地文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其建筑的价值和魅力。济宁教堂建筑所表现出的中西交融的典型特征,说明中西两种不同源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对立的文化,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呈现出良好的趋势。虽然这一过程是曲折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中西融合带来的更多的是益处,中国不再固步自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接受、发展自身的需求。艺术方面,济宁近代教堂建筑正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成果。它带来了西方经典的建筑文化,展现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并把地方建筑的优秀手法融合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技术方面来,济宁教堂建筑是展示西方建造技术的平台,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吸收西方的建筑形式,而是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本土的建筑技术,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教堂建筑。
  • 摘要:北京崇文门亚斯立堂由美国新教教会于1870年创建,经历两次重修,现存的教堂建成于1904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基于亚斯立堂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建筑语汇的来源,提出其建筑风格明显受到美国19世纪折中主义建筑影响,与教会性质有关,同时带有中国特色.
  • 摘要: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的圣公会救主堂建于1907年,是当时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修建的一座"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教堂.本文介绍了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构造与布局,通过梳理该教堂的建造历史并且考察其与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其他教堂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这种"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来源.通过分析,在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内部,北京圣公会救主堂的建筑特点可以归纳出三个主要来源,首先是英国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布局与空间划分,不用说肯定是来自史嘉乐早年在英国对牧区教堂的了解。其次是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砖木结构,其中又采用了西方建筑的手法和构件,这种结合来自于史嘉乐在北京圣公会救主堂之前的教堂建筑实践。最后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所采用的中式建筑样式的大门、钟楼以及天窗等结构,在之前建造的华北教区牧区教堂中都能找到较早的尝试,不过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所采用的形式更加精美和富于装饰性,体现了作为华北教区主教座堂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在英国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文献材料中所反复提及的,并不是北京圣公会救主堂在加入了中式建筑元素之后,令教会获得了多少“本土化”的特征,而是这些中式建筑元素使教堂成为一个具灵性的礼拜空间。之所以建造北京圣公会救主堂,是因为原有的教堂和教会大院在传教过程中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需要建造一座“可视的并且容易进入的”教堂,可以作为英国圣公会多年以来在华传教的客观证据,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堂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信徒领悟“神圣之美”。在提到八角重檐亭子样式的天窗时,他们认为这座“非常美丽的中式天窗”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庄严感和光线”。那么可以说,北京圣公会救主堂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使教堂外观“中国化”的同时,自身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基督教含义。
  • 摘要:塘沽南站(老塘沽火车站)始建于1888年,现存的主站房建于1908年,是中国保存至今历史最为古老的火车站,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英式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本文在现场调查测绘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分析了塘沽南站的建筑设计风格,并从周边环境、立面、平面、细部等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塘沽南站的比例和特点,综合分析了这座老火车站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演变的建筑格局。
