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
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

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吉林延吉
  • 出版时间: 2005-06-25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会议文集:2005年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内的甲居藏寨、梭坡古碉群、泸定县的泸定桥,康定城的民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不少依然处于原生状态。但由于有些建筑的年久失修和自然损耗及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这些建筑物亟待加强保护,防止因过渡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对当地的民族建筑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效果较好,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如强调贯彻和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会更好地传承藏式建筑文化,带动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此,通过实地考察,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建筑提出建议:对民族建筑保护的总体建议;关于丹巴县碉楼、甲居藏寨的具体保护建议;关于庐定桥环境的保护;关于康定县的民族建筑等。
  •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以及民族建筑的保护现状,并分析了造成现状的种种原因。同时结合湖南湘西吊脚楼和岳阳县的张谷英村的保护实例,再次重申民族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创新方法,呼吁社会重视民族建筑的保护,不留遗憾给世人!
  • 摘要:90年代至今为西安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本文基于对西安市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居住项目的调查,通过地产商对城市居住空间区位择取状况的分析,结合西安市历史脉络、空间格局,分时段、分类型概括出其居住空间发展演化特点,认为房地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力量,利用自身运行机制正实践着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指出加强对城市建成环境及其空间格局的监控,是促进城市空间格局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
  • 摘要:广州三元里村有中国近代“国宝一号”文物,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惜现沦为一个亟待改造的“城中村”。弘扬光大历史文化、建设完善文物景观、开展红色之旅活动是政府当局的明智之举。
  • 摘要:福建客家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本文从土楼的平面形式、空间布局特色、装饰艺术、建造材料和工艺等几方面来分析土楼建筑,使大家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摘要: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城市特色消失的情况,分析城市风貌特色与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关系;从地域建筑文化角度探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丧失特色的问题:分别从全球化、地域传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 摘要:本文介绍湖南了几种民居建筑风格,分析了各种民居风格产生的地域、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提出湖南民居是研究中国民俗建筑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的样本。
  •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岭南地方建筑文化出发,探讨和研究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 摘要:“宽窄巷子”是成都的历史传统保护街区。文章介绍了宽窄巷子住宅的清初建筑风格,对宽窄巷子住宅独有的融合南北四合院风格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保护宽窄巷子历史人文景观的重要性.
  • 摘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沈阳是一个具有特殊背景的城市。它主要表现在近代的沈阳处于两大强势相互抗争、共同作用的背景之下。强势之一是以日本为首的外来势力,强势的另一方则是以奉系军阀为主的本土势力。两大强势的对垒,在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则体现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抗争,以及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吸纳并得以与本土文化相互结合的过程。沈阳近代建筑的本土化标志着沈阳近代建筑的革新式发展。本文批驳了“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近代建筑本土化的过程,以本土化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近代建筑优劣的标准。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摘要:进入21世纪,建筑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建筑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日益引起广大建筑界人士的关注。本文就建筑文化意识、传统承传、开拓创新、国际交融、民族精神、地域特色、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阐述,提出了一些看法,以祈从中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途径。
  • 摘要:祝甸古窑址群,分布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原名陈墓镇)祝家甸村,为人工窑。是江苏省境内分布密度最为集中的一组古窑址群。在锦溪,历来有“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民谚,据地方志记载,锦溪(陈墓)窑业始于明,发展于清代及民国,其窑大都集中在祝甸村。窑在形式上,有单窑与双窑之分。功能上,有鸟窑与白窑之分,鸟窑为砖窑,白窑为石灰窑。其保存的由窑棚、烧坑、窑道、火膛、窑床、排烟道、蓄水坑、渗水池等组成的古窑址结构;制砖坯、装窑、烧窑、焖窑、出窑等一整套完整的生产砖瓦、石灰的工艺流程,其独特的窑顶渗水系统,鲜见相关专业书刊有过记载。因此,对研究江南地区古代窑炉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摘要:拈金,俗称金童落地,又叫插金柱造,它是江南地区苏式营造中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做法,在《营造法原》中有较具体的描述:“厅堂内四界以金柱落地,前作山界梁,后作廊川为双步,称此金柱为拈金。”或称苏式内四界梁(五架梁)金瓜柱下置柱子落地。也就是说,无论是金柱直接落地,还是短金柱下置柱子,均属此范畴。其标准做法如(图一)所示。它与常见的内四界厅堂做法的区别,就在于两根金柱中有一根是落地的。这一特殊的做法,导致了它和其他做法的差异,因而产生了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变化与区别。本文就以拈金做法在传统建筑和江南民居中的具体实例,来追溯它的起源发展、演变定形,说明它在使用中的功能特点等。
