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人之分

天人之分

天人之分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81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天人之分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林、陈光连、刘延福等。

天人之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58.03%

专利文献>

论文:81 占比:41.97%

总计:193篇

天人之分—发文趋势图

天人之分

-研究学者

  • 曾林
  • 陈光连
  • 刘延福
  • 刘澈
  • 周新凤
  • 张岱年
  • 曾暐杰
  • 李苗
  • 梁涛
  • 湯淺邦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秦晓
    • 摘要: 荀子无神论思想根植于其“天人之分”的天人观,荀子通过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区别体现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荀子主张人要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成为其突出特点。荀子从成人和正国两方面强调礼的规范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人道德品行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和谐。荀子高扬人的价值,突破了天命神学的迷信观念,彰显理性精神和无神论思想,是先秦时期认识论进步的标志。荀子着眼于“一个世界”的整体理念,体现了“人文化成”的实践创造性和善学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
    • 陈光连; 葛殿聪
    • 摘要: 荀子的“天人之分”与《穷达以时》中的天命观有所不同。《穷达以时》中的“天”是一种命运天,“天人之分”讨论的是“天命”与“人事”的关系,认为世间的“时遇”等是人所不能掌握的,只能看作是“命”或“天”,有些事情如德行等能否实现则完全取决于人,与“天”无关。而且荀子的“天”是自然之天,其“天人之分”的归旨在于,人应该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通过后天礼乐教化而改造人性,故“制天命而用之”。在某种意义上,荀子继承了《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的“君子惇于反己”的修德进路,并进而向外和向内展开为修礼与积德。在竹简《穷达以时》和荀子看来,穷达取决于命运,祸福在于修为。明白了这种“天人之分”,则人不应汲汲于个人的穷达祸福和现实时遇,应“惇于反己”,关心自己的德性修为。
    • 王毕铮
    • 摘要: 荀子认为“天”作为创生万物与社会制度的本源,具有根本性。人是“天”的产物,具有与“天”相合的一面,也有与“天”相分的一面,在人性中体现为“性恶”与“性朴”之分。而“性恶”与“性朴”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情”。
    • 王玉彬
    • 摘要: 荀子對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的批判既呈現出了荀學的基本旨歸,也凸顯出了莊學的理論特質。面對深奥、博大之“天”,荀子認爲“人”應“不求知天”,不做任何宇宙論玄想,不染絲毫存有性執念,而僅從物質與自然的角度去審視之;作爲“能群”之“類存在”的“人”應全心全力地董理天地萬物、製作禮義倫制,“君子”或“聖人”即其理想人格。在與“道”的理論鏈接中,莊子之“天”具有濃郁的存在本源、價值本體之意味;在“照之於天”的存在視域中,莊子的理想人格是“自事其心”之“畸人”、“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之“真人”。最終,莊子之“天”與“人”之間呈現出的是“不相勝”而相互通達的關係,“人”祈向着“天”,“天”成就着“人”,此爲其終點處的“天人合一”。相較之下,荀子的“天人之分”則因無視“天”之超越之旨而顯其“不見本源”之弊。
    • 杨国荣
    • 摘要: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首先肯定“天行有常”,认为自然的变迁基于自身法则,非人能左右。从“明于天人之分”观念出发,荀子确认了天道的实在性,又注意到社会治乱取决于人自身的治理而与天行无关。以此为前提,荀子又强调人和天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人通过把握自然之道,进一步作用于自然,由此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天人之分意味着自然的过程没有人的目的和意图的参与,相对于此,现实世界的生成则离不开人的作用过程,所谓“能参”,便承诺了这一点。人对自然的作用与社会自身的治理,都离不开对道(天道与人道)的把握,由此,天人之辩进一步引向能知与所知、天君与天官的认识论关系,“天君”对“天官”的支配,逻辑地蕴含着理性对感性的制约;明于天人之分意义上的“不求知天”与了解和认识自然的法则意义上的“知天”并行而不悖。荀子以“万物为道一偏”的命题隐喻道的整体性,而全面、真切地达到作为统一原理的道,则被视为天人互动的认识论前提。
    • 秦晓
    • 摘要: 荀子天人观是理解荀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荀子天人观的依据和基础是自然之天,特点是天人之分,归宿是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在遵循天道自然的前提下,主张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将天人合一落实到礼治中。荀子的天人观通过自然之天、天人之分上升为天人合一,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贯通天人关系和论述礼制思想乃至性伪之分的关键。荀子天人观具有积极的生态价值,对当今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郭敏科
    • 摘要: 就天道言人道是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一大特点.天与人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辩证运动关系,其始于道德形上论中的天人合一,别于人性论中的天人相分,成于道德实践论中的天人相宜.天与人既相互规定,又相互作用,最终相互成就.天人之间是相合、相反、相成的关系.传统儒家天人伦理关系的三重辩证不仅为伦理学视域中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正当与善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案,为建构当代中国价值提供了新资源.
    • 吴斌
    • 摘要: "分"既是荀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又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前提.《荀子》一书中"分"的言说涵括在其天人论、人性论和认识论等各个领域.也就是说,荀子教育思想是围绕"天人之分"、"性伪之分"和"心物之分"三个方面而展开的:"天人之分"的作用在于把"人"从"天"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使得道德教化成为可能;"性伪之分"不是要求实行道德教化来证明"人之性恶"的存在,而是通过"人之性恶"来说明道德教化的必要;"心物之分"辨别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阐明"知有所合"的认识逻辑,旨在论证道德教化的关键之所在.
    • 刘书刚
    • 摘要: “天人之分”作为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与庄子对“知”之限阈的反思密切相关.在庄子这里,“天”即自然界整体,由万物联系而成,“人”作为物之一种,是“天”构成了其存在境遇,却对“天”无法有充分的认知;由于视角的有限、偏私的掺杂,人对于他物也不能彻底了解.自得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过于信任已有的知识,恰会导致人对“天”的背离、对他物的伤害,承认“无知”“不知”,保持心灵虚静,反而能顺天而行、与物无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