  • 摘要:近代中国平民住宅建设的思想起源于西方,并与近代国内战争期间和战争后的"房荒"现实相结合,被各大城市广泛的采用.因此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平民住宅建设兴起的原因和初期实践,然后结合重庆的平民住宅建设实践,分析其建设方式、建筑形式及制度保障三方面的内容,经分析,起源于西方平民住宅建设思想的中国近代平民住宅建设运动,在多个大城市均有实践,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也不例外。从建设和管理方式上来看,重庆的平民住宅建设明显受到上海、南京等先行城市的示范影响。但是限于战时特定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以及战后国府回迁的影响,己建建筑多简陋朴素,诸多计划也无法实施。随着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这些简陋的平民住宅已无保存。然而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查询,仍可窥见近代重庆市政府和国民政府对于民生的侧重。这些平民住宅虽然形式单调、结构简陋,但是却代表了社会和政府开始关注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状况,承担起社会救济的责任,建设平民住宅来保障民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吴珂所言,其“开启了中国住宅保障事业的最初纪元”。
  • 摘要:青岛的里院建筑是一种独特的合院式住宅,它有效地解决了青岛殖民时期华人居民的居住问题,也成青岛为近代史上平民集合住宅的基本形式。从建置初期德国殖民者以柏林出租营为蓝本,在大鲍岛地区兴建的第一批里院开始,里院建筑的基本建筑形式就已相对固定,构成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景观和独特的城市肌理。作为殖民地区的建筑形式,里院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殖民者在城市规划层面的严格控制使得里院的总平面与外立面与西方住宅建筑,尤其是柏林的出租营建筑极其相似,因而也形成典型的西方化城市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商业活动从街道两侧移动至里院内部,在以路径空间为主的城市空间中加入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领域空间。虽然里院建筑总平面与外立面完全模仿了西方建筑,平面组织也与出租营住宅类似,但其内部交通组织却采用了与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相似的由环绕外廊连接空间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模仿了中国南方传统多层合院建筑二层环廊的做法,在西方式的外立面内嫁接了中国传统形式的内部立面。这种立面的存在深刻地影响了里院建筑内院的空间类型,使之区分于出租营建筑中西方式院落,而成为具有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倾向的东方式院落。里院中影壁的出现和人们在位用中重视内部立面与内部空间、忽视外部立面的做法加深了这一倾向。
  • 摘要:周衡平宅作为温州近代居住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近代温州大型居住建筑的布局、建造技术实为不可多得的实例.本文结合建筑的实地测绘,通过对周衡平宅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其代表的温州近代居住建筑特征和文化价值.周衡平宅的建造风格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和一定的本土化倾向,这也是当时温州近代居住建筑的普遍特色。周衡平宅建筑中运用了多种西方建筑的手法,如外立面的柱式、连续券、三心拱、中心花饰、齿状饰等。施工中也采用了在当时较先进的技术,如砖混结构在门窗及廊楼板上采用现浇的混凝土,解决了大跨度部位的结构受力。在受力较小、相对不重要的侧面则使用了连续拱券,形象同南北立面有很大差异,丰富了立面的效果。周宅楼房的施工最终交由当地的工匠完成,所以建成的楼房虽在形式上追求了一种西式的风格,但在细部装饰及很多做法上却到处充满着本土的符号,体现了较重的传统化、本土化倾向,大量装饰件题材都是在传统建筑中能找到的,突出的如台基在青石上雕刻出线脚,开光中用狮子戏球等图案。南立面的柱脚,形式类似中国传统的鼓形柱础。在温州近代居住建筑中,运用较为普遍的装饰题材是回纹,周宅侧面的外廊连续券,方壁柱柱头花饰中就穿叉了中国的回形纹形象。这种装饰还可以在平阳缪增森故居、瑞安横经室、王焕庆宅中见到。周宅北立面额枋之上较南立面增加了立体的传统装饰形象,类型有花蓝、桔枝、草莓等,皆用红砖料烧好后安装,这些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题材。这种现象反映了近代温州建筑工匠与外地的交流是很少的,在较封闭的区域内,近代建筑文化更多地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并会有本土化的倾向。
  • 摘要:近几十年来,延边地区近代建筑面临很大的危机,再加上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导致近代建筑的破坏.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导致人们对文化生活和健康生活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对近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延边近代建筑的调查,对现有的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状态进行了分类,共分为三类,原真性的保护与利用、复建后的保护与利用、迁移保护与利用.其中在原真性保护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吉林边务督办楼修缮时的颜色问题,涂料的颜色使建筑失去原真性、屋顶长出来的草木没有及时清理等问题;日本间岛领事馆的围墙与监狱围墙及墙体用不同颜色涂抹,导致失去原建筑的材质感。因此,原真性的保护上还有一段距离,以后应遵循外观保护的原则上进行修缮,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 摘要:上海陕西北路是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道,包含众多优秀历史建筑,无论其风格特色、人文环境均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典型特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历史地段名门云集,商业繁荣,保留了丰富的人文记忆,该地段也曾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变迁.文章结合陕西北路的保护规划,强调了恢复近代城市地域文化形态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近代优秀建筑群体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在建筑外立面的整治中应对保护部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人为损坏。