  •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从乡土工艺学的视点出发,引入乡土工艺学的概念、理论,对影响传统民居的因素进行研究。论文从乡土环境、乡土材料、乡土技术、民间工匠、乡土民俗和乡土经济六个方面加以论述:乡土环境作为各地区民居建筑存在的基础,决定了民居建筑的基本构筑形态;就地取材是民居取材的基本原则,而民间工匠对于材料特有的经济理性的认知结构既充满各种人文观念,又是在科学理性意识中反复陶冶的;民居建筑的乡土技术是民居生存的基础,与乡土材料息息相关,具有相关的适度性、技巧性和可操作性;民间工匠特有的技艺传承性和能动随机性也是造就民居建筑逐步成熟和丰富的重要因素;乡土民俗是建造民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于民居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物质要求与精神表达两个方面;经济条件为居住形式的选择提供了不可趋越的范围,根据经济实力的不同民居中存在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和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 摘要:中国建筑是世界的著名建筑,而苏州传统园林建筑又是中国建筑中的精品,在素有南派北派之分的中国建筑中,苏州园林建筑可以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南派建筑的代表。苏州,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城市,这个最具活力的城市近年来已被列入全国城市发展前十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牢牢地深深地扎根于苏州的人文和生活,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使得苏州成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到底是历史产生了文明,还是文明体现了历史,这在苏州的发展中不难找到答案。本文在分析了苏州传统住宅的优缺点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加以继承的发展,对缺陷的部分加以改进和完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苏州人对苏州传统园林住宅的发展所要做的探索。
  • 摘要:本文对延吉的自然概况、历史演革及市区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不同时期延吉建筑特点。指出当前全社会提倡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下,我们应当遵照“强调环境、重视生态、关注建筑的场所性与地域性,已成为各国建筑队师的共同追求。”。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国建筑师,应保持冷静头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注重本民族的文化根源,逐本还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
  • 摘要:本文从人性需要和创造和谐社会的角度论述了城市的本质,论述了研究和保护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广州因对外贸易的需要,建造了很多的新建筑,当时,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样式、新的手法给人一种新的感受,使人耳目一新,学习广州建筑也就成为当时的一种新潮。广州建筑是岭南地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谈到广州建筑,它就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此后,岭南建筑驰名全国,成为全国主要流派之一。建筑的地域性,除了文化、性格条件外,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材料也是形成地方特性的主要因素,这是有别于其它地方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就形成为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本文介绍了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并对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做一简述。
  • 摘要:朝鲜族同胞亲切地称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传统民居为“朝嘎基”。从19世纪中叶到改革开放前,大多数的朝鲜族人都生活在这种传统的住屋中。但近二、三十年,广大朝鲜族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住宅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本文作者通过对目前东北地区朝鲜族同胞居住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当代朝鲜族住居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对创造出既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新时代的新住宅,提出了设计原则和具体的措施。
  • 摘要:浙江民居的类型丰富多样,根据气候、地形特点和农副业生产不同的要求,浙江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处理以及运用地方材料和习惯做法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通过研究浙江民居,不但能够了解前人建房的若干经验,而且能为现代的住宅设计带来很多启发。本文从浙江民居空间特点出发,介绍了浙江民居的内部空间的组成部分(包括简、廊、厅堂、出檐、批厦、阁楼、楼梯、夹层、骑楼、天井、弄、庭园、过街楼等部分)与浙江民居空间的分隔与联系。
  • 摘要: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有着绚丽多姿的多民族文化。其中布依族分布较广、人口较多,其石板房民居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成为贵州民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对布依族石板房材料、结构等作以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石头的世界。
  • 摘要: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河北民居的研究成果较少,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民居文化的一部分,河北民居很好地结合并且顺应地区特点,形成了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河北民居院落方面入手,从调研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河北民居在院落布局、色彩、装饰风格以及院落中主体建筑功能分布等方面形成的特点。总体来说,河北民居院落的特点都是在以满足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其整体风格朴实无华、浑厚质朴。
  •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长沙近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和建筑类型,并提出对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摘要:90年代至今为西安城市化快速增长期,本文基于对西安市房地产企业开发的居住项目的调查,通过地产商对城市居住空间区位择取状况的分析,结合西安市历史脉络、空间格局,分时段、分类型概括出其居住空间发展演化特点,认为房地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力量,利用自身运行机制正实践着城市空间布局的改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指出加强对城市建成环境及其空间格局的监控,是促进城市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片住宅、一个街区折射出的地域建筑文化,阐述地域建筑文化可以从一个城市的宏观到城市的微观去展现,去延续,去创新。在现代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注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注重地域建筑与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使优秀的、各种浓厚的地域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和创新,使现代城市展现其灵魂——文化,使现代城市更有其特征,更有其生命力。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房地产大开发的前提下,对七宝古镇进行了有效开发,使古镇得到保护和修复,并成为旅游景点和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休闲提供了高质量的户外空间。进一步分析了这种高质量的物质环境如何丰富和促进人们的生活,它具有什么样的品质。通过这个例子,有力论证了在地区城市化过程当中,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和建筑文化,并促进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即通过发展旅游和商业,发扬传统建筑特色和人文风俗的优势,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 摘要:建筑物质结构形态背后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本文根据“壮乡故宫”的物质结构形态、周围的生态空间环境及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形态、以人为核心的物化形态、宗法伦理的社会形态和规范化的行为形态等方面,探析“壮乡故宫”的人文价值,为整合地方资源、促进土司历史文化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