整治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使用功能改变、布局与结构的局部调整;建筑物发生变形、倾斜、沉降,影响使用安全;建筑构件损坏,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建筑外装饰损坏,影响正常使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造成建筑不能正常使用。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保护项目的损坏,应及时整治。具体的措施与步骤包括准备阶段、分析测绘、建筑外空间调整、修缮材料的选用、修复设计、屋面修复、墙(柱)饰面修复、抹灰墙(柱)面、清水墙面、设备外观设计等。街道风貌的整治注重点、线、面结合,对陕西北路上极不协调和脏、乱、差部分开展整改,使环境整修与历史风貌统一,建筑外观与文化内涵统一。文化形态的保护包括原生态的居民生活、老字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和文化休闲功能。
  • 摘要: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理学院,是中国近现代建筑遗产中的重要作品,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武汉大学的发展.它的施工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同时建筑设计上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中西合璧,有着极大的保护价值.本文介绍了理学院保护修缮工程,包括屋顶的维修与替换、裂缝的修补、木构件的替换与维修、非物质性遗产内容的保护等,过程中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四项原则。
  • 摘要:长春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建筑群复原设计,是在细致的实地测绘和充分的研究历史史料之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对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并在遵循建筑保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修缮门楼,复建耳房,修缮大堂、二堂、侧堂,复建三堂,复建西门,修缮与复建连廊等复原方案.通过对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建筑群的复原研究,不但可以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建筑,还可以为研究长春近代化进程提供珍贵的资料.
  •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中东铁路的修筑,西方建筑文化大规模涌入哈尔滨,外来的建筑式样也日益丰富,哈尔滨市朝鲜族第二中学(原犹太中学)就是这其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是典型的犹太建筑,也是哈尔滨犹太教育建筑的代表,承载了大量历史信息.本文分析了其历史沿革以及建筑价值,针对朝鲜族第二中学的现状情况,修缮时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不改变建筑物的外形和内部构造,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建筑的历史信息和建筑特色,即尽可能多地保存旧有建筑材料,尽可能多地采用原工艺做法。再利用时,建筑一层原实验室均置换为教室,原心理咨询室置换为办公室;将转角处仓买、图书馆及男寝间的全部内隔墙拆除,整合为串联的大空间,做音像乐器商店使用;后勤及体育办公室间内隔墙拆除,变为贵宾接待室。原化学实验室的内隔墙拆除,做小型排练室;原美术室重新加内隔墙划分空间,变更为办公室;原公共走道空间附加展览及休息功能;保留原门厅、部分办公室、档案馆、库房及卫生间。保留原建筑地下室的食堂功能,建筑二层将通江街方向教室置换为阅览室,建筑转角处三间教室置换为声部排练室,其余教室及办公室置换为声部排练室和小型排练室;原大微机室与相邻办公室间适宜加减内隔墙,重新划分空间为琴房;原小微机室与相邻办公室处理方法相同,也变更为琴房;将与一层卫生间对位的办公室加建内隔墙,改造成卫生间;保留其原校长室、通江街方向办公室及原会议室。
  • 摘要: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沈阳同泽女子中学,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建筑艺术方面考虑都值得保护,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历史建筑及其周边存在没落之势,成为城市发展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于现状的分析,进行关于如何保护和开发地探索性设计,提出了运用"开发性保护"的方式,将同泽片区纳入到整个方城区域内定义其功能属性,利用经济学中的聚集理论,将有利因素一起考虑,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住区、同泽女中校区内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选择性整合,通过合理规划,解决老街区的停车问题。
  •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再生中的关键部分.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代历史街区由于保存时间短、历史价值被忽略等原因,逐渐被推倒重来或逐渐蚕食.近代历史街区由于形制布局较之历史街区与现今生活生产较为契合,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生,使其通过保护利用适应现代生活,焕发新的城市活力,体现其所应有的价值成为关注重点.本文从对保护再生背后的再生模式研究入手,从行为主体入手对历史街区再生模式进行探讨,其根据改造主体的不同,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的整体运作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参与型,开发商主导型,政府主导公民参与型,居民主导型,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三方合作型。针对不同的改造主体,提出针对其特征的保护再生策略.
  • 摘要:铁路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寻近代文明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宝贵实物资料,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年代短浅的铁路历史建筑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认定标准的局限,法律保障的缺失,保护经验的匮乏,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铁路建筑遗产正在加速消亡,抢救保护工作日趋紧迫.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筛查,对铁路建筑遗产的形成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对中国近代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总结,最终归纳出中国在铁路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对铁路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淡薄,认为铁路建筑遗产保护等同于老站房保护,遗产评价标准太局限,基础工作不到位,法律体系不健全,保护方式太单一。
  • 摘要:中东铁路是东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修筑对包括吉林省在内的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和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今吉林省境内留存的中东铁路建筑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考察铁路遗产资源分布和类型,阐述述铁路遗产价值,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包括开展多种渠道调查和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加强宣传与普及力度,应采用遗产廊道方式进行整体保护与再利用,在对进行建筑单体维护的同时,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体系,提高植被绿化程度,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同时,改善历史建筑所处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 摘要:昂昂溪区是中东铁路沿线上的二等站点,沙俄统治时期的重要屯兵处.该区所形成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和中东铁路沿线的其他站点的一样,都体现出一种完整区域的城市结构——包括功能、空间、文化等综合意义的"结构"也最能代表近代中东铁路的各层人士生活方式、生活品质,是一个高度西方化,而且是生活型的社区.本文研究了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现存的文化遗产,分析了其区域文化空间特征,包括街道风貌特征、行道树和花园住宅,比较了哈尔滨花园街住宅区与昂昂溪中东铁路住宅区的空间异同。
  • 摘要:19世纪末,山东地区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随着铁路的修建增强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山东地区的文化格局.在不同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的近代文化结构.笔者从胶济铁路沿线近代建筑特点出发,围绕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两个方面比较山东地区二元性结构的多样性。阐述了胶济铁路沿线建筑的新潮意识、善变意识、崇实意识等文化内涵。
  • 摘要:长春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开始应先进行摸清"家底"的基本工作.结合长春宽城区实际的情况,针对宽城区1900-1949年的工业遗产的现状进行调研,对于长春宽城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疑虑和困惑,寻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方法.首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这些濒临危险的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使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更有保障;其次,鼓励公众参,多种渠道展开实地调研工作。使民众了解到保护工业遗产不仅是政府的权力更是人们的义务,而且保护工业遗产和大众息息相关;再次,建立鼓励机制,促使这种制度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起到推动的作用;最后,建立适合长春地区的评估体系。结合工业遗产类型,合理利用是前提,正确的策略是保证,使工业遗产在社会、历史上、建筑上诸多方面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 摘要:对于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再利用设计大致分为转型为文化博览建筑、居住建筑、创意办公建筑、娱乐与商业建筑、主题景观公园等等。本文针对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结合的转型范式进行研究,阐述了对待“文化”要从继承走向超越,建立兼顾地域性的文化政策,对待“经济”要从粗犷走向集约,对待“城市空间”要从模糊化走向结构化。在后工业时代的大背景下,这种更新行为不仅能给旧工业建筑改造寻求新的更新方向,也有效地支持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提高地区整体价值,带动区域活力,促进城市复兴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 摘要:中东铁路建筑群是中国近代时期的宝贵建筑遗产,它们见证了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被动接受工业化的历程,同时也体现了铁路附属地城市建筑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位于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中东铁路建筑群是中东铁路建筑群中规模最庞大的一组,建筑保存良好,2013年被公布为国保建筑.本文通过对该建筑群的实地调研与研究,提取出建筑群的各方面价值,并探讨了保护规划要确保文物建筑及其环境风貌的真实性与整体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确保文物建筑的使用者生活的真实性,延续区域内景观生态格局,确保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应采用宏观控制和微观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对保护区的文物建筑和街巷空间进行整体保护。