  • 摘要: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历史上又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融之地,本文分析了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因此而造就的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认为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它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应该客观的展示出来,服务于民族的现代化,让国内外读者更多地了解、认识新疆。
  • 摘要:全球化与地域化并非截然的二元对立,全球化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威胁和压制了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导致了全球建筑文化的一体化、同质化趋向,但全球化的另一面却是地域文化与全球的所谓主流文化的互动与抗争,并重新焕发了人们对地域建筑文化复兴和重构的热情。在全球化语境下,有必要对建筑的地域性内涵及特征进行重新认识与拓展,当前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改变对地域性内涵的狭隘理解,而且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反映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与技术特征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在建筑的人文文化特征上。
  • 摘要:从化学宫孔圣先师殿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至2003年12月进行修复加固。原维修方案只对木构件翻新油漆,当清铲旧油漆面层时,发现檐柱,金柱共12根蛀空严重,梁枋亦有不同程度蛀空,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经现场论证,采用化学灌浆加固、补强,并对月台遗址发掘清理,发现了完整的月台边基石、踏跺、转角石等构件。据此事实依据,按三开间形制恢复了月台及甬道。
  • 摘要:对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多样性,传统上以为大体可以按照省区来划分,即通常的所谓“安徽民居”、“浙江民居”、“江西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广东民居”、“东北民居”、“四川民居”、“山西民居”、“山东民居”、“河南民居”、“河北民居”等等,看起来已经相当丰富了。但如果对某一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深入一步的调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远远不止如此简单。近年笔者在全国各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尤其是在深圳地区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作为某种历史、科学、艺术现象遗存的传统民居建筑,其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本文就以深圳的实例,来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多样性问题。
  • 摘要:举世闻名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城市总体规划,在行内是人所皆知的。1912年澳大利亚举行首都规划国际招标时,由美国建筑师渥尔特·巴里·格里芬编制的方案独占鳌头。方案优在何处?优在设计者把世界城市规划史中最经典最传统最优秀的诸如中轴线手法、功能分区手法,不同形式的道路结构系统以及中国的堪舆学理论等等,极其巧妙地缀织在一起,与山川大地天衣无缝般地结合成为整体,从而成胜出的最佳方案.认真地总结、分析、评价这份规划成果,从可以从中发现有极多的问题值得深思、值得学习。
  • 摘要:静乐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宫之首。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起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修复工作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再现并保存已消逝的古建筑曾包含的信息。如何从建筑风格、建筑形制、法式特征,包括工艺技术方面等达到恢复原状之目的,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 摘要:古均州城内的静(今写作“净”)乐宫,敕建于明永乐年间,为武当山九宫之一.1958年9月一日,因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原宫址数以千计的石雕构件及部分文物珍品已转移至丹江口市郊金岗水库(又名净乐湖,俗称土坝)西坡。今逢国运昌隆,道业大兴,使原已淹没之古迹得以复建,然此辉煌之举亦有争议之处,即今宫名之“净”字令人费解,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仅据武当山历代志书文献对“静乐宫”的名称由来、含义以及相关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以期明辨是非、择善而从。
  • 摘要:上夹河满族镇隶属抚顺市新宾县,新宾是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上夹河镇总人口为18184人,其中满族人口占93%。上夹河镇腰站村是抚顺市典型的满族民俗村,是关外唯一爱新觉罗氏宗族聚居的地方,堪称新宾满族第一乡。2003年春上夹河镇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镇”,整体建筑既体现满族特色,又融合了现代风格。在辽宁、抚顺市相继提出旅游大战略以来,新宾境内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清永陵”、“赫图阿拉城”及“猴石森林公园”。本文提出把上夹河镇创建为具有“现代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型小城镇,就会连接新宾其它旅游景区,增加新宾旅游实力.本文对上夹河镇创建旅游型城镇的条件、意义及旅游规划构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 摘要:本文提出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传统建筑的两大特征,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各民族顺乎自然合乎需要的选择。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传统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基于客观环境、社会状况、人文历史综合形成的客观事实。这两大特征的形成是不以人们意愿为转移的一条客观规律,我们应当自觉维护这一历史珍贵事实,并继承其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并应当积极维护创造和发扬建筑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 摘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在创造时代精神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掘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大鹏所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瑰宝。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城市文脉的关键,而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目前深圳市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科学发展为今后的目标,因此,应当把保护、抢救、管理、利用好大鹏所城纳入并提高到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来实践。本文介绍了大鹏所城的保护原则和目标,并简述了关于产业化的法律法规,以及发展相关产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