  • 摘要:战场遗址为某一时间的交战发生后的所在地遗址,它包括遗迹的所在地和所有与这交战相关的物质遗存和相关事件,有着丰富的历史、军事、科研、文化等信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汀泗桥战役遗址见证了北伐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它奠定了北伐战争胜利的基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之一.本文在分析汀泗桥遗址构成和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烈士纪念亭、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家、碉堡等遗产面临的重要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修缮措施,提出重视价值优先的理念,整体保护,分类实施,根据现状评估区分保护力度,覆盖保护战争遗迹的建议。
  •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对价值的保护,价值不同,保护的重点与方法应该不同.人民公社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也因此更具特殊性.作为云南省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人民公社示范点,上蒜人民公社有着标志性的启示意义。同时,留存的公社旧址及人民公社宿舍楼也成为云南省最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留存的建筑记录了这段特殊的历史,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意义,在建筑上也体现了此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特征,是新生活、新精神的控导,公共化、集体性的体现,乡土性、地方性的延续。通过前期的研究判断,根据本项目特殊性,确定采用的保护策略—使用性保护。即在遵循“延续性”与“进化性”原则的基础上,兼顾对特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变化了的生产与生活的现实性需求,关照建筑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既保护作为人民公社时期文化遗存的标识性特征,同时,关照时间的因素及其在建筑上的信息叠加的意义,以及当代及今后的使用性和延续性。
  • 摘要:本文以人员移动为题,探讨了两位日本人建筑师小野木孝治和太田宗太郎的移动和对他们的建筑活动的影响。接着,以建筑材料的移动为题,着重介绍了砖和波特兰水泥的总况。通过对人员移动的研究,具体以满铁大连医院的新建工程和大连站的设计过程阐明了建筑师们因移动而获得的体验、见闻以及知识反映到之后的具体建筑设计中。以往的研究方法基本是根据对建筑物本身的调查来分析建筑物的特征,通过建筑物体现出的风格、结构、材料、平面特征以及由来和成因来确立建筑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特别是1921年小野木孝治设计的大连医院新建设计方案,被认为达到了当时医院建筑的世界领先水平。这正是源自于他对当时中国各地的先进医院建筑的考察。太田宗太郎设计的大连站,反映了他的留学体验,运用了当时东亚所未曾有的立体分流的车站设计,这样的手法直到1959年建设北京站时起才被广泛使用。其次,对材料(物品)的移动,本文以一般来说移动距离较短的砖和移动距离较长的波特兰水泥为对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两种材料都是在生产地产量过剩,以及生产地周边地区需求变高——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转变为进出口对象。另外,从小野田水泥大连厂制造的波特兰水泥出口到各地的背景来看,这不光是因为生产过剩导致了出口增大,还由于波特兰水泥的品质与价格问题。小野田水泥大连厂制造的波特兰水泥和小野田水泥在日本国内工厂制造的品质相同,堪称当时的国际高品质水泥。因为日本农商务省按照国际标准的规格规定了日本波特兰水泥的质量要求。因此,大连的剩余水泥被贩卖到中国内地。砖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一般只在生产地附近郊区移动的砖,也被贩卖到青岛、上海,并在当地形成了供求关系,体现了砖的高品质。此外,中国沿海城市或者哈尔滨这样的国际大城市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处于建设高峰期的背景下,出现了这两种材料需求激增的状况。
  • 摘要:拓展研究视野以发现新材料,并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是深入清华校园建设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清华创建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本文着重研究清华从建校到193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建设及其产生的原因,论证清华校园建设与清华教育方针演变的关系,并利用《清华周刊》等原始材料考察清华校址规模的扩张、不同时期的既有建设对校园规划格局的影响、墨菲规划与杨廷宝规划间的异同等问题.
  • 摘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从被动适应逐渐转向主动引领.建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该怎样结合,成为近代中国建筑师不断探索的主题.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等资料的研究,从媒体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是如何影响建筑发展向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转型,以及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群体的现代建筑价值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